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商海布局
(55)新疆行
乌鲁木齐四通公司的掌门人张志歆和王国祥,与我们素无渊源,既不沾亲,也不带故,完全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1985年初,四通装饰艺术工程公司进了一批新疆地毯。可能当时普遍的消费水平不高,上千元一块的地毯,一般人都买不起。办公室装修也不需要如此豪华,后来只好发动四通人自己把这批货清了仓。记得我们家也买了两块,一块铺在自己的房间,一块送给了岳父母。最后有一批小尺寸的“跪毯”,可能是伊斯兰教徒祷告时用的,实在推销不出去,最后公司买下了,是四通总公司从四通装饰艺术工程公司买下来,当了礼品。这礼品也没有送给外人,而是在当年春节聚餐时,送给公司大小领导的夫人们了。
记得我当时开玩笑说:“这里有谁是怕老婆的,请举手!”
只有殷克等少数几个人高高地举起了手。
我说:“哼,敢举手的,多半不怕老婆。那些不敢举手的,才是真怕老婆的。”大家哄堂大笑。然后我对夫人们说:“四通的工作忙,你们家的先生经常很晚才回家,免不了要被罚跪。现在有了‘跪毯’,希望以后就不要让他们跪搓衣板了,这也算是公司给员工的一项福利吧。”全场一片欢声笑语。
1985年4月4日,为这批地毯生意牵线搭桥的张志歆从乌鲁木齐进京。初次见面,你会以为他是少数民族,饱满的脸庞,卷著舌头讲普通话,连眼珠子都带一点灰绿色。一打听,却是地道的汉人,只能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解释了。所以人们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成都出美女、大连出帅哥,那都是“一方水土”养出来的。
这次他来北京,不是来“忽悠”卖地毯,而是来商谈办分公司的。张志歆来得不是时候。他到后三天,调查组就进驻了,开始了长达七个月的“清理整顿”。这批新疆地毯,也成了我们不务正业的铁证。当时他提出要在乌鲁木齐成立四通新疆分公司,显然时机不对。但他一直留在北京,多方游说,希望我们同意。其间,他还参加了在民族文化宫的一周年庆祝会。
1985年5月18日,我出面找张志歆单独谈话,同意他们先代销四通的电子产品,但认为成立分公司的时机不成熟。张失望地回了乌鲁木齐。
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实践,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
1986年5月,四通成立两周年的时候,张志歆和王国祥联袂进京,我在“绿扬邨”招待他们。当年公司经常在那里招待客人。我喜欢淮扬菜的清爽淡雅、刀工精细。难忘的有蟹粉狮子头、马兰头香干丝、水晶肴肉、松鼠鳜鱼……出来以后,很难再有机会品尝到地道的淮扬风味了,一叹。
席间,我们敲定了成立分公司的事宜。
1986年8月13日,我只身飞新疆,去参加四通乌鲁木齐分公司的开业。第一次飞越大西北,从空中俯瞰大地,看到的是一片荒凉和焦黄。我的心一下子紧缩了。快到乌鲁木齐时,看到天山的雪水滋润出了一片葱翠,我的心才舒展开来。目睹这些,我深切感受到,人类的文明,和“水”息息相关,“生命源于水涓涓”。而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五十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五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北京四万口井平均深达四十九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中国的江河湖海,也被污染得触目惊心。有人说:“如果还不珍惜,最后一滴水将与血液、石油等价。”
在分公司的成立大会上,我即席发表了讲话。当时,听众中有一位年轻人,叫王乐群,曾经是乌鲁木齐市的象棋冠军,几年后成为新疆分公司的顶梁柱。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一天下午,全公司在房东的会议室开大会。我有幸第一次近距离地见到了当时已叱咤风云如日中天的最顶头上司英姿勃勃的万润南,并亲自聆听了他博学多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几十年来我清楚的记得,他讲话的几个小时内,无一人上洗手间,无一人不聚神。我自己因糖尿病初期引发的便荒也克忍得满身是汗。他的讲演涉及人世的方方面面,企业、产品、服务、发展、人事、分配等等,像是一部诠释人世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一句句恰如其分的成语、典故喷薄而出,真叫人有胜读十年书之感。更叫人不解的是几个小时讲话没有讲稿,甚至连提纲都没有。我想起了维吾尔人的一句戏语,他的头脑像‘涝坝’啊!”
三十五年沧桑岁月的直感告诉我,这是个伟人。能跟这样的人奋斗是天赐之机。想想自己常常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回可是佛祖现身遇上了真神。回家告诉了妻子,她也很高兴,毅然鼓励我办了离职的人事手续。当时有许多朋友劝我三思,我自诩这是与巨人联姻。在网上看到赫赫有名的史玉柱,是听了万润南的讲演而下海,我又何尝不是呢?何尝没有同感呢?如果在战争年代有万润南这样才华的人振臂挥手,不知天下又会有多少英烈供人瞻仰、记怀,丹书青史会留下多少仁人志士的动人故事。”
在放鞭炮、剪彩、一场热闹之后,分公司的朋友们带我去品尝地道的新疆手抓饭、大盘鸡、拉条子、馕包肉、烤羊腿。对比绿扬邨的淮扬风味,又是不同的境界。
这次新疆行,张志歆和王国祥还陪我游览了天山天池。天池在乌鲁木齐市东北方向大约110公里,沿岸云杉环绕,雪峰辉映,怪石嶙峋,绿草如茵。我们乘游艇在湖面上游弋,湖水是高山溶雪而成,所以清莹透澈,寒气逼人。在湖光山色之间,我们天南海北地闲聊。漫无边际的谈话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习性爱好、为人长处、性格弱点。这两位,有好学之心,也很努力,但段数不算很高。不久之后,他们之间就闹起了内讧。
在我1989年离开北京之后,就像一个家庭,没有了家长;一个山寨,没有了寨主,内讧越演越烈。有人想藉北京风波的由头,整肃他们。据说,在关键时刻,出手救了他们的,是张福森。
传说张福森刚到新疆自治区当第二书记,得到相关信息后,他让秘书通知办公厅,说张书记要看一下市里的科技企业。他到新疆四通公司站了一站,转了一圈,整个过程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从此没有人敢为难新疆四通了,因为这是张书记视察过的企业。
好聪明的张福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