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主笔 南田 何楯之 核财经

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1976年,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年后,87岁高龄的哈耶克发表了最后一部经济学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那时,美国奉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因严重的滞胀行将退场;而哈耶克在书中认为,要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应当允许私人自由发行货币,让不同货币在市场上自由竞争,那么出于利润的考虑,银行会极力维持币值稳定。

因为过于“偏激”的观点,这本书问世后并未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关注。此后,各国政府疲于应付一次比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全球迈入了货币大放水时代。而就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刻,一个叫中本聪的人(或群体)发明了比特币。作为对政府无能的嘲讽,这一私人发行的、以共识为基础的货币,在彻底颠覆公众认知的同时对现有央行货币体系构成了挑战。

作为国内哈耶克研究的权威学者以及《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的组织翻译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冯兴元较早地注意到比特币与哈耶克思想一脉相承之处。他用“很有意思”来评价中本聪,认为其发布的白皮书具有划时代意义。而站在学者的立场,冯兴元也不赞同在监管上对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以及ICO一味禁止。甚至在他看来,在区块链领域,比如在数字货币发行上,可以展开PPP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企合作伙伴关系),在其中政府反而不要占主导地位,应该主动让出空间由私营部门主导。

3月22日,《核财经》对冯兴元教授的专访,就从哈耶克与比特币聊起。

未来世界是货币竞争的世界

《核财经》:我第一次听说比特币是在去年8月,然后就突然发现,不知何时起,周边的人都在说比特币与区块链,形成一股风潮。那么,冯老师您是何时注意到加密货币,对它的初始印象是什么?

冯兴元:那有好几年了。四五年前,赵莉老师在昆山举行第一次会议,此前我正好写了《货币竞争与比特币》的文章,在那个会上我就讲了货币竞争。我就从那时起接触比特币,因为比特币的思想之父、精神之父是哈耶克,而我研究哈耶克。

我坚信未来的世界就是货币竞争的世界,中央银行起不到核心作用。1929年,经济大萧条造成大家都希望有个中心,希望有政府救火,这导致了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问世,然后刮起了一次凯恩斯革命旋风。从那时起,政府,包括此前的中央银行已经堕落,中央银行在发行廉价货币。

根据哈耶克与米塞斯的研究,1929年大萧条就是政府持续对经济注入大量廉价货币的结果。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来后,各国政府奉之为圭臬,实际上更加显示了中央银行以及中央银行货币的失利。一直到现在,每个国家的货币都在贬值,美国更是带头者。美国最初实行金本位,后来放弃变成金汇兑,就是美元盯住黄金,大家按黄金来固定比价。1970年代初,美国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不行了,尼克松就废除了金汇兑体制,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整个解体。

哈耶克在1974年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1976年写了《货币的非国家化》。哈耶克与弗里德曼是好友,两人都是自由至上者,但在货币理论上互相瞧不起。不过,1980年代,弗里德曼在与女同事合写的一篇论文里间接承认了哈耶克的货币竞争理论,认为货币的非国家化、由私人银行来发行货币是有意义的。2008年中本聪的白皮书实际上是划时代的,次年1月出现了创始区块,那是一个突破性事件。

《核财经》:有无证据表明,中本聪受到哈耶克思想的影响?

冯兴元:中本聪是人或小组还不清楚,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不过,不需要证明他最初是否受了影响,最后他肯定受到了影响。因为大家都在提货币理论,都认为哈耶克是精神之父,这种情况下中本聪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肯定会去看,这是合理推论。

实际上,米塞斯比哈耶克更早提到了货币竞争,在《人的行动》里面。

比特币整个精神来源、思想脉络就是这样。现在的发展很快,比特币、以太币、莱特币、瑞波币等,这些已经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其他很多ICO还需要市场考验,部分ICO也可能涉及金融欺诈。ICO的透明度需要提高,程序需要规范。目前也没有第三方实施机制来规范ICO。ICO行业的内部自治也需要增强。现在大量区块链项目,已经超越了先搞ICO才能搞区块链这个认知。很多区块链项目不需要先搞ICO。如果选择通证可以是股权凭证,也可以是像Q币那样的与人民币保持1:1比价的代币,可以说不是独立的数字货币。国内禁止了ICO。国内区块链发展政策障碍实际也比国外大,比如美国很快可以在纳斯达克通过区块链发行股票,中国还没有这类决定。国内搞了一些产业技术联盟,比如标准化联盟等。

政府的工作不是打压,是合法化

《核财经》:2008年金融危机导伴随了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的诞生,随后也出现了比特币。危机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比特币的诞生。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2008至今十年间,比特币快速发展的同时,美股与中国房地产业都出现了“泡沫”,量化宽松政策下全球货币超发,美国与欧洲发生债务危机。前阵子有专家说,2018年是十年一遇的拐点,金融危机后最大的变局正在全世界出现。那么,从因果关系看,如果说2008年金融危机促成了比特币诞生,您觉得对加密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来说,2018年是否也是一个拐点?

