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承包壮大
(74)点土成金
智达厂的厂址在中关村的中心,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我说“点土成金”,是说我们利用这个地方,扩展了四通的事业版图,进入了金融领域。
什么叫“企业家的眼光”?在我看来,即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愿景”,英语叫“Vision”。公司创办之初,我们就说:“要成为中国的IBM”,这就是愿景。这是四通吸引人才的根本原因。在四通最困难的时候,我一个电话,就把储忠召到了北京。他之所以毫不犹豫就放弃了在上海工商行的大好前途,固然是因为父子之情、兄弟之义,还因为我说了心中酝酿很久的一个愿景:“将来,我们要办自己的银行。”
俗话说:“只有你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1987年6月,四通创办了一条街上第一个,也是最早的一批城市信用社:“中关村信用社”。同年12月,我们成立了民办企业里第一个,也是最早的一批财务公司:“四通财务公司”。这时候,我们离“办自己的银行”,只有一步之遥了。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先农村,后城市。集体性质的合作金融机构,也是先有农村信用社,后有城市信用社。最早给四通贷款的,就是海淀乡的农村信用社。到1987年,政策刚开始允许创办城市信用社时,我们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机会。
这个机会,可以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时候,我们在嫌贫爱富的银行眼里,是香饽饽。当年四通的营业收入,差不多是日进百万。每天要给银行送100万元的支票和现金,这样的客户,哪一家金融机构不欢迎?北京市工商行的霍向伦行长,携夫人到四通来拜访了。他们不是因公来访,而是来拜托一件家事。
霍行长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方脸,金丝边眼镜,没有一丝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常有的霸气和贪婪,却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斯文和谨慎。他的夫人,完全不同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溺爱孩子的母亲。霍行长有点矜持,很少说话。主要是夫人讲,话题是他们的儿子,霍海音。希望我们能安排他到四通来工作。
我问起小霍的情况,霍行长好像难以启齿。我从夫人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明白了大概情况:在一起打架斗殴中,小霍跟人动了刀子,结果被判了劳教,现在期满回家,要找一个肯接收他的单位。
我一向善解人意:“年轻人血气方刚,青春过渡期难免出点状况。可不能因为这件意外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我从霍夫人眼神里读到了感激。
我又说:“四通可以安排工作,但小霍有什么特长呢?”
霍夫人嗫嚅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我当机立断:“这样,我们正在筹办一个集体性质的城市信用社,请小霍来公司帮助跑一下这方面的手续,将来信用社办起来了,小霍就安排到信用社工作。”
凭老霍在北京市银行界多年的面子和人脉关系,小霍去跑这些手续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帆风顺。手续很快办下来了,四通成为中关村信用社的最大股东。信用社需要一个营业场所,难道说,还有比中科院宿舍区的中心地段更合适、更现成的地方吗?我们在智达的原厂址沿街盖了一排L形的办公房,租给中关村信用社。门面大气、时尚,厅内安装了空调,被誉为当时北京城里最漂亮、最舒适的营业所。年租金40万元,养活200名原智达厂的退休职工,绰绰有余。
1987年6月9日,四通集团财务部发了一个通知:
经公司研究决定,我公司职工工资从七月份起委托中关村信用社代发。目前公司已为每个职工在中关村信用社开立了活期存折户,请速来财务部领取。
每个月公司将工资直接划转到每个职工的活期户上,公司职工请在本月十六日到下月的十六日前的任何一天带活期存折去信用社办理登记手续。工资一旦划到每个职工户上,信用社就按国家规定的活期利率给予计算存款利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储蓄原则,严禁职工之间互相询问存款情况。
中关村城市信用社,成为四通金融版图的一个起点。四通人,是中关村信用社的第一批存款户。
有关小霍的人事调动手续,由李玉办理。霍海音本人,我有过几次接触。一个瘦高、结实、外表本分、稚气未脱的大男孩。在他眼里,我是父执辈,是他父母拜托的监护人。所以对我非常有礼貌。一点也没看出来他曾经有过、或将会有什么惊人之举。小霍一直在中关村信用社工作。在我离开四通之前,一切都规规矩矩、风平浪静。
1996年,北京的城市信用社联合在一起,组成了北京城市合作银行,中关村信用社就变身为北京城市合作银行的中关村支行。
2002年末,我在海外读到一条新闻: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北京城市合作银行中关村支行原行长霍海音一案一审终结,霍海音被认定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发放贷款罪,涉案金额达30亿元,一审被判处死刑。
我不胜唏嘘,也有几分遗憾,甚至有一点自责。如果我不离开四通,他不至于走得这么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