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位于什邡西北的一个乡镇,邻近山区,也邻近汶川地震中心。

我在这儿采访了一位遇难中学生的父亲,他叫何均华,他女儿何莹是洛水中学高二·三班的学生。地震时,何莹所在的四层教学楼“粉碎性骨折”了,有近百名学生遇难。

“我女儿还有几天就满18岁了,她一向很听话,也很爱读书,每次都早早赶到学校。地震时,她班上住校的同学还没来,她很快就跑到门口,但是,楼房垮得太快,一震就散。她离门外只差一米了,如果楼房能多支撑一、两秒......”

由于种种原因,救援工作未能及时、更未能专业地展开,何莹直到第三天才被挖出来。她身上几乎没有受伤,身子也还是软的,只是口鼻里有很多泥沙,分析原因,她主要是窒息而死。

“粉碎性骨折”的废墟上也散落着大量的课本,课本上还写有学生的名字。一本署名“田甜”的高一课本《思想政治》上,用英文题写着:“Believe yourself and you can do best! Go for it !!”

何均华站在他女儿遇难的废墟前

一堆碎砖上,有几张学生的照片,我拾起一看,上面是几个聚会的同学,正对着镜头,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

他们还在吗?!

我渴望到何莹的坟上去看看。

沿着一条新劈出的洒满石灰的土路,何均华把我带到镇外一个山坡上的巨大“坟墓”前。说“坟墓”不准确,因为眼前既没有坟茔也没有墓碑。

但是,这儿埋葬着百余名地震遇难学生,他们成群躺在这新挖出的大坑里,就象他们仍在校园的群体里。

乎每一位遇难者的位置上都立着一块砖头,砖头一半埋在黄土里,一半露在外面。“砖头墓碑”上没有名字,只有一个数字编号。何莹的编号是17,右边16号是邓秋月(17岁半),左边18号是刘述秋(18岁)。她们是何莹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与何莹同时遇难。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她的好朋友同她紧靠在一起。”何均华站在女儿的“砖头墓碑”前沙哑着声音说。“她们三人从小非常要好,一直同学......”

我俯首凝视何均华递给我的他女儿和同学好友的留言簿。那上面,有邓秋月填写的未来的最大理想:当著名工程师;有刘述秋最喜爱的动物:小狗。还有“好友留言”:无论是时间的距离,还是空间的距离,都无法隔断我们的视线。每天晚上,我们都在思念中相见。

何莹(右二)和她的好朋友

留言簿里,几个女孩笑得那么灿烂、那么鲜活、那么些亮丽、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脚下,是写着“16”、“17”、“18”数字的半截砖头,以及砖头下面永恒的沉寂。

四周很静,山风徐徐吹来,在洒满白色石灰的草丛中鸣鸣低鸣。

夕阳正缓缓西沉,血红的残光无声无息照在这“墓碑”林立的坟地上......

埋葬着百余名学生的新坟

木公的博客2008-07-0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