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两大关注焦点:一是1966年毛泽东下发“五一六通知”,发动文革50周年;二是海峡对岸蔡英文5月20日就任中华民国第十四任总统。

两个焦点事件,一个是历史回顾,一个是现实的庆祝;一个50年前发生在毛和中共极权统治下的中国大陆,一个是经过台湾人民选举民进党有一次执政时代开始。

对于文革,虽然邓小平主政开始时已经承认是“一场浩劫”,但却把主要罪责指向林彪和“四人帮”,对真正的文革浩劫主持和发动者毛泽东却没有彻底否定,这就留下了历史遗憾。不过,也必须承认,如果否定文革以及1949年以来的政治运动,同时也否认毛泽东,如同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那一定会动摇中共的统治基础,进而人民会清算中共的罪恶历史。

尽管当局否定文革,但却不允许对文革进行研究和批判,甚至也不允许民间回顾和纪念,可想而知,如同“六四”一样,文革是中共的疮疤,揭开疮疤中共会剧痛。

蔡英文就职总统对于两岸关系非常重要,原因是台湾民进党是一个主张台湾独立的政党,独立的主张是台湾很多民众的愿望,这是个事实。民意不可违,但在中共武力威胁下,台湾执政者必须找到两岸和平或维持现状的办法。所谓“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但大陆方面总是强调“一中”,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立场。因此“九二共识”民进党不愿意承认。蔡英文就职演说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文革50周年:中共当局惧怕揭疤,历史决不能遗忘

▲美国之音(VOA)5月14日采访魏京生遇罗文:论文革及中共能否记取教训

主持人:下星期一5月16号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发动50周年的日子,非官方的统计显示,文革10年遭到迫害致死的人数从170万到260多万人。不管数据是不是准确,文革都是一场血腥的反文明,反人类运动。问题是,50年后中共当权者是否记取了文革的历史教训?还是令人不安的在重蹈覆辙?今晚来到美国之音演播室的两位人士,都对文革有切身而痛苦的经历。第一位是中国民主运动海外联席会议主席魏京生先生,第二位,是文革期间被当局以反革命罪处死的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先生。

我们就先来看看文革启动的真正的幕后的原因。我想先请魏京生先生谈。一般都认为是毛泽东还有四人帮发动了文革,您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魏京生:我觉得不是,实际上是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发动了文革。毛泽东和四人帮当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在文革初期的时候,刘少奇、邓小平、彭真这些人,他们的活跃程度远远超过林彪四人帮。而且我作为最早的一批红卫兵,我记得非常清楚,最早在学校里,开始底下串联,煽动要造反的恰恰是周恩来系统的一些干部子弟。

主持人:您认为当年中共发动文革的意图到底是什么?真的是要打倒老干部吗?

魏京生:这实际上是附带的目标,作为整个共产党,都同意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反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他们不同于苏联共产党的地方。他们要反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痛定思痛,学习西方以后,从日本传来的一种思想,就是脱亚入欧,就是我们这个文化就是不行,必须彻底改这个文化,然后才能怎么怎么样。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在共产党里头大家一致同意了,全都举手。5-16通知大家都知道是发动文革的标志,大家不知道这是中央委员会全体通过的,没有人不举手,不是单一个人。在早期,在1966年的时候,像刘少奇,彭真这些人,非常非常活跃,甚至超过了文革小组。文革小组是在66年的后半期,67年以后才变得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要请教的是遇罗文先生,我们知道,提到文革,很多人都会想到您的哥哥遇罗克先生。他在当年提出的“出身论”特别强调,就是不论什么样出身的青年,都应当得到平等的政治待遇。所以在当时,1970年的7月5号,他被当局以反革命罪处决了。您的哥哥在当年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展现了很多人的心声,不过您觉得他当年呼吁人权、平等和尊严这样一个呼声,到底在当年的文革,甚至文革之后引发了什么样的反响呢?

遇罗文:我觉得首先一个毫无疑问的想法,就是文革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最血腥和反人类的、而且毫无人性的事,就是血统论。比如说在北京,在湖南,在广西,在全国各地都杀死了大量的“黑五类”和他们的子女。这件事我曾经打过比喻,假如说过了几千年,人们把文革好多细节的事都忘掉了,但是这些事是很多人记忆犹新的。

遇罗文当时写的一些反“血统论”的东西,我觉得意义在当时来说就很大了,因为那时候很多受迫害的人,比如我,就有这种感觉,感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很恐惧。因为你不知道你明天是活还是死。所以如果有一个人能说不应该这样,那大家当然感到很欣慰。因为我是办报纸,我是出版遇罗克写的文章的人,所以那时候好多读者找我们都是非常激动,感到得到一种解放。

主持人:感觉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遇罗文:是。

魏京生:我给罗文补充两句。共产党一直实行阶级斗争路线,实际上就是挑动一部分人斗另外一部分人。用老毛的说法,就是我们和95%在一起斗5%.那么从共产党执政以后,列了好几个地富反坏右,这几类分子都属于出身不好。从六十年代开始,出身不好就已经影响了很多人了。包括升学,一开始上大学不能上,甚至在农村,很多小学都不让上。这一部分人就是受歧视,就像当年德国的犹太人一样,他们各个方面都受歧视,这确实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

共产党的阶级斗争路线确实也很得民心,很多老百姓就觉得挺对,反正我是出身工农,我出身干部,我出身好,不影响我。那么我们去歧视别人,觉得是正当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人振臂一呼,说不对,我们跟你们一样都是人,都应该受到尊重,这当时真是有振聋发聩那种影响,确实是在全国非常轰动的一件事。

主持人:那么魏先生,您刚才也提到了,在文革初期,您也当过红卫兵,到各地去串连,甚至远到新疆。您是从什么时候了解到文革背后其实不是您所想的那样,它背后有其他的目的和其他的因素的?

魏京生:最早还是我大串连的时候,去新疆的路上,走到甘肃,碰到非常贫困的老百姓。我都不能想象那种贫困。在铁路上,临时停车,一个小地方,好多要饭的上来,我居然看到有大姑娘,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身上什么都没有穿,很脏。远处看,你以为她是穿着衣服,因为我探出头去给她送吃的,我一探头一看,她身上什么都没穿,就穷到那种地步。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怀疑,过去老师教的那些东西可能不一定是对的。从这个怀疑开始,慢慢走向了反对共产党的道路。

主持人:遇罗文先生,您刚才也提到,您哥哥的那篇“出身论”就是由您的这个《中学文革报》所刊登的,所以可以说您有非常多第一手的观察,跟我们说一说,到底这个十年文革运动让中国失去了什么?或者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和影响?

