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商海博弈
(61)零比二
全场一片惊呼,是因为双方都知道,事先三井物资部已经有明确的态度:对办合资企业说“不”。人们不知道的,是石田将会如何说出这个“不”。大家毕竟是贸易上的合作伙伴,要把“不”说得合情合理,是需要一点智慧的。
当石田部长临阵大逆转,一改初衷,说出那个关键的“干”字时,全场的惊愕,可想而知。散会之后,郗建民笑眯眯地走到我身边,拉了一下我的衣袖,悄悄地竖起了大拇指。
三井的办事效率极高,当天下午,就在岸田副部长的主持下,起草合资协议书。协议书基本上是在我上午发言时划定的框架内完善细节:三井出资100万美元,占股份的25%;四通的技术,占股份的30%;四通提供合资厂的场地和其他设施,占股份的45%。三井负责SKD散件的供货,合资厂负责组装生产,产品由四通集团包销。三井派驻合资厂的干部,仍在三井领薪水。后来他们派来了一个小伙子,叫中込纯,会说中文,胖乎乎的娃娃脸,很可爱的样子。
这一天,我们是三井的贵客。三井大楼的门厅里,悬挂着中、日两国的国旗。当晚,他们在富丽堂皇的金厅设宴,还邀请了日本另外五家公司的三十多位客人。石田致欢迎词,我致答谢词。即使是场面上的应景话,有时候我也会说出点新意。记得在感谢主人之后,我特地称赞三井人独具慧眼,合作对象不计大小。我说:三井很大,四通很小,但任何“大”,都是从“小”开始的……
三井的朋友说:“在我们眼里,你们在中文电子打字机领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公司。”
是啊,在中文电子打字机领域,我们暂居第一。但能否保持这个领先地位,还需要我们去直面竞争。
在日本访问的一周期间,我们考察了ALPS和OKI公司,看了他们的生产线和质量控制,为构建未来的合资企业有个参考。
离开日本前夕,又安排我们和三井的社长会面。嘿,这就叫北京不见东京见。然后,我和沈国钧、王安时、段永基四人先行绕道香港回国,王缉志则留在日本,和ALPS讨论下一代四通打字机的开发。
MS-2401的开发,仍由王缉志领军。主要成员除了原来的孙强,又增加了两员大将:裘钢和王东方。裘钢是航天部502所的第一位博士生;王东方是李玉在哈工大77届的同班同学。
相对于MS-2400,新一代打字机有很大的改进。 MS-2401的外壳是用模具注塑成型,漂亮的流线型。增大了液晶屏的面积,第一代MS-2400的屏幕只能显示20个汉字。新一代MS-2401可以显示200个汉字,增加了十倍。老型号没有方便的外存,新型号增加了3.5英寸的软盘驱动器,便于文件存储。并且采用了更大容量的Mask ROM,专门烧制了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四种字体的汉字字库。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MS-2401都是相对成熟的产品。开发过程按部就班、进展顺利。到1987年5月,是公司成立三周年,也是我们的新产品MS-2401的发布会。
新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当年就热卖了一万台。
MS-2401的出台,击溃了一路追兵:天津的754厂。这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地师级军工企业,从事光电设备等精密仪器的加工制造。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得知该厂现已更名为天津光电高瑞电子有限公司。在四通尚未出世的1983年,754厂就上马开发新一代电子打字机,1986年四通推出第一代MS-2400,该厂的样机只好胎死腹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这第一个回合:零比一。
1986年,他们曾经找上门来,说是要和四通合作。其实是来买了一台样机,回去就开始肆无忌惮地仿造。说他们“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连尺寸、外形都不变,全盘“克隆”。本来我估计他们在1987年上半年能推出仿造的打字机,结果还是高估他们了。到我们的MS-2401出台,他们的山寨机仍然只是一堆零件。可能因为老沈也是天津人,754厂专程邀请我和老沈去厂里参观,领我们去看了仿制的现场,心悦诚服地认了输:“唉,我们无法和你们竞争。”然后指著那一堆仿造的零件,说:现在是零比二。从此,他们彻底退出了电子打字机市场的竞争。
另一路追兵,是中科院一家公司和佳能(CANON)的合作。这两家都声名显赫、实力雄厚,是我们不可轻忽的竞争对手。这是一场堪称经典的商战,其结局,相当惨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