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7 季风书园
本期书单入选的书籍的题材比较丰富,关于谣言(404下的无奈)、关于变老的内在体验、关于吸猫、关于城市与街道到底属于谁……当然也有关心的民族和民主、正义问题的书。
在本期书单中最令人瞩目的恐怕是日本政治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的两本书,《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与《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这两本书都是丸山在日本二战战败后所写,《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追溯了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在思想上逐渐成型乃至吞噬整个国家的历程,可谓是从精神和思想上瓦解了旧的大日本帝国,《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则是试图返回日本明治时期的启蒙传统,以独立自由重建日本新国民的精神。
丸山真男被誉为“日本的韦伯”,他的分析耐心,清晰而严谨。如今民族仇恨喧嚣尘上,然而我们对于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到底是怎样产生和运作却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如多读一读丸山真男吧。
(文末可打赏,在此谢过各位观众老爷)
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
[奥地利] 让·埃默里 / 杨小刚 / 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 / 2018-4
身体变化也只是对变老最浅层的揭示。变老的实质是人彻底变成了一束时间,是在向内的凝缩中,感受到世界对自我的压迫
所有被叫作疼痛的感觉都不一样,所有被叫作死的过程都不一样。这本书中,作者以主观经验、第一人称经验的本己和独特言说衰老与死亡。从哲学意义上而言,变老是纯粹内时间意识中的绵延,用物理、数学描述的客观时间与此毫无关系,它不是能用客观的时间单位度量的过程,甚至从外在角度描述的身体变化也只是对变老最浅层的揭示。
作者将之描述为:变老是人彻底变成了一束时间,是在向内的凝缩中感受到世界对自我的压迫。可以说,这是一种经由哲学(尤其是现象学)对人之衰老的解说与探寻。作者要讨论的是变老的人与时间、与自己的身体、与社会、与文明,以及与死亡的关系。
变老是残酷,死是折磨,但作者没有表现出需要任何温情脉脉的安慰,既不假装年轻,也不需要黄昏伊甸园的幻象。他所认定的是: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等待最终对存在的彻底否定的到来。
作者让·埃默里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因纳粹上台,他自26岁时开始流亡于故土之外,经受了逾两年的集中营苦难生活。战后出版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等著作。
人类“吸猫”小史:
家猫如何驯化人类并统治世界
[英] 艾比盖尔·塔克/黄竹沁/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2018-4
不是人吸猫,而是猫驯人,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养过一只三花母猫,每天放学,在我距家门尚且遥远的时候,她就迫不及待跑到门边,在我推开门的同时,一团喵喵叫的毛球已经在腿上来回蹭。也记得在安娜堡访学的时候,有一天收到一封来自校警的群发邮件,说校园内接到疑似美洲豹的目击报告,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即使是安娜堡那样野生鹿群随处可见的小镇,大型猫科动物也早已是稀客。一方面,猫主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赢得越来越多猫奴的欢心;另一方面,家猫的亲戚们深陷生存危机,和人类相恨相杀。这个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这本风趣幽默的科普著作中,作者艾比盖尔·塔克详细介绍了家猫驯化人类的过程。是的,猫驯化人,而不是相反。就像灵长类动物中只有智人发展出了文明,猫科动物中也只有家猫成功扩散到包括人类居所在内的全世界,稳踞食物链的顶端,这一切得益于家猫对智人持之以恒的驯化。
根据塔克的说法,包括人类的远古祖先智人在内的灵长类是猫科动物的猎食对象,后来智人发展出文明,家猫主动选择“被驯化”,借助人类的力量成功变身为超级寄生兽。塔克表示,哪怕对人类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家猫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获得人类的欢心,以此登堂入室,扩散到全世界,无论是种群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还是个体的生活质量,即使是它们那些称霸野外的亲戚们也望尘莫及。尽管因此引起了种种生态危机和寄生虫威胁,人类却拿家猫无可奈何。更有甚者,家猫还全面入侵了互联网,而铲屎官们对此却甘之如饴,完全没有电影里抵抗外星人入侵的半分骨气。
原来喵星人才是最大的阴谋家。
温柔的正义:
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奥康纳和金斯伯格如何改变世界
[美]琳达·赫什曼/郭烁/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3
女性大法官踏进最高法院的一小步,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步,Freedom is not free!