冯兴元:实际上,中本聪在比特币创始区块上留了话:“3月29日,英国财政大臣对银行进行第二轮救市。”据说选那个时间有特定的含义。比特币白皮书在2008年9月发布,跟金融危机的爆发点非常巧地凑在一起,这可能就是天意。

比特币带来了不需要依赖人之间的信任,只要信任技术就行,这是巨大的观念革命,也是一种信仰。中本聪这个人很有意思,要了解比特币,首先要看他2008年的白皮书,其中提到了P2P电子现金系统。他特意说清楚,比特币叫现金。

他说的对,但有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叫现金。有人说我们进入了“无现金社会”,是否一定要把比特币叫现金,我觉得没必要。否则就不好叫“无现金社会”。

中本聪把区块链总的容量设定为1M,这是有道理的,我听朋友熊越说过,如果是2M、16M,大家的电脑其实运转不了,导致必须减少节点。现在做一个节点需要很大的内存,上百G内存。有些人搞比特币现金或新的货币,甚至在想16M,都有问题。现在比特币交易比较慢,但你要区分是把它作为每一次支付的交易还是作为结算。比特币实际上可以增加侧链技术,可以通过侧链技术或闪电网络加快结算,侧链的测试速度现已超过以太坊,而闪电网络起到在一个此类网络内的支付不用产生结算,由此减少交易费用,加快交易速度。

《核财经》:可是比特币与Visa、支付宝相比,速度还是太慢。

冯兴元:它们是两个路子。Visa不可靠,比如到国外住店,一个团体五六个人,我先预付,一路30天,要去查每笔钱退回来了没有,那累死了。我用信用卡预付,很多不一定会退回来,也就是说Visa是有风险的。中国的银行也不及时告知是否有退款到账。支付宝反而比Visa安全,因为我能即时看见钱退回来了没有。至于信任机制,在2008年中本聪的白皮书里已经说清楚了,共提到三种信任机制:

第一种,基于第三方机构、 作为中介提供信任。金融机构作为第三方,支付宝在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加入,仍是第三方信任机制,仅仅是从里面派生出来。那里有时会出问题,金融机构插手的话,有些支付,客户不满意或者故意退货,你的交易成本就高了,既要给第三方支付机构钱,两方还要提供保证金支付,费用就上来了。还有出现欺诈行为这个风险。这些都要交易一方或两方共同承担。

第二种是现金支付。类似鲁迅讲的“人血馒头”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金交易也是安全的,只要没人以暴力抢你。

第三种就是区块链,去信任。去信任是凤凰涅槃死而后生。去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之后出现新的信任,基于共识机制的信任是最大的信任。

《核财经》:您觉得比特币这十年的发展到底有无泡沫?比特币是有2100万枚的定量限制,中本聪当初的设计是通缩,我觉得这与它十几年的价格上涨存在一定的矛盾。

冯兴元:比特币数量有限,造成不了通缩经济,因为不是美元这个体量。第二,比特币因为越来越多人认同,很多人挤在一个市场上,客观上必然推着它往上走。但是理性看的话,价格到一定时候不需要继续往上涨,因为货币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一般交换媒介,其他功能都是从一般交换媒介功能派生出来。所谓作为价值尺度的这一功能,米塞斯是反对的,因为经济是变化的,货币也是变化的,你拿货币去衡量什么呢,衡量不准。价值尺度是浮动的,稳定了才是价值尺度。而且每个人对货币所可衡量的财货的价值存在不同的主观评价。但从使用角度看可以凑合着用作价值尺度,无论怎么波动都可以拿它换一定数量的财货或者其他货币。所以,米塞斯是对的,你不能当价值尺度,但凑合着用也是对的,理由是货币与一定数量的财货有某种波动式的对应关系。另外,既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那么也可以凑合作为价值储藏。

有些比特币至上主义者,无论价格怎么变都持有一部分,这是他的信念。只要在发行价(挖掘价)以上的价格都是正常价格、成功价,我们都应支持,都可接受。自由市场不保证每个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只要人人为自己负责、没有欺诈,都可以鼓励。而政府在每次交易上都可以征税。因此,在政府和币界之间存在合作空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政府的工作不是打压,是合法化,是收税。这才是聪明的政府。

警惕现在的ICO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核财经》:回到您参加组织翻译的《货币的非国家化》这本书,从您的观点看,您倾向于比特币是一种货币?

