2016-11-11

理性选民的神话

《理性选民的神话》

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半数选民对结果感到失落,这时常能听见一些攻击民主制度的批判;诚然民主制度的作用常被夸大了,即大家以为这个制度可以选出最适当的人选,或华人常提在口边的“选贤任能”,实际上却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够做得到;民主制度的作用,往往只能“两害取其轻”,但有时亦有失败的时候,只是总体比起独裁制度好得多而已。

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这本《理性选民的神话》,就是指出选民往往比起“无知”更差,即投票是凭感觉,而非理性。经济学家以至认知心理学家往往假设人类会跟据其能力去处理资讯,以及对此做出理性的决定,然而常识告诉大家的是,人类往往由情感与理想,而非根据事实去判断而做出重要决定。投票者往往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非根据真相,或有意图去找出真相;当人们受到错误的信念而去投票,更因此感觉良好,这当然会选出一个不理想的民主政治。作者以电脑编程的术语GIGO来形容:投垃圾得垃圾(Garbage in,Garbage out)。

作者引述邱吉尔的名词:“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除了其他所有不断地被试验过的政府形式之外”,指出民主制度再差,仍然比起其他独裁制度好得多;作者作为经济学家,因此指出市场运作得比起政府良好,相信市场的力量,多于政府。

卡普兰身为“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的经济学家,其观点或未必人人认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称为“理性的非理性”(Rational irrationality),去解释政治上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卡普兰指人对信念有选择性,即会选择性去相信一些事情;而另一方面,当发现有事明知错也照做,但其成本相对地低,或会由很多人同时去承担之时,人们就会倾向作出这种“理性的非理性”行为──以今年六月时英国退欧公投,在通过后突然有不少人高呼后悔,说以为“不会成真”而错投退欧票,这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林语堂曾说:“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权利时时刻刻在受到著侵害,却有著统治阶级的思想,处处为统治阶级辩护”──这种现象得到卡普兰“理性的非理性”观点解释,指人基于“自我形象”的建筑,常相信一些符合自我想成为的对象的信念;从卡普兰的理论来推论,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者,他们常幻想突破自己的阶层,因此即使自己明明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在自己的精神思想中,却当自己是统治阶级,因此就在模仿统治阶级的政见,从而达到幻想自己是统治阶级的“自我感觉良好”;这现象解释了,为何基层在选举时的投票取向,往往与最富有的一群作出相同的选择,而反而和所谓受教育的中产相反。

此书的见解未必大家会完全同意,例如作者对市场的信念,有如其第八章的题目:“市场原教旨主义”对“民主宗教信仰”。然而从阅读本书的理据,则必然可以为政治制度以及如何解决现时政治制度下的错误,有新的看法与体会。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