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际公司承建援塞项目纪实

1992年7月23日,大西洋东海岸塞拉利昂湛蓝的天空下,摄影灯频频闪烁。塞国政府主席,各部长、国会议员及部分外国使节等300多人盛装云集,参加一个异常隆重的项目工程移交仪式。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由6种户型、218幢住宅、包括足球场、公园组成的庞大建筑群。

至此,这个历经波折、由中国重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承建的经援项目一——塞拉利昂低档民用住宅项目——终于胜利完成并正式移交!

在一片赞扬、感谢和贺庆声中,谁曾想到该项目当初一起步便——

出师不利

1988年12月,援塞项目合同在北京签定。开工时间定为1989年9月1日,第二年12月完工。按合同规定,塞方应在我方开工前3个月内完成整个现场的“三通一平”,为我方正式开工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不料塞方经济困难、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三通一平”一拖就是年余。此“意外”,不仅给我方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打乱了该项目的全部计划和安排。中国成套公司、我驻塞使馆经参处不得不频频出动,反复与塞方有关部门交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决定对原设计进行重大调整。

承接此项目的重庆国际公司接到指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91年2月1日必须开工!

必须开工!“军令”自然不能违抗,但执行却实在艰难。由于原计划被彻底打乱,国内国外的工作一片混乱。国内大批材料、物资需要重新组织,人员需要重新调整……国外情况更糟,施工场地几乎还是一片乱石荒草,既无水电,又无工人住房;油库不见踪影,燃料更是缺乏;施工设备“丑陋不堪”,购材渠道又不畅通;更为不利的是,2月1日距漫长雨季的到来只有3个多月了。若不尽快上马,经济损失姑且不论,还会给经援项目带来不良的政治影响。

重庆国际公司深感肩上的责任。

总经理鲁善昭召集一班人,反复商讨,多方论证,最后下定决心:条件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迅速打开局面,速战速决,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被动局面。于是,1991年2月1日,这个建筑面积为12386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总算拉开了动工的帷幕。然而,不出所料,工程一上马就——

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施工机械,是建筑工程的必备设备。但工场上,该项设备不仅质量极差,而且数量不足。开工后,随着工程的展开,材料用量剧增,对当地工人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整个现场居然找不到一台象样的车辆运行,以致工地上常常面临既缺材料,又缺人力的严重局面。另外,按原设计,工地的地质均为铁矾土,但实际却为大面积铁矾石。一“土”一“石”,区区一字之差,几乎使全工程陷入绝境。由于黄石坚硬无比,人工根本无法开挖,因此必须使用机械。要命的是现场找不到任何开挖机械和有关设备。后来,虽然十万火急从国内组织了数十把风镐及配件,但石质太硬,风镐一碰就坏。损失自不必说,进度受挫谁不心焦!

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塞方不仅不能“慷慨相助”,连自己本该承担的工作和义务都无法完成。如场地清理、施工供电、购材免税,海关提货、现场供水,工地保卫等等。此外,偏偏又遇上塞政局动荡,经济恶化,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物价上涨了数倍。生产中急需的物资,不是缺货,就是价高得令人却步……

此外,由于工场地处偏僻,面积大,工地分散,人员复杂(当地工人最多时达500多),又无可靠的保护手段,因此,材料、物资丢失十分严重。仅水泥就丢失100多吨、油漆、涂料2吨多、铁钉1吨多……另外,施工现场及我方人员居住的地点原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环境恶劣,疟疾流行。前期人员进驻现场的短短几个月内,疟疾发病率竟高达160%。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健康,而且也给施工现场的所有的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个时期,人心惶惶,员工动荡不安……

困难重重,使人颇有山穷水尽之感。然而,山城汉子,本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重庆国际公司,也有打硬仗的传统。此时此际,重庆国际公司派驻塞项目的经理殷少权,在公司的领导和各方的支持下,调兵遣将,运筹帷帷,终于使整个工程—一