遇罗文:我觉得刚才魏先生说的,像犹太人,这个比喻很恰当。我觉得甚至比希特勒对犹太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中国,尤其在文革期间,发生了好多很令人发指的罪行。好多人都不知道,在北京,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劳改队,专门惩罚和施酷刑,对出身不好的人,也包括老师。大家都不知道的,在北京吉祥剧院,有一个屠宰场,专门屠杀这些他们认为有问题的人,而且进去的人恐怕很少有活着出来的,都是备受酷刑而死。

我知道活着出来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章乃器,因为毛泽东要接见他,所以把他放出来了。还有一个是我哥哥的一个同事,他是因为几代工人出身,他弟弟碰巧就被抓进去了,他听说以后马上到那里去解救。好多事都是他回来以后给我们讲,我们才知道还有这么恐怖的一个地方。

他们恐怖到什么程度呢?把人一般都是活活打死,在临死的时候,奄奄一息的时候,往他身上泼很浓的碱水,让他一下子跳起来心力衰竭而死。这些人就拿这个取乐。而且他们还经常觉得还不过瘾,经常把母子两个人、或者母女在一起,都逮进来了,就当着他母亲的面,先把她儿子或女儿打死。让他母亲神经崩溃。都变成疯子,再打死她。(主持人:非常残忍的做法。)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游戏。这些人,说实在,现在都是位高权重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些人当政对中国来说是很危险的。现在有很多人说,文革有没有可能再发生?我觉得太有可能了。因为这些人还在当权,而且中国的土壤也存在这种……比如说,这种心理,并没有反思文革,然后大伙儿从心里像德国人一样,说认为我们以前做的不对。到现在没有。所以你看,来反思和道歉的人很少,现在那些有暴行的人,也没谁说我坦白交代,我怎么做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没有任何人出来说话。而且反而都很有势力。这对中国的前途是很……

主持人:遇先生您说到了一个关键。我们也知道,毛泽东之后的几位领导人,很多人,他们都是文革的受害者,他们经历过了文革的那一套,可是很多人很惊讶的是,他们为什么在当政之后仍然要沿用文革那一套思想和做法?魏先生,您的看法?

魏京生:邓小平当年也是参与了早期的文革的事情。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认为文革是某些个人的素质不好造成的,实际上不是。是共产党的政治,一党专政。而且作为在中国统治的一党专政,确实像罗文刚才讲到的,比德国那个还要残忍。就像文革那时候打人我也是亲眼看过,看不下去的。

但是你现在回想起来,电影里面那些德国纳粹,他很残酷,但他还要假装文明。端这个架子,假装文明,把人送到毒气室里,而不是直接打死。文革真是把人的最低的恶的那种东西给发掘出来了。他把别人不当人,非常残忍。现在想起来,回忆起来都觉得,不可想象的。确实文革超越了纳粹。他把人的最恶的那一面都给发掘出来了。

主持人: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或许这段时间你们两位都注意到,中国有些非常奇特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习近平,官媒姓党,任志强事件。还有五月初在人民大会堂的这场红歌演唱会。有人说,文革这场十年浩劫为什么成为了一种娱乐,让大家觉得可以重温文革这样一个时代?这种走向,我相信两位都非常担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刚刚遇先生说的,很多人担心新的文革重新再来。

魏京生: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还存在,他为了维护这个专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情况好的时候,他可能假装一点文明。如果他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可能连假装都不会假装了。就像文革那样了。

主持人:遇先生您的看法?

遇罗文:刚才你提到的所谓的老干部也受害。但他们没有真正反思,或者跟文革划清界限的。因为什么呢?我觉得他们所受的害,和底层民众所受的害,不是一回事儿。他们恨文革和民众恨文革也不是一回事儿。他们恨文革是恨文革整了他们。实际上有些东西,比方拿邓小平来说,在文革当中,他受到的,并不是像刘少奇那样,刘少奇可是说是死于非命。邓小平还是受了很大的优待。

老百姓可真是陷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觉得恨文革,不是一回事。同时现在有好多底层也拥护文革。有些人也觉得文革有可取的一面。比如,促成了大伙对中共的看法……

魏京生:毛泽东开放了人们对这些官僚的仇恨。大家觉得我特爽、特解气。实际上你被老毛给利用了。

主持人:最后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两位都可以给我们谈谈你们的看法。我们知道遇先生您在2001年写的这本书,叫“我家”,提到了您的家,可以说是文革时期许多家庭的一个缩影。当然您希望这本书可以传递出更多有关文革的背景和真正的故事。但很多人说,文革的过错,在中共党内是不可能完全来清算的。您希望未来的年轻一代,特别是可能从来没有听闻过文革的年轻一代,能够对文革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遇罗文:首先应该对文革有所认识。比如像我这本书,它出来以后,很快中宣部就发出通知,不能再印了。民间也有好多所谓的侦缉队,也叫小脚侦缉队。他们都是中宣部派出的眼线,就到处去调查。很多人就反应,这本书不能让他再卖。但是很快就卖没了,所以他们也不能往回收了,但是说一定不能再版了。同时我后来写了第二本书,在辽宁画报出版社都已经开始印刷了,中宣部又发文件说,坚决不能再出有关文革的任何东西。

由于这么封锁,所以对文革就很难进行真正的反思。所以以致现在道德败坏是……当然是因为文革那时引起的,人的整个思想都已经败坏到没有底线了。以至于现在社会上出现好多事,比如地沟油啊毒奶粉啊,这种事按道理说已经超出人类的底线。就是你在害人、你在杀人。就这种事还能够大行其道,我认为这都跟文革很有关系。

主持人:魏先生,最后一分钟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魏京生:文革,说中共没有吸取教训也不对,他们吸取的教训是不能再给老百姓多一点自由了。即使我们内斗,我们关起门来内斗,不能给老百姓自由。给老百姓自由,上一次就差点把我们的一党专政颠覆了。再给一次,可能就要把他们颠覆了。

▲美国之音(VOA)5月14日报道:文革50年幽灵依旧在

华盛顿—中国“文化大革命”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中共虽然承认那是一段浩劫,但是至今却不愿彻底地否定那场灾难性的政治运动。近期中共领导人的一些做法,勾起许多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的痛苦记忆,同时也令一些人感到兴奋。今年恰逢文革爆发50周年,一些流亡海外的中国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提醒人们,相同的政治运动或许不会发生,但是导致那场灾难的根源仍未清除。

文革后,魏京生因在中国呼吁民主而落狱。出狱后,魏京生被迫流亡美国,但他从未放弃推动中国走向民主。在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50周年纪念日前夕,魏京生基金会举办了一个研讨会,邀请流亡海外的中国学者和致力于中国民主的人士探讨如何从那场政治灾难中汲取教训。

