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坦利.罗宾逊一向是一个善于铺陈复杂时空线索的作家,从成名作《冰柱之谜》、“橙县三部曲”到大获赞誉的“火星三部曲”,他展示出对历史叙述的强大把握能力,和对人类走向的现实关注。而2002年这部《米与盐的年代》,罗宾逊终于写了一部体现其对“或然历史”这一科幻类型独特理解的重磅之作,以这部作品傍身,罗宾逊就不只是著名作家,而迈向科幻大师之列。

所谓大师者,必有所发扬和创新,重复前人老车旧路,百部作品亦不过计数;必对其所处行当有深刻理解,独辟蹊径剑出偏锋,亦不过搏一时显赫;惟有海纳百川大象无形,处处同而处处不同,这不但须见才情苦功,更要性格使然。所以世上不缺巨匠天才,却少大师。

“或然历史”这一类型绵延数十年,若把早先的历史小说算进来,几百年也不在话下。其重点无论如何表现,都集中在“如果当初某某事没发生,后来会怎样?”这一根本问题。从恐龙如果没灭绝、罗马帝国征服美洲、美国人没有打响独立战争一直到如果二战盟军失败等等,无论是生物进化、地理发现、科技发明、政治战争等等,凡是可以插进一个“如果”的地方,都有这类小说的足迹。可以说,虽然历史漫长可写之处无数,但有看头有写头的关键节点却是可数。写前人写过的主题,在科幻小说界可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更体现出其超越前人的雄心和能力。

《米与盐的年代》从中世纪开始落笔,开篇便是蒙古大军正在横扫欧洲,而历史却缓慢而有力地转了一个弯。从这里开始,罗宾逊缓缓打开了一幅横跨亚欧美三大洲、上下千年的历史画卷,在12个故事中描绘出迥然不同而思之成理的异相世界。如同所有这类作品,《米》只是在历史的一个关节处轻轻一碰,将中世纪的瘟疫变成了某种白种人特有基因的天生克星,之后便顺其自然静观其变:灾后余生、民间复仇、远走理想国、文化冲突的代价、地理大发现、科学探索、道德的力量、对迷信和统治的反抗、战争中的科学、殖民地的孩子、黑色的现代战争、现代民众的觉醒、新希望,这些曾在科幻甚至其它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多次的故事,被罗宾逊拿来安插其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世界作了一番主观而精确的透视,堪称集众家之大成。

若只如此,《米》也不过是杂烩一锅,志大才疏的又一次例证而已。罗宾逊更上层楼的本事就在他用更为庞大的主题将这些讲述世俗的故事织络起来,虽然费力,却也浑然天成毫不勉强。同时这一主题的出现更把这部作品放到了或然历史小说的里程碑之列。

一般的或然历史小说多关注世事可能,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性质。一来后者务虚难以写实,二来强调后者势必将作品的基调带入曲高和寡的地步。例如迪克的《城堡里的男人》(然此文不单是或然历史)和法默的《远航!远航!》一长一短两个例证,前者用易经解释世界,后者中的地球俨然是天圆地方。在这两个大假设的前提下,历史的假设已经毫不重要,二战的胜利者无论是谁、哥伦布是否发现美洲都变成了细微末节。当然,作者本身意也不在此,所以这两部小说虽然不够纯粹,却超越了或然历史类型的窠臼而成为历久弥新的科幻经典。

在《米》中,罗宾逊将宗教中的轮回变成世界存在的真相,不但使世界沾上了一层其所期望的非西方色彩,更可以让三个主要人物“B”、“K”、“I”以抗争命运为主线贯穿始终,将互不相干形态各异的故事串联如珠带,使作品成为一宏观整体。更从这一大故事的视角,可以看到其中每一个小故事所表示的发展、转折与终结,正是天外有天的层层结构。而这一手法也没有冲淡每个故事的独立完整,每一个人物虽然转世而来,但却并不联系,毫无瓜葛,让读者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每个人物的命运之中。尤以中国发现新大陆、伊斯兰的科学探索、欧洲民众的觉醒等故事为细,人物丰满情节可观。

综观这几多层,作者的用意也显现出来,不只是世界的可能性,提醒读者思考“进步”、“科学”、“文明”的定义更不在话下,关键更在于无论人类能否认识到真相,对自身命运的挑战才是永不完结的目标。错误是难免的,同时也可能是可怕的,但是我们仍然要不断尝试,一次次从轮回中回到世间,试图走出更好的一步。也正是如此,罗宾逊仍然还是那个对人类命运感到迷茫但是却充满信心的家伙,他写出的仍然是他自己。

不过凡事总会略有遗憾,因小失大固然难看,因大失小却是难免。虽然罗宾逊尽力将世界放在非西方的角度设计,但最后的全球图景和文明面貌,看起来仍然是西方的价值观加上东方的风俗,总有些难以出彩的感觉。可能这也就是小说起笔有力,行文至尾却渐渐软怠的原因。此外翻译的难以着力也是一大无奈,非译者功力未逮,而是此作为西方人写东方事,经过两层转译之后,其中的某些原料已是难以辨认,东方格律却变成了西方长短句,只好概会其意罢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这番努力都难以收效,至少当我看写到北京大红门浙江村时,总还是会心一笑的,但这一笑却很难说是作者的本意了。

来源:豆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