冯兴元:我和秋风是包括该书在内的一套丛书《奥地利学派译丛》的主编。他是翻译。《财经》发过我的文章。我还给FT中文网写过美国的比特币期货市场,它的货币发现、价值发现功能到底怎么样。

《核财经》:可是在期货市场,比特币是一种商品。

冯兴元:在期货市场作为商品没关系,很多货币都是商品。黄金作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而且最早的货币,往往是商品,大家认同它是一种一般交换媒介,这是货币的定义。

最初,你用的可能不是自己专门造出来的,而是在现有东西里找到的,比如羊、贵金属、贝壳,都有一定的稀缺性,这就是货币的来源。当然,贝壳不是商品。正常情况下,货币如果有商品属性的话是个好事情。后来很多货币没有商品属性,要发行的话最好有100%储备,如大宗商品储备、贵金属储备。只有局部准备的法定货币也不可靠,这方面罗斯巴德专门论证过。比特币没有准备,但是它是投入工作量挖矿挖出来的。整个过程类似于现实世界开挖黄金。它属于虚拟黄金,不是基于人与人的信任,而是基于对技术解决方案的共识和信任。

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任。这话好像对,但人的本质也是信任,政府的本质也是信任,企业也一样。很多话都似是而非。但米塞斯讲货币就是一般交换媒介,这决定了是不是货币。他是最厉害的。

《核财经》:比特币,从区块链技术角度来说,很多人都公认它是唯一成功的应用。

冯兴元:这不一定,其他也有很多成功的,如莱特币、以太币。很多ICO不一定会成功,很多有欺诈性。这里面你会发现两种机制并存:一种是好币脱颖而出机制,一种是劣币驱逐良币。两种机制都存在,看哪个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大。如果劣币驱逐良币机制更大,那么这个市场是有问题的。现在的ICO市场是有问题的,但不是要把它打死,要看怎么信用增强。

《核财经》: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冯兴元:如果是基于区块链加密技术发行数字货币、做ICO,那么ICO白皮书中写出来的应该与做的一样。一看挖矿环节,挖矿整个算法在你设计里面有无矛盾,区块链里面本身有无奥秘;二看发行环节。很多项目白皮书上写的项目本来就不靠谱。有些数字货币,才几分钱一个,基本上跌破了发行价,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倒不是欺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需要信用增强,需要用于交换,体现交换价值,其价格才能起来。有些数字货币用作为投资项目的股份标志,这也首先体现了交换价值。

区块链领域,私企应是政企合作的主导

《核财经》:像以太坊的话,其实不是一种挖矿机制,它是一个平台,采用另外一种权益证明方式,相当于把币当作一种权利来对待。可以这样理解吗?

冯兴元:大家喜欢用通证,Token。Token有不同含义:第一种是数字货币,第二种类似于代币,如Q币,只用于特定场景,第三种是某种权益证明,可以代表股份,用于私募和集资。你说的权益,它可能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核财经》:依您的理解,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可以不需要通证吗?这好像是行业内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冯兴元:可以的。它有好几种机制,这是最核心的。一般人思维还在比特币工作量证明机制上,就是挖矿证明工作量。这是第一种。你说的权益证明,是要求证明人提供一定数量的加密货币的所有权,证明你有某种权益。这是第二种。第三种是股份授权证明机制,就像投票,认定这些人是股权人就行,他们来投票通过。然后是POOL验证制,它不依赖代币。

前面几个至少依赖于某种通证,只是意思不一样,但POOL就不需要通证。工作量证明机制是一种数字货币,不叫代币,代币其实还有别的意思。所以很多原来我们读中本聪时还有顾虑的事情,后来慢慢解决了。这么多人集中研发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共享知识。这就是哈耶克讲的“知识的分工”,有知识的分工就有知识的合作,总合起来就行,就发挥知识的力量了。很多区块链公司开发底层技术,就是专业化,有些人负责认证,有些人负责接口,有些人负责提高平台,有些人组织咨询,这些都很重要。

开创性的技术,如侧链,也很重要。还有一种新的智能合约非常重要。比如在私募中,已经出现一种机制可以编程,放进智能合约里。智能合约已经安排了有些非常有用的惩罚机制:大家用以太币支付投资款。如果项目公司违约,就会通过投票启动智能合约,自动抽回投放的以太币,那时整个项目就解体。这个机制非常厉害。