中国人多年来一直在反思文革,中共也在文革后承认,那场运动是当时领导人的政治错误。魏京生则认为,追本溯源,要警示后人,需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他首先否定了中共在1980年代所作出的有关文革的决定。

他说:“那个决定一方面把责任推给了毛泽东和四人帮,另一方面则是推给了老百姓。他们那个结论有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文革整了那些老干部,所以老干部回来了,我们不能搞文革了,不能再整老干部了。这个谬论流传甚广。很多老百姓都相信这种说法。”

魏京生认为,文革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必然结果;一党专政就是少数人专政,当时就是毛泽东的个人的独裁。

他说:“所以毛泽东的这个方面,他们从来不说。很多老百姓也没注意到。不注意这些呢,你还是套在共产党的话语系统里头,最终走来走去,可不还是跟着共产党走了。”

魏京生说,要接受经验教训,不要继续跟着共产党的舆论走。

他说:“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子,要结束共产党的一党专政的政治,中国人才能从共产党的统治中走出来,像其他国家一样,走入一个正常的社会。”

中共至今没有全面地否定文革,甚至不允许提及文革。作家郑义认为,中共不让提文革,是因为自己被文革吓坏了。

他说:“你只要允许人民说话,给了他一点儿最起码的人权,比如说在文革中你可以讲演;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张大纸上贴出去吧;你可以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个人成立一个(共产党)管不着的组织吧;对于国家的政治问题,你们团体都甚至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吧。这个东西是共产党最惧怕的东西。它现在惧怕到什么程度呢?它现在并不是允不允许你成立民间组织的问题,这不在讨论之列。它现在戒备到一种什么程度?不许聚众。”

郑义对于人们常说的十年文革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真正的文革只有1966年底到1968年三年,之后就是共产党的事了,跟老百姓无关。他认为,在短短这三个年头,人们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有了说话的可能性。

他说:“在文革中,人民一下起来,借着毛泽东这个机会,把共产党所有的官员几乎全部都打倒了。所谓打倒就是不承认或者是反抗他们的权力。那件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太深刻了,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他们绝对不允许讨论文革。”

当今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政治上表现得相当强势。但不少人也留心到,当前中国出现的一些迹象,让他们担心文革会重演。

因质疑中共的血统论而被杀死的遇罗克,被后人视为勇敢的牺牲者。他的胞弟遇罗文对美国之音说,还不能完全排除文革重演的可能性。他认为习近平有可能会搞类似运动,因为他判断很多事都是很错误的。

他说:“薄熙来在重庆唱红打黑的时候,他不是也曾经支持过吗?他也去过。所以我觉得不排除他可能搞。但是他搞的话,结果可能就是他下台的更快。”

遇罗文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让人们知道当时的事实;如果人们能够看到当前一些极左的做法其实在文革就有过,而且演变到非常荒唐的程度,那人们自然就知道这种事就不应该再搞了。

▲德国之声(DW)5月14日报道:文革五十年:斗争还在继续

文革发动的五十年后,德国知名文革研究者文浩(Felix Wemheuer)认为,中国社会的相关争论依旧非常激烈。

(德国之声中文网)1966年夏爆发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过去五十年后,中国社会依然还未就如何评价毛泽东发动的这场群众运动取得共识。1981年,中国共产党曾试以“十年动乱”、“为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评语,为文革盖棺定论。但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赞成派与否定派之间的争论依然针锋相对,非常激烈,依其所持看法,主要可分为四个思潮:

1. 流行很广的观点是:文化大革命持续性破坏了中国(儒家)文化,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今日中国的贪婪腐败、道德败坏风气,其根源也在于文化大革命所导致的“文明断层”,因为毛泽东号召工人、学生起来造权威的反。当年“疯狂”的例子,譬如有1966年8月中学生活活打死老师、中国的部分文化遗产被砸毁等。这种观点认为,毛泽东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才发动文革的,他别有用心地利用了年轻人,这样的历史决不能重演,因此,维护稳定对中国具有核心意义。

2. 一派很具影响力的自由知识分子对文化大革命持全盘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不过作为非计划中的副作用,党组织曾一度陷入瘫痪,使许多人醒悟,开始批判性思考。在“人民文革”(1966年秋至1967年1月)期间,在政治上、社会上被边缘化的群体在短时期内得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在失望的红卫兵和造反派群体中,形成了批判性思潮,他们一开始是在地下讨论自由理念,对党的官僚统治提出质疑。1979年“北京之春”、1989年学生运动的思想起源就在于此。

3. 新毛派则认为,中国1978年后的发展证实了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毛泽东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与腐败的“官僚阶级”作斗争,以防中国变成资本主义。他们深感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失败,这些“官僚阶级”时至今日一直在掠夺工农。新毛派中的极端者认为,发动一场新的文化大革命,动员人民反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4. 由学界主导的“新左派”并不希望重返毛泽东时代,不过他们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是导致知识分子对新自由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没有批判能力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应该批判性地看待并重新采纳当时一些积极正面的做法,如工人参与管理(比如鞍钢宪法)、民众的高度政治化以及卫生政策和教育政策的社会公益取向等。

党的领导层以及部分民众却以维稳为名,不希望就文化大革命展开公开讨论。对文革的正面回忆受到压制,但自认为是文革受害者的群体也不应自由发表言论。不仅是当时那些遭受迫害的精英感觉受到了不公待遇,就是许多当年响应毛的号召起来造反的左派人士在1968/69年军队接管维持秩序后也锒铛入狱。今天若就文革展开公开讨论,可能又会重新揭开老的伤疤。

1966到1968年间的文革之所以很具爆炸力,主要是因为党内高层的权力斗争与民众中的社会冲突结合了起来。就在中央主席毛泽东针对国家主席刘少奇开展斗争时,工厂、院校的群众分裂为敌对的派别,誓不两立,互相争斗,有些甚至不惜动用武器。纵观今日互联网上老文革及新文革赞成派和反对派之间的论战,不难想象,他们很可能会大打出手。其口诛笔伐对方的气势,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红卫兵。

参与论战的,不再光是那些时代见证人,继续他们往昔的争论,而且还有对党持批评态度的自由派和左派人士。这些人借助过去,对当今的体制提出批评。其中大部分人都对文革的反官僚主义想法表示认可,只有小部分人对当年虐待老师、破坏文物进行辩护。较新的一个现象是,新毛派主要是在年轻人、在大学生中得到很大反响,而不仅仅只是在被解雇的国企工人、昔日的造反派和退休的老干部中受到欢迎。

