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中英双方经多轮谈判,确定了殖民地地位将会在1997年终结之后,香港社会运动圈子经过一番纠结,最终接受了走“议会斗争道路”的政治现实。

最早期的讨论焦点在:如果不参与议会选举,会否导致社会运动结果难以持续发酵?是否应该介入选举,争取在体制内有席位?但如果走“议会道路”,街头抗争运动与议会内斗争应如何相互配合?随着九七回归前的政治过渡已正式开始,社运界相信进入议会有可能开拓新的政治空间,为长期斗争做好准备,如果放弃参选议会,政治力量便会此消彼长,反对派会失去政治话语权。

因此,议政和参政两种功能集于一身的参政团体,纷纷走上组党之路,进而发展出统称为“民主派”的阵线。

民主运动的大策略

“占中运动”发起人、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根据多年来投身社会运动和辅助民主派发展的经验,指出香港需要民主运动的大策略。大策略是指能指导全盘民主运动的策略,而不是在个别议题、个别事件、个别领域、个别时刻、以及个别支持民主的团体或个人所采取的策略。要设定大策略,就要先掌握香港民主运动的处境,及反对力量在体制内、外拥有的资源有多少。

戴耀廷认为,在香港,一定程度的法治仍能维持,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利大体仍受到保障。即使特首选举并不是民主选举,及一半立法会议席是由不平等的选举规则产生,但还有一半的立法会议席是由地区直选产生,以及区议会的民选议席选举,都是可符合民主原则的竞争性选举。专制政权基于不同原因,仍容许相当程度的民主选举,使反对力量有可能透过民主选举,去动摇威权统治的基础,迫使专制政权有可能开放政体成为真正的民主制度。故此,香港民主运动当前的大策略,就是要尽量利用所有民主选举的政治空间,夺取更多体制内的政治资源,先在区议会取过半议席,再在立法会取过半议席,最后夺下选委会五百个以上的议席,使中共再难以透过现行制度去掌控特首选举及特区管治,以迫使中共接受要进行政改迈向真普选的诉求。

戴耀廷说,大策略要成功,一个关键因素是反对派力量必须组成坚实的联盟,不能被中共及特区政府分化,在选举中达成最大的共识及最好的协调,以产生最大的协同效应。此阶段香港民主运动的大策略虽主要是透过体制内的选举去逼出一个政改的契机,但我们仍要继续坚持体制外的街头行动,及为进行更大规模的和平抗争行动做好准备。体制外的抗争行动有三个作用:一、提醒港人社会内仍存在很多不公义,尤其是不公平的选举制度,并其与不公义的民生安排的关系;二、推动更多人在各级选举中支持反对力量,使反对力量能最终取得选举胜利;三、一旦中共不承认选举结果,以更大规模的和平抗争行动向中共施加政治压力。总的来说,香港民主运动当前的大策略是内外夹击,但以争取体制内的政治资源为主,坚持体制外的和平抗争为辅。若时势有变,大策略也会有调整。

特首选委会中力争民主派增加到500多个

戴耀廷的“风云计划”,着眼于2022年的特首选举不再被中共轻易操控,因此首先要确保民主派选委在2021年选委会能由300多个增至500多个,要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是取得特首选委会第四界别(政界)中,港九各区议会和新界各区议会的合共117个席位,要夺得这关键性的117个选委席位,民主派就必须在2019年的区议会选举中,在港九各区议会赢得105个或以上的民选议席,在新界各区议会能赢得112个或以上的民选议席。

现在民主派在区议会431 个民选议席中,只取得一百个多一点,要翻一翻,绝对不容易。

闯两大难关,难中有机会

根据戴耀廷的分析,在2019年的区议会选举中,泛民要取得200多个席位,要闯两大难关。

第一个难关是,过去在区议会选举中,选民较看重候选人在区内服务的经验,较少看候选人的政治理念。由于建制派拥有大量资源,民主派难与之抗衡,故一直以来区议会大部份民选议席都落在建制派手中。那么民主派的机会在哪里呢?

自2016年立法会选举及选委会选举开始,不少选民已掌握了策略投票的思维。他们不只看候选人个人的背景、政治联系、政纲、往绩,更看投票能否产生一些更长远、更宏观的政治结果。只要能把策略投票思维也引入2019年的区议会选举,让选民看到这次投票,不单是选出能在该区服务的区议员,更可能改变特首的选举制度,有机会为香港带来真普选,是有机会突破这难关的。

从2015年区议会选举与2016 年立法会选举的结果看,假设同区选民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有一定的数量也会策略投票,按2016 年立法会选举的意向来投票,要达到上述夺取117个选委席位的目标就有机会了。如把2016 年立法会选举中投票给民主派及本土派各名单在各区议会选区所得的选票加合起来计算,就可推算出非建制候选人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中的胜算。如民主派与本土派做好协调,选票会更集中。

戴耀廷认为,政治环境越恶劣,选民采用策略投票的机会就越大。故在2019年能成功推动策略投票的机会是很大的,因为预见未来几年,一天未有真普选,社会撕裂不会减少反会加剧。