再一个是联盟链,它既不是公链也不是私链,而是把一切必要信息对接。它作为接口可以链出来让政府看,但不是全部的信息,这时政府只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必要的监管信息。涉及监管层面,有些数据政府还是需要的。我上回写了一篇文章,讲的是长远来看,在区块链、数字货币发行上政府反过来要积极地与私人部门搞PPP。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没有权威性,因为它集中化程度比较高。反过来,政府与私人合作是可发挥信用增强的作用,比如与几个特大公司或大银行合起来发,政府收一部分税,把数字货币作为税收过来一部分,成为政府持有,反而会为大家接受、会有公信力。政府自己发行的话,大家会认为这是集中的货币,不是分布式。所以这合作伙伴应该反过来,由私营部门主导。而且,即使政府发行货币,按照货币竞争理论,私人发行货币也阻止不了。但是在竞争中已成功的数字货币会比政府发行的数字货币更有竞争力。

《核财经》:刚才您也讲了,现在有个认识误区,就是限于从比特币的技术要求视角看区块链。但我觉得还有一个误区,至少在一开始时大家过分强调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由此形成刻板印象,以为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二元对立。

冯兴元:比特币是一种分布式的共识机制。每个人都是分散的记账系统,能形成共识就行,它并不反对政府了解最低必要程度的信息。有个最低必要的政府核实或监管接口,这是能做的,并不是说所有细节都需要。比如医疗数据,它应该是匿名的,有多少人有什么病,这种信息政府可以知道,但如果涉及智慧医疗,政府不需要知道谁得了什么病。

接口分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指标,对接到有关部门。

《核财经》: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未来区块链时代是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混合机制。

冯兴元:那是肯定的。去中心化适用重复交易、重复数据比较多的情况。一个股份制公司如果只有十人,干嘛要搞个区块链。

比特币完全不用禁止,现在应该恢复

《核财经》:现在监管这么严,或许会给大家造成错觉,以为跟去中心化有关。这是其一;其二,可能与现在的区块链与ICO乱象有关。您觉得呢?

冯兴元:政府对区块链还是肯定的,只是反对ICO。区块链技术应用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天猫的海淘业务就在试用区块链。

关于ICO,2016年中央银行开过一次会,认为要符合货币政策的需要,即中央或政府要有主权或控制权。实际上,它是不主张私人发行货币,五或六项方针里都没讲鼓励私人。对ICO,政府最初是容忍,然后发现ICO很热闹,有点怕。第三,政府没准备好。

中国缺乏一个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美国几年前就把它作为商品看待,去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把它作为期货,相当于承认比特币合法化。只是美国打击比特币的非法使用,比如2014年关闭了丝绸之路网站。中国主要是交易所、挖矿,如果引导得好,哪怕把别的其他先关掉,已经存在的比特币至少在一级市场是成功的。二级市场、三级市场怎么炒是另外一回事,只能说明它成功得很了。要看清这一点。所以我一直说,比特币不要管它几千美元或十美元一个,至少它是成功的。

美国有期货,韩国要讨论征税,比特币在日本也是合法化的,还要搞期货与征税。这个货币我也分析过,比特币是新增的外汇,怎么看它都对你没害处。如果是换美元,外汇兑外汇对你影响不大;换人民币,那就是外汇换人民币,影响也不大;它在国内流通,相当于外汇在国内小范围流通,也影响不大。也就是说,比特币总体影响不大。至于交易,那就收税嘛。有些人说比特币是邪恶黑暗势力发明的,那也不对,干嘛费那么大劲发明比特币,用美元不也可以走私毒品。

《核财经》:那您觉得中国禁止ICO的理由是什么?

冯兴元:禁止ICO有一定道理,因为ICO的发行需要信用增强。目前,整个ICO行业内部没有自治,而且不正当竞争非常厉害,欺诈行为多。不过,政府至少可以缓一步,不一定禁止。此外,比特币完全不用禁止。比特币现在应该恢复国内交易,恢复的方式就是允许直接对外开通几个渠道,或者加入一些识别机制,识别出谁换了比特币、汇出比特币,然后纳入外汇管理。把比特币纳入外汇,外汇储备就一下子增加了。

《核财经》:据说徐明星在“两会”期间称未来随时会把OKEx捐给国家。您觉得,未来是否存在私有经济体被收编或国家队进场的可能?与去中心化有冲突吗?