以习近平为首的领导精英主要来自曾受毛所发动的反对党官僚体系斗争的冲击、1978年以后支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老干部家庭。习近平试以工具化利用毛的某些方面如很具诱导性的雄辩修辞,为其反腐运动服务。但像文革早期即1966/67年期间那样的群众自我组织起来,向当地党的机构组织造反的现象,习近平及其同志们却很害怕出现。党的领导层很清楚,除经济增长以外,保障稳定是其最重要的合法性依据。

不过,对毛泽东最后一次革命的意义的讨论,其激烈程度表明,他1966年凭“造反有理”这句口号所释放的幽灵,还远未得到安宁。其核心问题,即“官僚阶级”不受监督地统治整个社会这个问题,迄今没有得到解决。中国社会要想认真反省思考过去,就避免不了也要谈及当代的种种不公。

▲德国之声(DW)5月14日报道:半世纪后文革黑暗面在中国仍是禁忌

今年是文化大革命50周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为何仍在回避文革的黑暗面?在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一场座谈会上,德国学者和中国艺术家认为这与中国的领导人有关。

(德国之声中文网)“强调西方价值观不适合课堂;律师、记者、艺术家、学者受到监控;外国的非政府组织被排挤;连德国议员想组团了解人权状况也被拒发签证,中国最近到底怎么了?文革会在中国复活吗?习近平真的想成为毛泽东第二?”身为座谈会的主持人,墨卡托中心学者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一开始的提问,反应了西方对中国政治走向的不安。

在弗莱堡(Freiburg)大学任教的莱瑟(Daniel Leese)表示,习近平上台后抓紧经济发展和打击异己,的确像邓小平所说的“两手抓”,意识形态的控制虽然明显收紧,但他认为“习近平不至于像文革时一样,动员群众跟政府作对,因为这样有失控的危险”。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学者马晓月(Mareike Ohlberg)持同样的看法,她认为,中国不会像5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文革,“毕竟国内目前有太多问题,共党统治的合法性也备受质疑”。

试探民间反应?

马晓月指出,从5月2日人民大会堂演唱文革时期的红歌,民间的反应很负面,官员却互推责任来看,中国领导人其实一直在试探人民对文革的反应;她相信,与其放手让民间公开讨论,结果不是去挖掘丑陋的黑暗面,就是刻意强调光明面,造成社会的撕裂,官方宁愿选择不去反省文革。

才刚在德国知名的Beck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大革命》一书的莱瑟,也抱同样的观点。他指出,目前掌权的红二代,虽然在文革时曾受过苦,但他们又想保住权力,所以在意识形态上会刻意强调文革的正面影响,不去碰黑暗面。

定居在汉堡的中国艺术家倪少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返乡探亲,他明显感受到中国政治气氛这几年的变化,尤其工农阶级愈来愈多人怀念毛泽东时代,认为文革没那么糟,“许多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混乱难以适应,特别欣赏习近平上台后的秩序分明。”

寻找新的价值体系

对于中国近来强化对媒体和社会的控制,马晓月分析说,中国共产党不再是革命党,内部一直在讨论执政合法性的问题,他们发现腐败和失去对媒体的控制,导致意识形态的中空,是苏联垮台的关键,因此除了加强打贪和管制言论,中共也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企图打造意识形态的地基。

莱瑟也指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法都太含糊,如果要阻止共党失去执政的合法性,习近平非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不可。

既然这样,当局的管制什么时候才会松手?莱瑟预期,在明年秋天第十九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以前,高层内部的斗争还会持续,所以暂时还不可能松手;倪少峰也不看好短期内有改变的可能性,“社会内部的矛盾如此之大,我对未来的发展实在无法乐观。”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16日报道:英媒:中国用沉默纪念文革开始50周年

《卫报》周一(5月16日)报道了北京官媒对文革50年纪念日“不予理睬”以及文革学者对官方沉默的分析评论。

标志文革正式开始的5.16通知发布50周年纪念日,英国《卫报》在其网络版报道了中国官方媒体的沉默以及学者们对此的分析评论。

《卫报》注意到,“党办小报”《环球时报》“完全不理会这一事件”,头版头条刊登的是北京对美国国防部有关中国在南海造岛活动报告的愤怒。

“中国被严密控制的媒体没有报道任何官方的纪念活动,中国学者被禁止谈论那段敏感时期。”

《卫报》引述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采访的一名中国学者的话说:“研究人员都不准就文革问题接受任何采访。”

《文革受难者》一书的作者王友琴向《卫报》表示,“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揭露了文革的阴暗面,人们就会怀疑现在的政治体制。”

美国哈佛大学文革问题专家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认为,习近平很不愿看到有人试图利用周一的纪念日让人想起共产党历史中“令人不舒服的事实”。

马若德说,50年过去了,但普通人在文革暴力中所起到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拷问。

《卫报》引述马若德说:“我认为文革最可怕的方面,并不是(毛)主席让全国陷入混乱,而是一声令下,中国人彼此之间变得非常残酷。人们彼此争斗、互相杀戮,特别是红卫兵的派系斗争,就像是放开套狗的皮带,他们就互相厮杀。”

德国弗萊堡大学(Freiburg University)的文革问题学者丹尼尔·利斯(Daniel Leese)说,文革对当今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后果之一就是领导人与政治稳定挂钩。

“在党来看,很显然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就是不能放弃掌控,你应该永远站在掌控大局的高度,党内也完全不应该有派系主义。”

▲美国之音(VOA)5月16日报道:文革50年敏感日前夕异见者遭噤声

北京—标志文革正式发动的中共中央文件(又称“5-16通知”)发布50周年前夕,中国从上到下没有出现官方举行的纪念活动。宣传当局不仅三缄其口,而且禁止呼吁反思文革的知名人士发表相关言论。种种迹象进一步显示,探讨、回顾、反思文革的话题跟纪念六四事件活动一样,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禁忌。

茅于轼被封口

5月15日,美国之音记者打电话到对文革发动者毛泽东持强烈批评态度的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家,接听电话的茅先生亲属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找茅于轼谈话,要求其不得就文革50周年或这场所谓群众运动进行公开评论。该亲属表示,茅先生被迫停止对媒体发表相关话题的言论。

几天前,这位多年来直言不讳公开批评毛泽东执政期间的一系列历史性错误的学者对总部在华盛顿的自由亚洲电台表示,毛泽东没有让中国变得更加富强,而是把“中国从二战战胜国变成一个政治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

司马南遭删帖

官方对文革话题讨论的打压不限于批毛言论,维护尊崇毛泽东的评论人士涉及文革的文章也不能幸免。星期日,毛派主要写手之一、知名政治评论人士司马南对美国之音表示,他日前在网上发表的谈是否有必要重新讨论文革和回顾那段历史的两篇长文都被删除,“连尸首都不见了。”

