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斯蒂芬•金创作的《肖申克的救赎》。(封面照)

斯蒂芬•金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走红的奇幻作家之一。我读过几本他的书,并不很喜欢。五分里面也就打三分,我想。

斯蒂芬•金的小说给人一种病态的感觉,充满了焦虑的情绪,让人觉得他童年很不幸福。这本来不是问题,因为我最喜欢的几位作者,如威廉•戈尔丁和恰克•帕拉尼克,都比斯蒂芬•金要黑暗十倍不止。后两位作家有的是直面人性中的黑暗的勇气,而斯蒂芬•金的想象,既不天真烂漫,也没有淋漓尽致地表现黑暗的一面,而是欲言又止、扭扭捏捏、隔靴搔痒。有人赞扬斯蒂芬•金的想象有节制,在我看来,问题或许就在于他的节制。

一直不大形容得出来对斯蒂芬•金的感觉,直到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有一段说道:

“比如初二开学第一天,我带了两本书去上学,被女班主任看见了,一本是《天龙八部》,另一本叫做《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

“她严肃而关切地告诫我:这本‘世界名著选’很好,而《天龙八部》千万看不得,书里面那些‘男男女女’的东西多,看了要学坏的。

“她不赞成我看武侠小说,我理解。毕竟容易上瘾,会妨碍我修炼学霸,并顺带搞出些近视眼、青光眼之类的恶果。事实上我直到最后也没能如愿修成学霸。

“但我很想弱弱地告诉她:老师,其实那本《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里面的东西更坏,啪啪啪的内容好多的,你知道吗?

“那本书选稿的口味,真真是好重的。比如收了一篇朱国鼎同志的《活着的与死去的》,讲中年大叔偷情的故事,文中充斥着啪啪啪。文中的女小三好像还爱穿毛衣,导致我至今回忆起那篇小说,都觉得有一种口水沾到毛衣上的独特的腥臊味。

“书里还收了王小波同志一篇,忘了是不是《似水柔情》了,反正都一样,看得我这个温良少年头皮直发麻,心想这位王老师怎么回事,五句话里倒有三句不离下三路。

“书上国外作家的作品占了大头,也都好不到哪去,羊脂球“胸部丰满得在裙子里鼓出来”,完后啪啪啪;努埃曼的《不育者》,啪啪啪……

“剩下几篇不涉黄的,不是暗黑就是恐怖,收了一篇西班牙佚名作家的《小癞子》,建议你们找来看看,通篇是讲一个不良少年如何报复社会,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还收了爱伦•坡那篇著名的恐怖鼻祖《黑猫》,极其惊悚,绝逼不利于我的身心健康,看得我连连做噩梦。

“如果按照女老师防火防盗防三俗的初衷,更危险的无疑应该是这本世界名著啊!

“相反地,若是从保护我三观上考虑,‘天龙八部’要好得多。因为金庸小说的爱情观极其保守。他全部十四部书里,倒有十三部书的男女主人公直到小说结尾都没有啪啪啪。

“假如人人都遵循金书的爱情观,北京朝阳区的群众也不用举报得那么辛苦了。”

读到这段文字之后,突然有所领悟:喜欢斯蒂芬•金的读者,大概就是这些个认为金庸比王小波健康向上的人民群众,或者用美国人民的话来说——中产阶级。

这类人我遇到的多了,有说格林童话暴力变态教坏小孩的,有听到艺术二字就问是不是裸体的,也有看到“波希米亚”就以为是性乱的。就像王小波吐槽的那些观众,看《茶花女》就看到卖淫嫖娼。

文学艺术当然都会涉及性和暴力,因为这就是人性,我们就是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些东西深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可是如果你读名著只能读到啪啪啪,这实在不能责怪作者。

再回到斯蒂芬•金。斯蒂芬•金的作品充满了对病态和黑暗的迷恋,却又缺乏直面黑暗的勇气,还要迎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向上的要求。在用黑暗撩拨了中产阶级读者的神经之后,为了安抚他们,不使他们脆弱的小心灵受到过度伤害,作品当中充斥了令人生厌的符合中产阶级价值观的道德说教。这些道德教训全都是在说:“千万要当心哦!一点小小的错误也会演变成巨大的邪恶哟!”这些说教使人得以避免直面人性黑暗时可能感受到的巨大恐惧,将其转化为庸人的罪恶感和焦虑情绪,让人变得压抑,丧失勇气,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总之,让你做一个听话胆小的乖宝宝,这样魔鬼才不会找上门。

对于恐怖小说中的道德说教,我是这样看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作品的功能就是让读者宣泄负面情绪,从而得到净化。因此好的恐怖小说要先让读者宣泄个够,然后在结尾部分来点道德说教,让读者感到安心;而不好的恐怖小说,就像斯蒂芬•金的作品这样的,自始至终都在用道德说教来妨碍读者的宣泄,让读者感到别扭。

一方面是对病态和黑暗的迷恋,一方面是对道德的执着,还有一方面是迎合人民群众口味的巨大压力,难怪斯蒂芬•金的小说读之让人感到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正反映出作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的紧张对抗。

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