冯兴元:这话和马云讲中国会很快实现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更好没有什么区别。国家进入数字货币领域是有可能的。但是,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是一种集中式的,那发行它干嘛呢,是作为新增货币供应量还是作为代币?这两种就是传统货币。如果是传统货币的话,很多人还不敢用,因为数字货币信息粘性更大,把私人运作的特性粘到区块链里,人的安全性、个人私密减少得更快。纸币反而没有粘性,不需要写到服务器或者区块链上,也进不去大数据。

国家牵头搞比特币交易所也是可以的。它与去中心化没有冲突。它就是保存,处理交易要求,而交易本身是匿名的,只需要一串字符。许多交易,国家看了也就看了,不是说所有交易都要躲过国家,很多交易不需要保密。

《核财经》:这样的话会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中央数据库。在印度,几大交易所应对政府监管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央数据库,把交易人的银行卡、身份信息都集成在中央数据库上。如果受到攻击,所有信息不都会泄露?

冯兴元:这个通道还是有用的。很多机构,包括国家在里面提供进一步的数据安全支持的话,安全性会好一些。但是个人的私密程度会下降。对泄密的担心不是对外部泄密的担心,而是对国家刺探私人信息的担心。所以国家本身需要在法治框架内运作,对自己取用私人数据要有约束规则,要有第三方制裁机制约束具体负责的政府官员。另外,发行区块链和数字货币还是得有信用增强。比如微软、苹果公司联手搞区块链,我就信。

《核财经》:前阵子FACEBOOK不就遭遇了这种信任危机,5000万份数据都泄露了。

冯兴元:这是Facebook的管理问题。但在市场经济国家,这恰恰是诚信的表现,出现问题马上披露,通过不断披露风险来释放风险,维持稳定的均衡。处理风险、释放风险后,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警示,然后都会守规则。确实,要让所有人就觉得,与其罚款上万亿美元,不如老老实实不触犯法律,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

所有权仍然重要

《核财经》:再问一个问题。冯老师您的部分研究与农村小微金融有关。之前我接触过小微金融,虽然在农村地区受到欢迎,但还是有不少障碍,比如贷款额度太小,银行不太愿意放款。您觉得,这种情况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的话有无可能,或者说两者嫁接在农村可以实现吗?

冯兴元:区块链技术肯定可以用到信贷上,信贷、保险、债券、股权都可以。银行把放贷弄在区块链上是可以,但可能要拓展一点。银行客户拿到贷款,他的下一家应该也自动纳入了区块链,要知道钱是否用在规定的正当用途上。客户拿到钱去买鱼、化肥,那是正常的。如果贷款用途写的是生产项目,但你把钱打到卫生院,那就有问题。尽管我们金融学上讲资金的用途是可以替换的,但至少从银行的角度可以追溯这笔钱是否更符合其要求。这对防止资金挪用或者非法转移还是有用。这些,现在是真问题,以后是伪问题。以后是自金融、共享金融的概念。

另外,欺诈行为,即拿了钱跑是跑不掉的,因为钱带着记号,去查就能查出来。

《核财经》:前些时候有人提出,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中,使用权很重要,所有权不重要。您怎么看?

冯兴元:现在的经济学还是足够用来解释,所有权仍然很重要。比如共享单车,所有权人投资,获得回报,承担不确定性。他们鼓励使用权人多参与共享对单车的使用。对于用户来说,使用权更突出重要。但对所有权者来说,所有权的重要性一点都不降低。林毅夫教授认为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理人的权力大,认为所有权已经不重要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所有权仍然重要。所有权者提供激励合约来控制公司。恰恰说明所有权至关重要。产权经济学仍然重要。

《核财经》: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说人工智能(AI)是生产力,区块链是生产关系。这话符合很多人的模糊想像,但听起来感觉不对,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反驳。

冯兴元:有些话语体系不能拣起来用。这些话语体系就是一个陷阱,用了就陷进去。比如计划经济的概念约定俗成,马云对之重新定义就不严肃。

生产力只有与生产关系放在一起才有意义。AI与区块链放在一起,没什么意思。区块链是生产力,AI也是生产力。只有把Token与区块链作为对比才有意义,因为我说的区块链已经包含了Token。Token代表股权,或某种货币代表资本,根据奥派的观点,纳入生产计划的才是资本。数字货币是什么,区块链是什么。这种的话,更多把通证作为一种激励功能,它代表了人力资源,代表了资本,那就是生产力。恰恰是我刚才说的,才是有意思的比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