司马南在答复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问题时写道,“简单地说,反思文革是必须的,是应该的,是一定的,今天不行,那就明天,明天不行,那就后天。不让反思是没有道理的,那些要共产党下台的势力只允许自己反思不允许别人反思才是真正的法西斯。”

孙文广被堵门

5月15日,在济南的民主活动人士、原山东大学教授孙文广对美国之音表示,文革是毛泽东大搞个人崇拜、实行一党专政的产物。他认为,文革发动50年了,北京当局依然对反思文革有所顾忌,是因为害怕触动统治集团的利益。

这位退休教授表示,他本人在文革中曾被捕入狱两次,判刑7年,起因是他曾将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政治领导人加以比较,以及对他人说过“毛主席年纪大了,要让位”这样的话。他说,抓他坐牢的罪名是“攻击伟大领袖”。(美国之音专访孙文广谈文革的文字稿和录音另行发表。)

孙教授告诉记者,一年多来,他一直被监控在家,出门均由国保开车接送。他说,当天下午要求去市内参加当地活动人士的纪念六四27周年活动,却发现国保加强看守,自家大门被一张长椅封堵,致使他愤怒抗议。

孙文广表示,家门被突然封堵与5-16通知发布50周年看来没有直接关系。他同时指出,主要登载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的刊物《炎黄春秋》时而刊出回顾文革事件或人物的文章,但该期刊经常受到宣传出版部门打压。

文革结束后,包括老作家巴金等一批在运动中遭受迫害和磨难的知识分子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展示并保存那段惨痛历史留下的印记,警示后人。但是,这一构想一直未能实现。

5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场大型歌舞表演中,具有标志性的文革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和文革期间常见的所谓“毛主席光辉形象”重现舞台,随后遭到举报,被称作“为文革招魂”。不过,也有分析推测,中共高层可能有意用这种演出来试探舆论反应。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16日报道:文革50周年纪念日:网络热议 官媒沉默

星期一(5月16日)是被称为“10年浩劫”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发动50周年纪念日。

中国官方到目前为止尚未举行纪念活动,官方媒体就文革50周年的到来也沉默不语。不过,不少网民在网上对“文革”贻害进行反思。

北京东城区报纸媒体人“@传媒老王”在新浪微博上拥有112万粉丝。他在微博发布了星期一出版的中国五大报纸头版截图,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从截图上看,没有一份报纸在头版报道中提及“文革50周年”。

“@传媒老王”问道:“今天是‘文革’发动50周年日,为什么传统媒体没有提及,而网络上都在热议?”

对此,网友有着不同的回应。有网友说,“政府不愿提及,谁报道查谁!”;有的称,“讳疾忌医,社团的疮疤,不敢揭啊!”

网友“@L马到成功”说:“文革所带来我们这代人的伤痛,是永远无法弥补和磨灭的!”

“@阳光raininginwind”说,“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令人发指的灾难,让文明倒退了几千年,反省是必要的,文革余毒要被涤荡干净需要至少几十年时间”。

新浪微博认证为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主编的“@冯克力”说,“文革是什么?是一个被养了50年的痈,一个在权力精心呵护下不允许挑破的痈!”

网友热议

“@勇敢的心2代”指出:“不曾反思,也没有真正去反思,想想今天的中国,老祖宗的很多好东西都荡然无存了。中国最大的恶:就是无信仰。”

不过,另一位网友“@紫月缥缈”则表示,“文革早有定论。只有一些文革余孽或别有用心的人,才念念不忘,喋喋不休。目的是再召唤文革重来”。

在新浪微博拥有436万粉丝的《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亦在微博发帖,讲述从小因“地主”成分给他带来的耻辱,感叹文革不堪回首。

胡锡进说,“文革中,父母和奶奶已在北京多年,但因为化成‘地主’成分,被抄家。那是我6岁时最惊悚的记忆:红卫兵把奶奶推倒在地,骂她‘地主婆’,还打了她几巴掌,她哭。后来奶奶被迫离京,被遣送老家。父亲是她独子,只能由母亲亲属照顾她。以后我一填表就要写‘地主’,小小年纪备感耻辱。文革啊,不堪回首。”

网友“@曾子航”认为,“文革对中国人最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整死了多少人的问题,而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人价值观、伦理观的破坏。我们这一代人缺乏信仰,‘无知者无畏’,一切向钱看,热衷于告密和揭发,甚至在网络上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暴民’,都可以从文革那里找到源头。”

港媒社评

香港《明报》星期一发表社评,称“文革50年,中共左右为难”。社评说,不要说香港人,今天很多内地人也不明白何为文革了。

社论说:“50年过去,文革在中国,既远又近。近年来,围绕文革的左右之争,却愈演愈烈,一方面有人呼吁反思文革,清算文革的历史旧帐,来走出改革新路;另一方面又有极左派再度打出毛的旗帜,要清算改革开放的新帐。在内地贫富悬殊扩大、社会公义不彰的今天,极左思潮更有了回潮土壤。这些都为文革50年后中国的发展,罩上复杂难测的雾霾。”

社评认为,“半世纪前的文革,不仅席卷中国,也曾波及香港”,“香港也有港式文革的考验,当年一场‘六七暴动’,至今争议仍在,伤痕犹深。而当内地发展面临新选择之际,回归中国19年的香港,同样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香港社会今天困局难解,难题重重,如何避免文革悲剧在港上演,港人都应深自反思,认真面对。”

▲英国广播公司(BBC)媒体分析记者凯丽-艾伦5月16日报道:《炎黄》担心中国学者研究文革失去发言权

尽管中国官方媒体在文革发动50周年之际噤声,但北京出版发行的《炎黄春秋》杂志在此期间公开多次发表社论,对半世纪前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点评。

据信中国政府曾多次给《炎黄春秋》施压,但由于该杂志读者人数有限,所以一直能继续运行。

《炎黄春秋》是一份主要由中共退休老干部撰写的“亲改革派”月刊杂志,主要在北京地区发行。

该杂志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持有自由立场的媒体,它就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发表的社论有时也与当局的论调背道而驰,并在近年来遭受政治压力。

2015年7月,时任总编杨继绳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该杂志已被来自政府的压力“逼到一个角落里”。

《南华早报》报道说,自2014年9月,《炎黄春秋》杂志直接归中国文化部管辖。该报在报道2015年3月中共老干部聚餐被阻后受到关注。尽管该报的网站在中国并没有被屏蔽,但被多次关掉,据报理由是未能遵循正确的注册流程。

“意识形态两极化”