当我宣布读研的决定时,家里长辈们不置可否。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们或当面或背后说:“一个小姑娘读那么多书干什么?”那个决定的半个世纪前,作为哈佛法学院五百名新生之一,鲁斯·巴德·金斯伯格与她的另外八名女同学不得不为自己占据本该属于男性的席位的合理性做出辩护。
金斯伯格与本书的另一位传主桑德拉·戴·奥康纳一起,诠释了一句在美国流传甚广的谚语:“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费的。)
两位传主何许人也?奥康纳,共和党人,基督教徒,西部农场主的女儿;金斯伯格,民主党人,犹太教徒,大城市里成长的女孩。这些差异之外,她们的共性更引人注目:作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一与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们用司法实践的方式,长年战斗在反对性别歧视、为广大女性同胞争取平等权利的第一线。她们在男性占主导的时代里,通过自身努力攀登到职场的巅峰,并为更多女性的奋斗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可以说,女性大法官踏进最高法院的一小步,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步。尽管两人出身、政治立场、性格全然不同,却在争取女性权利上并肩作战,互为依靠,这一点着实让人感动。难怪奥康纳退休后,金斯伯格倍感孤单,不得不变得日益彪悍。
反观国内,女性仍然暗地里被商业包装成附属于男性的花瓶,甚至连源于女工罢工、纪念女性在平权之路上的挣扎与努力、旨在反对性别歧视的三八妇女节,也由于对“妇女”一词的污名化,被庸俗化为买买买。中国的女人们,依旧道阻且长。愿本书能在这场漫漫征程中尽绵薄之力。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 郑若麟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1
在404的诅咒下,人们因为疑问太多,对谣言会有更大的宽容
这个书名中有个“最”,不由得令我为上海人民出版社揪一把心,我们去年那段艰难岁月中有过几回,因为销售的书籍或杂志名字中有“最”字,而被处理过,执法部门说涉嫌违反广告法。虽令人费解,但他们有制服,他们说了算。昨天有本新书,书名中有“美国最高法院”,写书评时,同事一本正经地建议改为:“可能是美国最高的法院”。
以上这种情况,我们属于口服心不服。而对于此书的主题—谣言(此书中,谣言这个词不预示它的内容真实或虚假),我们则往往口不服心服。在苏联曾经进行的有关谣言可信度的调查中,认为谣言比官方传媒所发布的信息更为可信的知识分子达95%,农民中最低,但也有56%。相信他们在各种智识挫败中渐渐形成了一种常识,谣言的真实性往往不低,而被官方辟过谣的,真实性往往更高。按理说,随着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谣言很容易止于真相。但现实是,信息封锁不断加强,发帖删帖成为快速搏击,甚至解释“谣言”不如解决“造谣人”……这个世界确实清静了很多,谣言止于智者,不如说是谣言止于智障(不指人,特指某种智识状态),“真相”在权威下也就有了不容质疑的唯一性,但是人们心中的质疑会积淀出对谣言更大的宽容度。
所有的谣言在事实面前都会消亡,除非事实被掩盖,或者它本身就是事实。
本书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种种谣言,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让读者们对这个熟悉的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民族认同
[英] 安东尼·D. 史密斯 / 王娟/ 译林出版社/ 2018-3
健康无害的民族认同感,是从何时开始变成了火药味十足的民族主义?
好的作品总是能针砭时事却历久弥新,短小精悍而意含丰富,专业严谨但通俗易读。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认同》就是这样一部著作。
史密斯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荣休教授,种族与民族主义研究学会首任会长。他的研究方向为民族主义和种族问题,被认为是跨学科民族主义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一位长期在民族主义领域深耕的学者,史密斯生前出版了一系列论述民族主义问题的著作,本书即时其中之一。在这本初版于1991年的书中,史密斯试图从性质、起因、后果等角度探讨民族认同这一集体现象。他在书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民族认同与别的集体文化认同相比有什么特点?不同族裔基础在现代民族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诸多版本的性质和对以领土和族裔为基础的政治认同的影响是什么?各种民族认同在政治上会有哪些后果?
