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6

这集说《坠落的审判》。奥斯卡2024三部获奖女人片,是女权还是女性电影?权力游戏还是还原真实?三部电影,三轮回答,《坠落》压轴。

《芭比》是精彩品牌商业片,《可怜的东西》堪为精湛精品,《坠落》顿成正片经典。这电影缜密、真实到令人发指,却惹起简汉圈轩然大波。有争议是好事,利于推广,毕竟对女性主题、悬疑故事、心理剧有兴趣的观影者为数众多。

上集说芭比投胎伦敦,遍尝人妻-淫娃-女神滋味,这集Bella心心念念放不下对法兰西的不了情,放弃造人营生,变身德国女,改行心理文学,嫁法国猛男,生娃居家为妻为母,过上说英语的中年女人日子。

三女故事为什么炙手可热?想到一点:不管女男,即便已不在婚恋年岁,家里的女儿会长大婚恋,我们的儿子会遇到别家女儿,人人都会碰到事,家家都有难念经。艺术人引领热度话题,电影人精准还原生活深层真相,了解、理解有助于与新时代、新世界、新新人类正常对话。

还是短视频导读,一次说清得看长文。顺此,感恩管上大人不杀不限,感念新阅友默默喜欢,圈内不再小窗单个奉发叨扰,两宽各欢。

审判争议

故事片拍出纪录片效果是最高段位。可这样一部“真实到残忍”的经典精品,却被不少围观式评论任意投射、拔高,争相深探故事和人物的所谓“女权主义”深意。原本真实的两难,被迫选正邪胜负。隔壁老刘诧异:这不难免有买椟还珠之嫌?把三部精品电影只看做被压迫、被屈辱到红了眼的性别报复,实在枉费主创才智与作品精湛,也看扁美英法电影人和电影科学院的品味。故事呢?艺术呢?内在张力呢?关系无奈呢?电影呢?

《坠落》烂番茄好评满分,获戛纳金棕榈、原创剧作奥斯卡,提名影片、导演、女主、原创、剪辑5项,全球获奖、提名280次,荣耀无以复加。虽制作投资和票房都不甚起眼,疑似小众艺术片,却无疑跻身电影经典。影片独具匠心,被赞为茹斯蒂娜·特里耶编导生涯顶峰之作。剧情山重水复,疑云迭起,呈现细腻深刻,扣人心弦,全球热议。奥斯卡夜,颁授最佳女主奖的杨紫琼笑问演员:“你到底杀没杀他?”

她杀没杀

《坠落的审判》是家庭伦理/刑案悬疑/心理剧。故事梗概看似简单:丈夫雪地坠楼身亡,妻子涉嫌被查、庭审,儿子出庭作证。片名为从原文引申翻译,又译为《堕下的对证》,《坠恶真相》,字面意思都费解。

法文Anatomie词义与英文同形同音同义,本义“解剖”,引义“解析”。所以法英片名Anatomie d’une chute/Anatomy of a Fall直译《坠落的解构/解析》,或可引申译为《坠亡迷踪》、《坠亡之疑》、《坠亡》。

看译制片的风险从片名就有,n年前日本电影《人間の証明》译为《人证》,与原义“人性”大相径庭。或许“审判”听着更神气,更应景,更符合代入式裁判善恶正义满满的叙事习惯?
电影是商品,片名得拉风抓眼。

问非所答

特里耶到北大首映式座谈,被问彼刻心愿,这样答:“许多法国观众认为她没杀,许多美国观众觉得她杀了他,我很好奇中国观众怎么看这个人物和这部片子?” 从视频看,没人回答杀没杀,却收获满山满岭性别评说和提问,主持人男扮女装问非所答,她满脸礼貌微笑下似见内心诧异与机敏。时空穿越,女性作品经典貌似遇见女权运动赏鉴?

好在彼时的语言障碍恰好缓冲,女权运动提问,女性叙事回答。探询主义主张,答以艺术建构。半世纪前解放叙事套路,还得回到此刻的个例故事。3=π,对还是错?只看大概就急于裁判,一眼海报片名片花就顾名思义微言大义,难免鉴赏短路,暴殄精湛。还有凝视、抠挖女导演私生活,到底是看电影还是挖八卦?事后报道,引用名角专家指点指导,神评一片,只一句“女人做了部女人片”,也算新发现。

编导、演员合力做出的这部经典故事片,看点盖过70年代女权解放式谁强谁弱谁胜谁负谁输谁赢。大段法庭场景,粗看是清官判断家务事,但精秒恰在极致入微的人物内在心理刻画,和完形深刻的关系发展过程重建、复原,真实可信到不像虚构故事,可以做咨询师培训教学片。故事片乱真到像纪录片,真到可以打官司,真的打起官司,真正还原真相的却是临床心理式复盘追问。

理乱情断

一部刑案悬疑心理剧,虽有心理咨询师角色,但作用和意义都太边缘化,只是点缀装饰,其之前的介入只为女主倾诉,不涉关系干预。挂错科了,这家人需要的是家庭情感关系咨询。即便在发达社会的繁华大都会,家庭关系咨询依然极稀罕个别,何况远离村镇的孤立屋。这家人是个情感孤岛,别说咨询师,连亲友都没见到个人影。够寓言。《罗生门》?