第二个难关是,要有300名以上非建制派人士愿意参选。假设现任的非建派区选员都争取连任,还欠近200名候选人。虽然有策略投票,但民主派候选人也必须能向选民展示充份决心与能力去服务社区。即使资源不及建制派,若能有一群中产专业人士,在各区组合起来参选区议会,以团队方式及建立全港性品牌参与各区区议会选举,相互配合,就会产生相当大的协同效应,大大增加成功的机会。

最理想当然是在十八个区议会选区,所有认同共同民主理念及来自不同政党、民间团体、伞后组织及独立的候选人,各自自发地组成一支非建制派团队,各区共十八支团队再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共同的品牌如选委选举时的“民主300+”。若未能这样做到,即使各区有多于一支竞选团队及全港有不只一个民主品牌,但只要相互间能有好的统筹,给市民团结的印象,最终成效应也会是不小的。

戴耀廷说,民主派人士若要参选区议会,由现在开始的两年时间就要开始落区,如当选就要在区内起码服务四年,加起来就要投资共六年时间。若真能有300名民主人士愿为此付出,那就有可能为香港民主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改变,风云必涌现于香江。这个计划称为“风云计划”,那超过300名参与2019年区议会选举的民主人士,就是“风云战士300”。

民主派的票仓分析

戴耀廷分析了民主派选委的票仓。他说,民主派选委的票仓主要集中在第二界别专业界别的十个分组界别,专业界别共有300名选委,每个分组界别各有30名选委。在本届特首选举中,民主派选委全取了五个分组界别的席位:教育界、法律界、高等教育界、衞生服务界、资讯科技界。在会计界、医学界、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工程界都取得一半或以上的席位,唯独在中医界的席位是较少。若在未来五年,民主派能在这十个专业界别下更大功夫,能全取300席不是没可能。

在第三界别的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界中,民主派选委全取社会福利界的60席。在宗教界中,天主教及基督教各占10席,因采用抽签方法产生选委,认同民主普选理念的选委也有不少。在第四界别的政界中,起码有三十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也是选委。若能顺利取得这些席位,民主派选委或认同民主普选理念的选委加起来已超过400个。

但如何才能超过500 个呢?

若是在第一界别的工商、金融界中的不同分组界别,及第三界别中的劳工界及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中各分组下功夫,也可能增加一些席位,但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机会并不是太大。

最大的突破机会是第四界别政界中的港九各区议会和新界各区议会。港九各区议会共有208位民选区议员,由他们选出57名选委。新界各区议会有223位民选区议员,由他们选出60名选委。换言之,只要民主派在2019年11月的区议会选举中,在港九各区议会能赢得105个或以上的民选议席,及在新界各区议会能赢得112个或以上的民选议席,民主派选委在2021年的选委选举中就能全取这117个选委席位。

戴耀廷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绝不容易,但如能做到,民主派选委就可以在2022年的特首选举中,在选委会中由300+ 变为500+,那已是选委会超过四成的席位。当然有500+,因还未达半,单凭民主派选委,仍不足以决定最后的结果。但因那已相当接近临界点,将会对建制派中一些有了抗命精神的选委,产生更大诱因不跟从中共的指挥棒。

这也表示,中共要操控2022年的特首选举,会变得更加困难,虽未至完全不可能。中共只能用比今届更大的力度去箍制建制派选委,但箍制越大,反弹必然会越大。这也显示了当民主选委能增至500+,整个现行制度会变得非常不稳定。面对此,除非中共把特首由选举产生改为协商产生,不然那就一定要启动政改的程序,改革特首的选举制度以达普选的要求。

能由民主300+ 变为民主500+,是争取真普选的重要策略,而争取真普选的关键一战,就是2019 年的区议会选举。

风雨雷电成为民主运动代号

戴耀廷为2016年立法会选举的策略投票运动命名为“雷动计划”,是因为“雨伞运动”这个名称开了天文现象的头,那么2019年区议会选举的“风云计划”自然可以配成一个“天气系列”了。

戴耀廷的“雷动计划”在2016年的立法会选举中,提高了策略投票选民的比例。他说,过去的立法会选举,只有约15%香港选民会考虑策略投票,但在“雷动计划”之后的调查所得,策略选民可能已达40%以上,大部份做策略投票的都是中年以上的选民。

过去的区议会选举,投票率都比立法会低。以2015年区议会选举和2016年立法会选举为例,分别是47% 和58%,相差超过10%.若这10%选民在下次区议会选举走出来投票时会进行策略投票,就会大大改写2019年区议会选举的结果。

作为法律学者和政治谋士,戴耀廷所设计的“雷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毁誉不一,策略投票思维的主导下,某些民主派的大热候选人意外落马,带来副作用。可以说这是难以避免的“伤亡”,符合试验计划的风险范围。但策略投票的选民增加,可以为民主派带来最终的胜局。针对区议会选举的“风云计划”是以政治联盟为主轴的策略设计,戴耀廷所盘算的特首选举委员会中的各组别力量对比,变数很大,不确定性强,但如果民主派在2019年的区议会选举中,按照“风云计划”的两个难点进行闯关,总会比按照旧的模式或者不作为要有明显长进。

政治的变化是一天都嫌长,在香港建制和非建制博弈的当今节点,戴耀廷的“风云计划”推出后,能否获得非建制派的广泛响应,能否触发非建制派支持者和独立人士的参选兴趣,能否获得预想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来观察和验证。

——《纵览中国》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Sunday,December 24,201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