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见过一个民族,一条河,一首曲子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么粘,这么稠,难以分开。它们是捷克民族,伏尔塔瓦河,和作曲家斯梅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乐章。

《我的祖国》之伏尔塔瓦河,百听不厌,不知道有点疯颠的斯美塔那是怎么写出来的。短短两小节,走入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它大气,深情,悲凉,表达斯梅塔那对自己祖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喜爱古典乐的我,也最听不得这一节,每当听到这乐章就激动心不能自己,听一次震撼一次,泪水滢滢,有时甚至发现,自己具有专业演员的技能了,说来就来。以色力人用《我的祖国》之伏尔塔瓦中的两节主旋律作为自己的国歌,取名“希望”,它的厚重感,没有受过深重灾难的人,是无法感受的。

刚踏上布拉格旧皇宫广场,还没来得及细细欣赏巨大的皇宫,精美的围栏,鹅卵石拼出有花纹的广场。在广场边,可从俯看整个布拉格的高地上,四个年青人在演奏《我的祖国》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每个人都情不自禁的走过去。此刻,伏尔塔瓦河就从底下流过,整个布拉格就放在你眼前。一个老外可以把唱京剧唱得很象,但永远唱不出中国人的韵。四位演奏者那种深情,那是捷克人在演奏捷克人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拉提琴那位轻年男子,连形体动作都漂亮的不得了。欧洲人的艺术细胞是以生聚来的,每一名街头艺术家都可能是大师。所有让你激动的要素都齐了,你看,你听,你感受,不激动不行啊。

在捷克听伏尔塔瓦,就明白斯美塔那的伟大。一拐弯,我们从广场台阶往下走,青石的台阶,古朴的路灯,半道路还一尊手抱吉他的壁雕。一位孤独的提琴手,他闭着眼晴不看任何人,音符从琴弦流出,又是伏尔塔瓦!旁边站着一位教士,一身黑长袍,笔直站演奏者身旁,修长的身体本身就是雕塑,他观注着这位演奏者,一动不动。我按下了快门,心想,该为这张照片起个名,《受洗的伏尔塔瓦》,绝对得个什么奖才对。

不在伏尔塔瓦河坐回船,近矩离贴近它,捷克算白来了。捷克人的母亲河,你不触碰它,无法了解这条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船上的自助午餐极为丰富,还有红葡匐酒,这些是最爱,可此时已无法引起太多的兴趣。船上背景音乐也是《我的祖国》,沿着伏尔塔瓦河,翻过一条叫Dan的水霸,两岸风光,古老陈旧,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的楼房鳞次栉比。许多古建筑上高塔林立,有“百塔之城”之称。

从山顶往下看,金光闪闪,真是“金色布拉格”。但它隐隐告诉来客,捷克民族绝非一个可以“轻松”两字形容的民族,它秉承着斯拉夫民族的忧悒和沉重。斯美塔那在他的作品中预示近百年的捷克史,是被一个个大国的侵略史,撕裂史。在母亲河的哗哗流水间,行将疯掉的斯美塔那思之想之,写之改之,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了伏尔塔瓦的一江东流。

从德国纽伦堡东北面进入捷克海布,波西米亚区。第一次踏上原《华沙条约》国。德国人对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精心打理,规矩,整洁,不马虎。在德捷边境,停车交费,一切都变了,房子旧子,椅子破了,笑容少了,东西也便宜了,1欧元对299捷克朗。在边境捷克方,我买了一个汉堡包,坐在里面吃,望着窗外两国国旗挂在杆上,结果发现半块肉还是冰冻的,实在不想追究,人家刚从社会主义专制制度脱胎换骨出来,刚进门,这块土地留着你慢慢看,厚道点吧。

才独立十几年的原社会主义共和国,显然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黄昏,天巳近黑摸进了城,路灯都没开,一些一看就知道是计划经济时代盖的苏式筒子楼,少有灯光亮着。人行道,车站,橱窗,公共设施破旧,连一块车牌都不那么光鲜。因为大面积这种情况,就猜出政府实在拿不出钱让城市更美丽。但捷克政府脑子并不糊涂,小时候出弄堂口就是一条鹅卵石路,后来人民政府认为是旧社会的路,拆了,铺上柏油,成了新社会的路,平了,直了,味没了,布拉格重要特点就是保留了上千年旧社会的石头路。城市中许多房子都有两块门牌,一块是传统地址,一块是保护建筑的编号,据说光布拉格市巳经编到3000多号,政府的出发点,有钱就修,没钱就保,不拆不建,修旧如旧。所以,整个城市有苍伤感。

瓦茨拉夫广场,布拉格城堡,老市政厅,火药门,查里大桥等重要景点总有艺人在街头演出,无一例外,他们全部都在演奏伏尔塔瓦,我怀疑,难道捷克只剩下斯梅塔那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显然不是,世界上只有捷克出了最多的音乐家,有近100位作曲家的作品现在还在演出,近10位的作曲家被列为世界顶级作曲家,史塔密兹,克罗梅尔,莱克,杨纳杰克,德沃夏克……,可为什么独独斯梅塔那这么受到青睐?

