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义、秦伟燊著《老挝的地缘政治学──扈从还是避险?》(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7年,页i-xx,1-114)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东亚焦点丛书”的第二本。丛书以小型的装帧和聚焦的主题去配合今天读者的阅读喜好,以国际化和跨学科的写作团队去建构开放和全球在地的东亚论述。每本书大概五万字,以吸引尚有阅读习惯的较为年青一代。这样的尝试当然值得鼓励,但挑战仍然严峻,只有非牟利性质的大学出版社还有心有力作这种尝试。

香港人对“亚洲人”身份的认同

年前有民意调查发现,香港人对“亚洲人”的身份认同感之高,甚至跟认同“香港人”身份相若。大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自然要求提升学生的国际知识;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而言,这些知识有助年轻人在升学求职方面“提升竞争力”。

最近十多二十年,中国大陆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出版了很多国际关系范畴的书籍,质素颇高,也提出了中国和第三世界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唯一的缺点是作者不敢对国家政策提出批评。香港的作者没有这层考虑,但研究资源方面没法与中国大陆竞争。

罗金义与秦伟燊研究老挝的地缘政治学,占优的地方是竞争较小,不像研究中美关系;困难是这样的题材繁忙的香港人有没有兴趣。毕竟作者找到研究经费与出版社,说明香港还是一个相当多元化的社会。

老挝的多元避险战略

本书基本上跟随严肃学术著作的要求,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即扈从强国还是避险战略的选择。避险战略同时有相当平衡的成份,作者们也就老挝的避险战略与缅甸和越南的经验作比较。大概因篇幅关系,作者们未有分析老挝怎样利用东盟成员国的身份去追求安全与更多的外交选择。加入地区组织经常是小国外交的重要选项;事实上东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东南亚的重要战略位置吸引了多个大国的介入,包括美国、日本、中国,俄国、印度、南韩、欧盟等也有相当程度的参与地区事务。这样的国际环境为东盟提供不错的条件去采取主动,平衡各个大国的介入。中国领导层充份瞭解中国无法主导东南亚事务,因此乐意接受甚至支持东盟的主动。

作者们亦尝试探讨老挝立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苏联崩溃后的困境。执政民革党内的亲俄、亲越、亲中力量和人物亦有触及,但鉴于全书只有五万字左右,这些重要的因素没法详细分析,这自是这套丛书取向的困难抉择。

罗金义等的观察,是老挝冷战后先巩固与传统越、柬、缅的社会主义兄弟之邦的关系后,再与中国和泰国拓展进一步的政治关系,然后再与地缘外的国家建立友善关系。这种多元避险战略,至少可以拉拢中、泰两国来抗衡越南与冷战后的俄罗斯,是政治安全与经济考量兼备的做法。

中、越两国在保守政治路线下推行经济改革,是老挝改革的蓝本。以推动市场经济来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使老挝在“经济右、政治左”的大方向维持其具特色的外交策略。作者们认为执政民革党希望借力于中国的政治掩护,以抗衡西方国家要求老挝大幅改革的压力。就这论点,罗金义等未能提出充份的证据。

中国投资令老挝官僚贪腐恶化

中国对老挝大量的信贷和投资主要投放于水坝水电项目,但收回土地过程中老百姓的赔偿、工人的欠薪和环境生态总被牺牲。中国的商业网络排斥老挝本土企业,大量输入和销售中国产品打击本土工业。间接地,中国的投资加剧老挝原有的城乡贫富差距和族群磨擦,也使财经官僚的贪腐进一步恶化。

这种情况其实同样出现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信贷,且广为西方媒体报道。如果作者们能从其实地考察中提出具体的个案和资料,效果就自然更为理想。中国在老挝邻国柬埔寨的信贷和投资,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国际媒体的报道也较多。

老挝中国高铁动工典礼于二○一六年一月在万象隆重举行,但典礼前后两位亲中高官(财政部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相继被捕,作者认为这是万象政府在中越之间平衡避险的一种手段。中老铁路、公路的合作自是中国西南直达新加坡的亚洲交通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与老挝合作建造水电站受到下游国家越、柬、泰的严厉指责,形成对万象政府的外交压力。老挝官员的贪腐令国家成为东亚木材的走私中心;这门大生意包括菲律宾、婆罗洲、越南、柬埔寨和泰缅边境,泰、马、台湾、日本、中国均是大买家。作者们观察到云南磨憨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门户的国家级口岸,繁荣昌盛;但接口的老挝磨丁,却相当冷清。那边贸的得益者是谁呢?

中国对老挝经济影响力上升

老挝的外资来源主要是中、泰、越三国;近年中国投资增加,进占第一位。自老挝实施多边外交政策以来,老挝与越南的特殊关系有所松动,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对老挝的经济影响力逐渐上升。随着老挝、越南老一代革命领导人离世,新一代市场意识强烈的干部执政,老挝与越南的特殊关系有可能褪色。

二○一六年老挝政权换班,本扬上场。罗金义等认为他的外交政策更灵活。一方面借助东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积极争取美、日的援助;另一方面继续对越南的重视。不过老挝政府从高层到基层,对泰国均毫不信任,历史和民族均是重要因素。

综合而言,《老挝的地缘政治学》一书达到丛书的目标,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是一本严肃的研究著作,但仍能容易接触到普遍的阅读群体。

二○一七年六月十七日

争鸣2017.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