在文革发动50周年之际,《炎黄春秋》刊出由学者撰写的文章,主张尽可能复原这场运动的真相,并担心年轻学人不再研究文革。

上海社科院的历史学家金大陆在最新的一期《炎黄春秋》发表文章。这篇名为“推进文革史的学术研究”的文章提出,当代中国在理解文革时存在四个主要问题。

他说在文革问题上,中国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两极化”:左的倾向“重要遗产”、右的倾向是“集体罪错说”,而当代对文革的口径则是“以城市为中心”。

金大陆在文章中还就文革“呼吁忏悔和化解仇恨的共识”并希望“年轻学者能占据国际学术制高点”。

他认为,文革研究在中国“是非多”,许多问题因为太敏感,研究生担心这样的研究方向会“耽误生计”,只好选择已被广泛接受的安全题目来做。

金大陆担心中国年轻一代学者正在失去文革研究领域的发言权,落后于海外的研究同行。

争议文章

由于发表的文章内容引发争议,该杂志至今“阅读最多的文章”里大多还是过去发表的多篇稿件。

复旦大学教授王永钦2000年1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是其中之一。在那篇文章里,王永钦教授称长期在该杂志工作的老同志被当局“极左势力”指正出“诸多编辑错误”,尤其在报道中国前总理周恩来的稿件中。

另一篇出现在该杂志网站主页的有争议文章是2008年8月《求实》杂志主编阎长贵撰写的一篇文章。他指责“口述历史”中有关毛泽东和妻子江青之间关系的讲述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另外一篇于2008年9月发表的文章也榜上有名。

这篇出自前新华社某省分社负责人孙振。这位退休的新闻工作者在文章中谈及文革中赵紫阳在四川农民中深受爱戴,与当局对这位前中共领导人的口径不同。

前中共领导人赵紫阳因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被外界广为熟知。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16日报道:中国官媒沉默一天深夜发文再次否定文革

五一六

今年的5月16日是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指示”的50周年,被普遍认为是文革的开始。(资料图片)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刻意选在当地时间周二(17日)的凌晨,发表文章谈及官方对文革50周年的态度。文章再次强调,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

文章说,历史已充分证明,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完全错误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周一(5月16日)是被称为“10年浩劫”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发动50周年纪念日。

中国官方当天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官方媒体就文革50周年的到来也沉默不语。不过,不少网民在网上对“文革”贻害进行反思。

但是中国官媒《人民日报》16日在沉默一整天后,罕见地在17日的凌晨12点整,发出署名任平,标题为“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的评论,强调中共官方的态度,是再次否定文革。

文章表示,1981年中共的第11届6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共建政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已作出正确结论。

当时已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这个决议对文革的政治定性和原因分析,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核对总和历史的检验,具有不可动摇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文章还说,中共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而正是有了这种正确态度,中共才能从挫折中警醒,重申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开拓了改革开放新征程”。

文章还说,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会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各界一定要牢牢记取文革的历史教训,牢牢坚持中共对文革的政治结论,坚决防范和抵制围绕文革问题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面对未来,“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美国之音(VOA)5月17日报道:人民日报深夜刊文谈文革

华盛顿—北京时间5月16日深夜,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打破中国媒体对文革50周年的沉寂,发表文章,标题是《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但在人民日报网站上难于找到这篇文章。

作者署名任平,文章重申了中共否定文革以来的一贯立场和说法,表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文章没有提到关于中共领导下的两个30年不能互相否定的说法。这种说法引起争议,不少人质问:文革10年也不能否定吗?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说,中共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同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区分开来,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同这十年的整个历史区分开来,有力回击了借否定‘文化大革命’来否定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

中国一些门户网站转载了这篇论文,但记者在《人民日报》网站的首页和几个专页上都找不到此文。似乎《人民日报》当局不希望它引起太多注意和争议。不过新华网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放在显要位置。

此外,《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也发表评论文章《“文革”已被彻底否定》。文章断言:“文革”在中国不可能重演,“文革”的惨痛教训给中国人带来了某种“免疫力”。“没有人比我们更害怕动荡,没有人比我们更渴求稳定。”

此文作者单仁平,是《环球时报》评论员,有人说是该报主编胡锡进的化名,有人说是一个包含胡锡进的小组。

▲德国之声(DW)5月16日报道:文革50年官媒深夜发文“彻底否定”

文革50周年之际,中国媒体鲜见对这场“十年浩劫”的报道与评论。只有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于17日凌晨在网络上发文强调“以史为鉴”,重申中共对于文革的一贯定论。

(德国之声中文网)“50年前的今天文革发动”——新浪微博“头条新闻”以此为标题发了一条帖子。“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文革持续十年。”全文链接的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

周一白天,中国官方媒体对文革一片沉默。在微博上,以文革为关键字还能搜到一些帖子。列在搜索结果首页上的包括《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一条帖子:“文革中,父母和奶奶已在北京多年,但因为划成’地主’成分,被抄家。那是我6岁时最惊悚的记忆:红卫兵把奶奶推倒在地,骂她’地主婆’,还打了她几巴掌,她哭。后来奶奶被迫离京,被遣送老家。父亲是她独子,只能由母亲亲属照顾她。以后我一填表就要写’地主’,小小年纪备感耻辱。文革啊,不堪回首。”香港媒体人杨锦麟发帖列出文革期间各种不同的罪名,包括:现行反革命、历史反革命、反革命破坏分子等等。杨锦麟还转贴了一篇报道,题为“我们采访了不少年轻人,发现文革真的快被忘干净了”。

不过,到了深夜,《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两大官媒分别悄然在网络上发布了关于文革的评论文章。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官方帐号发表的这篇文章题为《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重申了中共对文革的一贯定论,即“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

署名“任平”的这篇文章还指出,一定要牢牢记取文革的历史教训,“牢牢坚持党对文革的政治结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篇文章从微博上显示的发布时间是北京时间17日凌晨0点40分。由于发布时间在深夜,所以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微博下面的评论数量不是很多。除了一些赞扬之辞外,作家北村通过其新浪个人认证微博帐号评论道:“人民日报深夜发文表明立场,值得注意……”。还有一位也是加V的用户“王沉湎”写道:“夜深人不静。”

几乎是与人民日报同步,“环球网”也在17日零点刚过发表了署名单仁平的评论文章《“文革”已被彻底否定》。文章强调中国社会看待文革的“共识远远大于分歧”,文革绝对不会重演,总体论调与人民日报的文章一致。在谈到网民对于文革的讨论时,作者称“网上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也不足为怪。这些声音虽然有的调门不算低,但它脱离了中国人的现实关切,终究掀不起大浪。”

不过除了这两大官媒之外,其他中国媒体几乎没有见到任何自主撰稿的有关文革的评论,至多也是转载上述两篇文章。

两大官媒的文革评论在周一午夜“姗姗来迟”,而网民对于文革的讨论早在50周年纪念日当天甚至更早就已经展开。在“自由微博”上列出的被屏蔽的帖子中,“徐昕”说:“当下中国,必须警惕文革重来。”-