是女性叙事,更是命案悬疑故事。就说这悬疑,Triet不但拒绝回答记者和采访人追问“是她杀的吗”,而且拒绝明确指导女主演员该找无辜还是元凶的感觉。直到演员卡顿了,导演才说“那就先按照无辜演吧”。可到底杀了还是没杀呢?被逼急,她来了句很法国的“十年后告诉你”。一千观众,得有两千起坠亡。她的电影是艺术,邀人观察、思考、推想,而非生硬机械代入。猴急代入,眼皮子浅,不免出戏。

女人片?当然。可若套入女权男权零和对抗,问题就大了。他死了,她活着。若她是元凶,就因为她成功、他废柴就得干掉他?若女人无辜,那么女男换位,男人那样窝囊就该郁闷自裁?夫君娃爹坠亡,一定是家庭的悲剧,是精神创伤。无论男女,再废柴再窝囊怕也罪不至死吧?意外事故坠亡是不幸,母子服丧、哀伤。凶杀是重罪刑案,涉及问罪、逃罪、脱罪。难道自杀就咎有应得,恨到死不足惜?

时空穿越

硬用女权解放眼看电影,强用性别对抗投射故事,好像都说不通。杀了他,或他自杀,或意外事故,她就解脱、解放了吗?性别倒置,就能看清、解释女性的牺牲、解救女人于困境吗?性别战争若真的走到你死我活,文明社会还能正常存续吗?家庭和孩子还会安全、稳定、健康、幸福吗?浪漫、迷恋、忠贞、亲情还能留在开明人类的话语和词汇中吗?电影呢?故事呢?伦理逻辑呢?人呢?孩子呢?女人呢?

Triet在北大首映现场回答关于“性别倒置”的提问说,“这位德国女主的确个性更强”。个性,个体,角色,情景,文化。女主视角,孩子讲述,画面缓推,剧情渐展,心思特写,得细看慢品。孩子因视力受损,靠听来“见”证父母冲突、灾难降临、家庭破碎,靠对话与触摸交流情感、印证安全。孩子讲述老爸坠亡前后,成为庭审关键证词,却又翻供,这是剧情拐点,孩子心理变化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悬念疑点所在。电影呈现手法的盛宴,电影科学艺术圈的技术专家们有的说了。但却聊不起来,因为找错了人和地方。

女主是当事人、亲历者、见证者,案件被告、嫌犯,知名作家、受尊敬的老师,因儿子事故受伤而哀怨的母亲,有法国丈夫的连环出轨者,在法国乡下山顶家里家外说英语的德国女人。法语社会,英文讲述 ,德国思维,变得差强人意的夫妻关系,始料未及的财务困境生活毒打,小说作品里的人格指纹,跨语言跨文化的局促、隐忍,完整无遗的法庭质证,21世纪后现代婚姻、亲子情感微妙交互轨迹大真相,都太好看,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还有个细节花絮,原本女主和律师有床戏,推敲拿捏后弃舍,“太老套,太70年代”。今天做电影,谁还拿床戏证明恋爱?砍。

细碎空间

这些都做得别致,干净,简练,观影人见证了平常看不到的真实琐碎与关系张力,于是认同、共鸣、相信。女性事业、亲情的确是创作富矿,女人电影却不必只做战斗武器。法国可是电影的故乡,法式电影细致细腻起来不要命,何况法兰西文化还有那么个浪漫无极、存在意义的名声。浪漫有极,生活有疾,存在有际,生命有机。这明明是一部成熟文明社会的成人作品,巨婴不宜。哪是谁跟谁的喻亮较量?两百多年前,英伦诗人雪莱和其第二任妻子、伟大作家玛丽的关系就颇复杂,虽然并不零和。两百多年了,什么变了?

“我的创作兴趣其实更在平凡生活”,Triet在别处正经回答正经采访者。“爱恋,友情,当下特别是友情。随着年岁增长,与一个人共处生命中一刻更要紧,比想电影和做电影还要紧”;“影片里,所有关系和忠诚都一直被点点滴滴反反复复 试,任何关系都保不准一直牢靠,不好说是微不足道,不能当做理所当然”;“法庭上,人人各说各话,无关真相,当然乱成一锅粥”;“我在创作中最看重人心的复杂和意愿的交错,对道德灰带完全当不了判官,我的电影零说教,只在细微中找语料和空间”。

她做生活的象牙球雕,而非践行这主义,那主义。主义永远灰暗,唯有生活之树常绿,歌德的话仍未过时。今天,是过去的未来。从60-70年代快进到今天,旧代叙事的避难所都回不去了。到今天来吧,敢吗?

你怎么看?有高见评论区聊吧。欢迎关注《风鸣拾夕》,别样趣闻,随意闲话,直击精要,言归正传。我是风鸣,下次见。

来源:风鸣拾夕

作者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