近100年,捷克成了大国剁板上的肉。1938年西方的“绥靖主义”导致墨尼黑条约的签定,苏台德地区还没被割掉,整个捷克巳经落入希特勒手中,绑在二战的战车上吃足苦头。战争结束后,捷克马上沦为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的二等公民。捷共总书记杜布切克想学波兰人,匈牙利人,搞个小小的政治体制改革,“布拉格之春”,这是颜色革命的老祖宗,结果干爹苏联人不干了,怀疑捷克人有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之嫌,他们使出了不要脸的阴着,1956年他们在匈牙利就这么干过。

1968年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客机信号:“机域事故,要求迫降”,捷方同意。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突击队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联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士兵直扑布垃格。21日拂晓,苏军占领整个捷克,杜布切克被逮捕。

“布拉格之春”有一张非常著名的黑白照片。苏联坦克把两辆电车逼到路边,坦克中横在路中央,坦克中士兵和捷克民众互相敌视着。照片地点:布拉格的政治文化中心,瓦茨拉夫广场,捷克的天安门。一觉醒来,捷克人傻了,发现苏联人的枪顶在他们的脑袋上,主要街口都站着苏联士兵,一些仅有的自由空间也被剥夺了,伏尔塔瓦河两岸的人在结聚仇恨,电台开始不断播出斯梅塔那《我的祖国》之伏尔塔瓦,捷克人开始反抗。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人也开始关心“布拉格之春”,我手抱“美国之音”,关注苏联人会不会开杀戒。

瓦茨拉夫广场长700米,宽150米,在历史上属于新城一部分。14世纪,随着布拉格的日益繁盛,老城无法容纳骤增的外来人口,查理四世就决定在在南面紧靠老城兴建新城,说是新城,算来也有600年历史了。此时,中国的朱元璋同志正率领一帮叫花子向党中央发难呢。四周建筑大部分也具有较长的历史了,顶端是捷克档案馆,广场呈现一点点现代化气息,广场的中心地带是花坛,开着紫色的花,两边均为精品名牌商店,豪华酒店。但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比,不光鲜,不时尚,连肥胖症的人也没有。大街中部就树立着一个不大的十字架,挂着两个青年的头像,纪念当年两捷克青年抗议苏联入侵而自焚。

大街的中央还停放两辆电车,前后没有轨道,成了咖啡吧,是否就是那张照片中被苏联坦克挤到一边的,不得而知。有一艺人在街角用巴扬演奏着《伏尔塔瓦》,水平不高,但很投入。瓦茨拉夫广场它没有老城的幽、没有老城的静,没有老城的酒吧、没有老城的让人驻足的诱惑,但它算捷克的中心了。苏联坦克是从各个路口涌进瓦茨拉夫广场的,把坦克布满这个广场,具有强烈的震撼和象征意义。站在瓦斯拉夫雕象前,捷克人自由享受着午后阳光,听到街边断断续续的伏尔塔瓦,长嘘一声,捷克民族,熬到今天,不容易啊!

让斯美塔那没想到的是,1990年1月1日,他逝世后的106年,首届布拉格音乐节《我的祖国》之伏尔塔瓦登峰造极,享誉全球。那天,全世界实况传播,见证了伟大一刻。苏联人走了,捷克在千疮百孔站起来,自由了,独立了。捷克人的儿子,流亡国外多年的指挥大师拉法埃尔。库贝利克,在斯美塔那歌剧院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了交响诗《我的祖国》。伏尔塔瓦河再一次高调展现在世界面前,深沉宽广,波涛翻滚,荡气回肠。人权活动家、剧作家、古典音乐爱好者、“七七宪章”运动的领导者、新总统哈维尔,坐在台下,浑身颤抖,两手掩面,潸然泪下,激动不已。当然,为此流泪的不仅仅是捷克人,全世界都哭了!

三年后,捷克的兄弟斯拉伐克也走了,伏尔塔瓦继续流淌。伏尔塔瓦的使用频率肯定超过了捷克国歌。无疑,在众多版本中,以大师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这个版本水平最高,细腻、准确、轻重、组合,浑然天成,完美无缺。可惜,演奏的是一帮“德国鬼子”,当年德国人吞下捷克时,是不会关心捷克人的感受的。应该听捷克库贝利克的,两个民族流得是不一样的血,同是伏尔塔瓦,日尔曼人用技巧在演奏,捷克人用心在倾诉。

离开布拉格前,在礼品店买了一个小人,4个欧,瘦瘦长长,穿着灰军装,高高鼻梁,傻傻站着,特别可爱,一看就想掏钱,他是捷克作家哈谢克笔下的《好兵帅克》。我在想,捷克人就是帅克,他们不傻,不笨,可爱但坚强。把斯美塔那、库贝利克、德沃夏克、哈维尔、帅克……排成一行,往伏尔塔瓦河边一站,怎么看都应该给这个民族加分,加高分。

9.23.2013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