香港《明报》发表题为“文革50年,中共左右为难”的社论,认为“拒绝深度反思,更遑论清算,令文革大浩劫留下的历史伤痕,半个世纪也未能抚平”,“左右之争,此起彼伏”。

有关文革中暴力事件的讨论总体受到压制。美联社评述说,在日益资本化的社会中,如今,年轻的中国人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利益上。教科书对这一历史篇章仅有最简化的记述。不过,也有一些当年的“红卫兵”如今站出来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德新社说,中国当代史的最黑暗篇章之一至今仍是禁忌话题。3600万人受到直接的政治迫害。据估计,文革导致150万-180万人死亡。

▲美国之音(VOA)5月17日采访宋永毅:文革资料库保存真相,健全民族记忆

主持人: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五十年后的今天,文革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是敏感、禁忌又饱受争议的话题。接下来我们继续通过连线,邀请到人在加州的文革史专家宋永毅先生到我们的节目中,为我们进一步解析文革历史。

宋教授,您多年研究文革,还创建了文革资料数据库。关于文革有哪些内容是外界不知道的?

宋永毅:数据库基本上包括这样几个内容:第一是毛泽东关于文革的指示和文件;第二是中共中央所有的文件;第三是关于林彪的;第四是当时的中央首长。另外,还有群众运动的文件,文革的大事记等等。最近我们输入到数据库里有700万字、36卷的《广西文革机密档案》。这个机密档案告诉我们,哪怕是50年过去了,文革的真相仍在逐渐地显示出来。

比如刚才短片讲到:广西文革中出现了人吃死人的残忍事件,这件事情首先是由中国流亡在美国的一位作家发现的,他两次去那里调查;他当时足迹所至,只不过五、六个县;但是这套档案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广西大约75%的专区,当时广西总共有八个专区,而且差不多40%的县都发生了吃人的事件;而且是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出现的。

这些资料都是由中共省委和中共中央派了公安部、组织部的工作组,用了五年时间、调动十万干部写出来的;不是海外的人编造的。我们搜集整理之后,纽约的明镜出版社出版了36卷的电子书。

主持人:在这个庞大的文革历史数据库里,您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另外,费力建立这个数据库的意义是什么?

宋永毅:我和我的研究团队总共花了十六年的时间,现在已经是第三版了;最早出版是2002年的第一版。当时我们的初衷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考虑,觉得海外的文革研究和国内的文革研究缺少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我本人在美国读的专业是图书馆和信息学,因此对数据库的制作懂一些,就用现代的技术建立了数据库。

初衷是用来帮助学术研究,后来发现它的功用不止是学术。用今天的话说,它对于保存历史真相、健全民族的记忆,具有比较大的作用。现在的年轻人和学者,通过这些资料稍加思考就能发现文革反人类和反动的本质,比如广西发生的如此大规模的吃人运动。就会对文革产生质疑。

主持人:文革已经过去50年,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年轻人对文革不是非常了解,如今回顾这个历史事件还有什么其它历史意义?

宋永毅:今天我们回顾文革的最大意义,举例来说,全球的媒体几乎今天都在谈论文革这段历史,唯独一个地方没有讲,那就是中国。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事情,中国大陆反而不讲。台湾、香港和美国对文革的总结已经做到开始总结人类的普世经验,文革这样的政权和思维方式,对全人类文明的镇压和破坏,引起了全人类共同的警觉。今天反思文革,无论对于下一代人,还是对于中国人民,甚至是对整个人类,其历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你是否认为中国已经建立了某种机制,防止类似的事件重演?

宋永毅: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天安门上还挂着毛泽东的像,文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根本没有结束。

并不是说这样大的历史事件会简单地重复,这已经不太可能;因为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需要毛泽东将个人崇拜做到神化的这样一个魅力型领袖,而现在的领导人,比如习近平尽管他也想学毛泽东;但是他恐怕还达不到毛的水准。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很多变化,经济已经与整个世界连成一体,老百姓也不像当年的我们那样对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了解,还以为“美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恰恰相反,当时是我们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条件不具备,使得文革要完全重演是不太可能的。我们遗憾地看到,今天中共的执政者对很多问题的思维方式仍然是文革式的,仍然还在毛泽东的框架之内。

▲德国之声(DW)5月17日援引德语媒体:“中国的命运转折”

现代“红色中国”奠基人毛泽东亲手发动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周一迎来爆发50周年纪念日。《新德意志报》5月16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回顾文革50年。该文篇幅虽小,但多少反映出西方国家现今对“文革事件”的看法。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德意志报》的作者开门见山便强调,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人毛泽东发动、从1966年延续至1976年的一场“群众性政治运动”;毛泽东的声誉并未因“文革”而受影响。

取名为“中国的命运转折”的该文指出,中国人称文革为“十年动乱”;对毛本人的历史功过,中国人的说法是,对他可做“三七开”:七分功,三分过。

文章写道:“若不做机械性评价,那么,可以说,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有魅力、有哲人的远见,但同样富于空想,像昔日的帝王一般专横,在新中国的建设上起了毁灭性的作用。

“从日期上讲,’文革’起始于1966年5月16日,但战略家毛泽东当年年初已在做实际准备……

“在实施文革的过程中,毛和以他为首的核心领导小组利用了人民解放军,将其作为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决定性力量。根据毛的基本方案,解放军应在所有社会领域建立军事化组织,国民经济实现军事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组织上和人事上的大换血,尤其夺走’旧’中共及政府机构的权力。毛及其支持者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军营式共产主义’.从1966年6月起,他唆使成立由大中学生组成的’红卫兵’,并通过红卫兵,在消除’剥削阶级文化’的口号下,展开以古典中国文化遗产和人士为对象的史无前例的剿灭运动。从战略和战术上看,这一手法堪称中外古今一绝。……到1971年,中国日益沦入残酷的内斗。不过,这时,军队不愿再与之为伍了。作为已无法消除的对抗立场的结果,毛打倒了既定接班人-国防部长林彪。”

文章认为,中国进入现代是在毛泽东死后两年,即文革正式结束后两年。同样属于第一代领导人的邓小平因务实主义态度而成为这一历史性转折的代表性人物:“倾向改革的以邓小平为首的势力在1978年12月中旬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力主通过决议,从1979年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工、农、国防、科技)’上,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在上世纪80年代,僵硬的计划经济,即’指令性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结构。不过,极端的社会差异、守旧和革新之间的政治矛盾急速加剧,并在1989年6月的天安门事件中呈现爆炸性结果。又是邓在1992年早春,假手对华南地区改革项目的访问铺平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文章最后指出,在经历了19、20世纪的数百年的封建僵化、半殖民的帝国主义剥削和日本法西斯暴力统治后,中国今天仍继续处在转型期,但已全然不同于毛所推动的、导致灾难后果的路线:“尤其是90年代以来获得的成功证实了中共的这一战略:卓有成效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把核心政治框架设定和有控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是否需要民主化?