柳暗花明

殷少权经理上任后,便根据项目的工期,现场的实际情况及塞国的气候特点,提出了“二个旱季、一个雨季”的实施方针。即:在1991年2—6月(第一个旱季)时,重点进行基础开挖和主体砌筑;7一11月(雨季)时,重点进行室内工程及抢建部分主体工程;12月至92年6月(第二个旱季)时,重点放在环境、给排水及装修工程。全工程计划于1992年6月完成。此外.考虑到物资丢失严重的特殊情况,又采取了“分区完工,分区移交”的方式,以避免损失。

殷经理还根据工程特点,将现场施工划分为三个专业生产线,即主体砌筑生产线;基础、管沟开挖、环境施工生产线;预制构件、钢筋、木工生产线。三条生产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循环流水作业。同时,确定出各生产线的生产指标,严格考评。

方案出台自然需要大智大勇,但要确保其实施则更需功夫。在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人是最关健的因素,对此,殷经理心中十分清楚。

首先,这儿不准吃“大锅饭”,生产一线人员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奖惩制度明镜高悬。其次,对二线人员合理安排,非生产性任务全部由其承担。第三,改变国内现场管理方式,每个中国人都是工长,又是工人。他们与所带领的当地工人一起施工,以解决当地工人素质差,不好管理以及劳动力不足的矛盾。第四,多次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学习,提高其整体素质。该工程从开工到结束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和违纪事件。

当然,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仅靠制度、规定是不够的。

因为,人不是机器。

项目组领导班子首先花大力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所有宿舍加设纱门、纱窗及吊顶,防止蚊虫侵入;积极治理外部环境,定期喷洒药物。还专门从国内请来一名主治医师,加强防病、治病工作。其次.尽一切力量改善职工伙食。不仅添置了豆浆机,压面机等设备,还特地从国内增调一名一级厨师,以提高饭菜档次。至于业余生活,领导班子也没有忽视。除了给职工配备了录相机、电视机和各种棋类、文娱用品之外,还设立了小图书馆,组织了游园活动等等。

可以说,塞项目之所以能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按期完工,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该项目组重视人,关心人,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材料物资供应,是开工以来遇到的一个大问题。项目组一方面加强同国内总部的联系,一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和关系,与塞方项目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协调和建立良好关系。

设在重庆的总部是“娘家”,自然自始至终鼎力相助,短短时间就连续组织发出了6批重达2000多吨的物资,为工程进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密切注视工程进展,与之遥相呼应,紧密配合。

对塞方的积极“外交”也获得长足进展。水泥免税、油免税、手续办理、用水用电等问题一一得到解决。此外,还与塞方各界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通过他们,打通了当地物资供应渠道……

项目组四面出击,工程日益推进,影响也与日俱增。塞拉利昂前总统两次亲到现场,视察工程进度;联合国有关官员也前来察看,盛赞中国人的干劲和精神……

难关一个个被攻克,住宅一幢幢在诞生。乱石荒草逐渐成为昨天的记忆,色彩缤纷的建筑群逐渐在大西洋彼岸崭露出她迷人的风采。1992年6月,这个历经艰辛和波折的经援项目,终于一—

大功告成

6月下旬,我国经贸部检查验收组来到现场,对项目质量作了长达20多天的详细“体检”,最后,施工质量被评为优良。

由塞方住房部组成的技术验收组对工程进行了严格的技术验收,所有指标全部达到,项目一次性通过验收,验收书正式签定。

塞国舆论界对该项目广为宣传;当地人民和驻塞外交使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各界人士对项目的建设速度和质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塞有关部门坚决要求举行有该国最高领导人参加的隆重移交仪式,以表达对项目组全体人员的敬意和对中国政府、人民的谢意。

于是,7月23日,塞国政府首脑亲临现场,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情景。

中国重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承建的这个大型经援项目胜利完成,在大西洋东海岸留下了一段佳话。中国人的智慧和拼搏精神已凝成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塞拉利昂人的心上。

图一:塞拉利昂总统约瑟夫亲临工地视察。

图二:联合国驻塞代表参观我援塞项目。

(《开放》杂志1992年5—6期)

木公的博客2008-01-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