史密斯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将继续存在,并进一步扩大其全球性的影响力。因此,理解民族主义,才能理解我们所身处其中的世界。
初版至今已经过去近30年了,作为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本书仍然持续发挥着它的路标作用,引领着人们继续开拓未来。
民主的浪漫 : 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
[美] 顾德民 / 郑菲 / 李胜 / 马惠娟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8-3
墨西哥人民对于民主、反抗和能动性的理解,思考他们建立民主社区的实践与希望,以及墨西哥城的普通居民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政治主权……不学习一个吗?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顾德民教授关于墨西哥大众政治与官方镇压的民族志研究。在墨西哥2000年的选举中,统治了国家几十年的革命制度党被击败下台,这在国际上被誉为贫民国家民主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分水岭事件,是迈向多党民主制的一次和平过渡。因此,顾德民教授认为应当抓住这次机会学习墨西哥人民对于民主、反抗和能动性的理解,思考他们建立民主社区的实践与希望,以及墨西哥城的普通居民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政治主权。他曾先后多次在墨西哥城的圣多明各平民区里开展他的田野工作,因此本书充满细节、自下而上地探索了墨西哥工人阶级社区的生活,记录了他们在面对自贸协定、全球化时,怎样理解和参与选举、大众政治、权力政治,怎样对更美好公正的社会怀有期待、如何感受文化公民身份。
城市权 : 社会正义和为公共空间而战斗
[美]唐·米切尔 / 强乃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18-2
公共空间并非天然的存在,而是由不断的抗争与积极的行动去争取到的(就像保卫季风一样)
如果公共空间不存在,空间必须制造出来并成为公共的。
围绕公共空间进行的活动是为获得城市权的战斗。
许多权利无疑都与公共空间相关,剿灭自由的言论,最好的办法之一无疑是在地理的层面加以消灭,宣称这种言论发生在一个并不适当的地方,又或者以安全之名,监视和禁止人们使用街道;剥夺居住权,则只需让居住权与财产权相联系,无家可归者被视为城市中冗余和肮脏的部分,他们也无权在公共空间中栖身和居住。
美国20世纪百年城市发展的历史,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争夺公共空间的历史。就当代权利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权利理论而言,围绕公共空间进行的活动是为获得城市权的战斗。无论使用公共空间的限制还是来自法律规定、舆论煽动还是中产化的追求,人们需要再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相遇、在场,社会正义的实现就有希望。
抢街:大城市的重生之路
[美]珍妮特·桑迪-汗 [美]塞斯·所罗门诺 / 宋平 / 徐可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8-1
减少车道,人才有走路、骑自行车、随便面基勾搭的地方,不是吗?
20世纪的街道设计宗旨是如何保持交通畅通,而不是让街道焕发生机。许多城市街道的设计让城市居民出行困难,因为这些街道设计不利于步行,扼杀城市活力,限制人们在街道上自发的社交或消费行为(而这却是让国际大都市充满能量的因素),同时也使得当地经济造成损失。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意识到街道是城市生活的源泉之一。
就像现代的简·雅各布斯一样,珍妮特·桑迪-汗在纽约市长的支持下,花了六年时间改造纽约街道,她认为这六年期间,纽约向自身、美国甚至全世界证明,此前所有关于城市街道应当如何运行的理念都是不正确的。而减少车道数量或者完全取消车道,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步行空间,给社区注入生机,而且还会从实际上改善交通状况。
她的做法是大刀阔斧且有效的;简单地将街道的一部分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广场或者一条公交车道,这样不仅使街道更安全,减少了拥堵,增加了步行空间,也提升了商业营收水平。实际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知道如何解读街道,你就可以通过重新分配已有空间优化其功用,而不必对其彻底改造。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日] 丸山真男 / 陈力卫 / 商务印书馆 / 2018-3
“感觉可以听到大日本帝国的精神开始崩溃的声音。”
“感觉可以听到大日本帝国的精神开始崩溃的声音。”这是二战后的日本读者在报章上读完丸山真男所写的《极端国家主义的逻辑与心理》发出的由衷的心声。《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收录了这篇文章,这本书是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的代表著作之一,收录了作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十年间在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政治学及现代政治问题的主要论文。
丸山真男在这本书中剖析和反思了日本产生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的根源,日本的法西斯呈现出与纳粹完全不同的形态,如果以艾希曼为代表的纳粹多是“平庸之恶”,那日本法西斯则更近似于一种“荣耀之恶”,当时的日本人已经被抽空了伦理价值,每个人自身并无对善恶的判断,国家就是一切荣耀和价值的来源,无论国家做什么都是正确而不容置疑的,这便是极端国家主义,这一切导致日本一步步迈向了侵略战争的泥潭。
如今出版业引进了太多关于纳粹的书籍,然而我们对于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到底是怎样产生和运作却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与其沉醉在民族主义情绪中,不如多读一读丸山真男吧。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日] 丸山真男 / 区建英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2
如果上一本书是丸山真男对于大日本帝国精神的摧毁,那这本书就是对新的日本国民独立精神的呼唤
福泽谕吉作为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而本书的作者丸山真男则是一位思想史家,被称为“日本的韦伯”,所以这本书也就是日本的韦伯来谈日本的伏尔泰。
每当启蒙在日本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之时,福泽谕吉就会被召唤出来。他既可以被视为自由主义者、西化主义者,也可以被视为国权论者、脱亚论的始作俑者,福泽的思想上有诸多驳杂矛盾之处,呈现出复杂的面向。丸山认为福泽的矛盾绝不因为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相反机会主义也是福泽所批判的对象,而是人们未从根本上去理解福泽,丸山潜入福泽的思想深处,分析其启蒙国民,精神独立的问题意识与考量当下具体情况去判断问题的方法论。
这本书无疑也是丸山版本的福泽,丸山活跃的时代,正是二战后日本战败重建之时,日本正面临着更新国民精神,反思过往,寻找新方向的境况。在这种背景下,丸山祭出福泽,重新审视日本自身的思想,强调建立国民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精神,以摆脱对于外在权威的依赖。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 伊斯特万·迪克 / 舒琦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8-3
大多数欧洲人对犹太人、少数族群、宗派人士等的命运冷漠视之,甚至助纣为虐
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在本书中想呈现的是,尽管德国的征战是二战期间欧洲政治和社会巨变的根本诱因,但战争与德国的踏足,并不是那些年席卷欧洲的社会动荡与革命的唯一原因,还有蔓延全欧的种族清洗和人性危机。大多数欧洲人对犹太人、少数族群、宗派人士等的命运冷漠视之,甚至助纣为虐。
同时,苏联、包括德国的不少盟友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也纷纷在攻城略地。东欧的很多国家三番五次地被占领,这些地方的人民不得不一次次在合作、顺从、抵抗和报复中做出选择。本书描述了战时五花八门的合作和抵抗形态,以及行为背后的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生存?还是冒死成为抵抗者?可以说,除了一部分清晰的民族主义者或有着坚定信仰的那些人,大多数人都根据时机和前线战局的变化,而在合作或抵抗中游移,甚至身兼两职。人们往往会疑惑,到底哪种选择符合祖国的利益,并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福利。
本书起名“审问欧洲”,意指欧洲在二战乱世中的表现极为糟糕。作者希望通过对那段黑暗岁月的全面审视,帮助人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无止境的逃离
[土耳其] 哈坎·甘迪 / 刘勇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8-4
“然而他们错了,他们都被欺骗了,地狱的存在不一定是天堂存在的证明。”
这是一本取材于难民问题的现实主义小说,由土耳其新锐小说家哈坎•甘迪所著。主人公土耳其男孩加萨与父亲同为人贩,他们将从阿富汗、叙利亚等国家逃离出的难民运往希腊等国。在运送过程中,这个9岁的孩子从聪明的学生变成了“恶童”。在探索人性恶的方面,甘迪的小说是复杂的,堪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写作。小说的文字暗黑而有冲击力,表现了难民们现今所处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难民将筹码压在人贩身上,结果人贩的真实想法却是:“我们将那些从地狱逃出来的人带到了天堂。我不相信有所谓的天堂,但这些人几乎从出生就会相信,他们假设如果地球上有饥荒和战争肆虐的地狱,那么肯定也会有天堂。然而他们错了,他们都被欺骗了,地狱的存在不一定是天堂存在的证明。”书中对痛苦、饥饿、虐待、堕落、以及战争的描绘让人阅读时犹如亲临地狱一般,而这也正是需要读者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