《法兰克福汇报》经济栏目上刊登一篇书评,介绍美国学者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今年3月出版的取名为《中国的未来》(China′s Future)的新著。沈大伟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在西方汉学界有相当影响力和地位。原因之一是,相对而言,他一直“善意”、“积极”,或曰“正面看待”中国文革后几十年来的发展,与所谓的“唱衰派”谨慎保持距离。岂料,去年3月,《华尔街日报》刊登一篇他的题为“即将到来的中国崩溃”长文一篇,令人侧目,引起震惊,也迫使沈大伟多次出面否认“崩溃论”。一年后,教授出版《中国的未来》一书,再次否认曾预测中国或中共会崩溃。《法兰克福汇报》书评未参与相关争论,而将关注重点放在沈大伟此书中关于中国未来制度的新提法,即“民主有很多形式,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书评主要还是强调,沈大伟及其同仁在理论上所持的观点是:只有实行广泛的民主化-至少拥有独立司法、言论自由和反对派-共产党不一定要有落选的可能,中国才可能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书评写道:

“在研究(中国)社会时,沈大伟认可了在民众退休和医疗保险领域取得的巨大进展,也认可了从2009年起即已启动的减少收入不公方面有缓慢的进展。但他指出城市中产阶层、权利尤其不保的数达2亿的农民工、农村人口以及康藏边陲地区住民不断增长的不满情绪。这表现在更频繁发生骚乱、表现在政府为保持国内安全的费用超过了国防预算。而国家让军事预算的增长超过经济,本已让人惊诧莫名。另一个警报信号是,60%以上留学生不再返国。社会老龄化、严重环境问题以及腐败,同样是警报信号。

“在共产中国历史上,高压和宽松化阶段一再交替出现。中共因害怕失去权力而越来越失去改革意愿。尽管反腐斗争也不放过高官,但沈大伟认为,这不是治本药方。虽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增长迅速,但他对过度自信提出警告。他预期,美国、日本,还有印度及其它邻国的抵抗会不断增加。作为民主和平论的信从者,沈大伟认为,中国若不实现民主化,冲突便会增加。他的看法是否正确,有待时日验证。”

▲美国之音(VOA)5月18日报道:海外中国异议人士探讨普世价值框架中反思文革

纽约—文革武斗死去了数百万人,这究竟是行凶者的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毛泽东究竟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宿命论者?反思文革者本身是否已经脱净文革思维的缠绕?这些都是星期二在纽约的一场文革50周年研讨会上提出的问题。

在反思文革发动50周年的活动中,纽约的异议人士对文革中一些普遍现象从新的角度和框架进行了探讨。

陈闯创是文革发动20年后才出生的80后。他认为,对文革的反思应该放到普世价值的框架下才有意义。他说:“文革最特殊的意义在于证明在中共一党专政统治之下,不可能有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即便是假的也会从根本上撼动共产党的统治。”

文革初期毛泽东提倡大鸣大放大字报,看来给予民众言论和结社自由,但文革真的如毛泽东所说可以每七八年来一次吗?他真地敢让群众享有言论结社自由吗?陈闯创说:“事实上到了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时,毛就不敢再发动文化大革命,他特意发出一个文件说,批林批孔运动不是第二次文革,不准成立文革初期那种战斗队,不准串联,这表明毛清楚地意识到,一种假的言论自由、假的结社自由也足以挑战共产党,他不敢再允许这样做。”

文革中毛泽东发动群众破四旧、斗走资派,导致数百万无辜者被杀害。表面看行凶者是个人行为,政府要求大家不要武斗,但《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认为,其实这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借刀杀人。胡平说:“政府不需要自己杀,它只要宣布一些人不受法律保护,另外一些人做什么事情不受法律约束,自然就会有些人这么去做。然后再过两天,他再把那些整了人的其中找出一部分人来再整一下,它又成好人了。这就是整个文革中共产党政府、中央扮演的角色。”

毛泽东自命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中国局势分析人士李伟东认为,其实毛是个宿命论者,他对所谓的“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非常在意。

李伟东说:“那么(他)73(岁)是哪一年呢?是1966年,发动文革的那一年是他预计自己要死的那一年,所以文革是毛泽东一个作死的行动,他终于活过来了,他把全天下的人都掀个个儿。”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日益悬殊,民间对文革存在争议。中国宪政问题学者张博树认为,虽然中国官方宣称绝不走回到毛时代的老路,但他提醒主张宪政民主的人士,有必要对毛左观点做出回应。

张博树说:“毛当年搞的那套东西里面让干部都下去,要参加劳动,而且下去劳动还不是假的,同吃同住,这套东西你不能说是假的……如何去解释?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在谈当年这段历史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被大家忽略,其实它们都构成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些要素。”

星期二,在纽约法拉盛举行的“文化大革命50周年研讨会”上,十多位人士发言,他们认为在中共当局严格限制反思文革的今天,海外异议人士在这方面任重道远。

●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就职演说及相关报道和评述

▲美国之音(VOA)5月20日报道:蔡英文总统就职演说全文

各位友邦的元首与贵宾、各国驻台使节及代表、现场的好朋友,全体国人同胞,大家好:

感谢与承担

就在刚刚,我和陈建仁已经在总统府裡面,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十四任总统与副总统。我们要感谢这块土地对我们的栽培,感谢人民对我们的信任,以及,最重要的,感谢这个国家的民主机制,让我们透过和平的选举过程,实现第三次政党轮替,并且克服种种不确定因素,顺利渡过长达四个月的交接期,完成政权和平转移。

台湾,再一次用行动告诉世界,作为一群民主人与自由人,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去捍卫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这段旅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亲爱的台湾人民,我们做到了。

我要告诉大家,对于一月十六日的选举结果,我从来没有其他的解读方式。人民选择了新总统、新政府,所期待的就是四个字:解决问题。此时此刻,台湾的处境很困难,迫切需要执政者义无反顾的承担。这一点,我不会忘记。

我也要告诉大家,眼前的种种难关,需要我们诚实面对,需要我们共同承担。所以,这个演说是一个邀请,我要邀请全体国人同胞一起来,扛起这个国家的未来。

国家不会因为领导人而伟大;全体国民的共同奋斗,才让这个国家伟大。总统该团结的不只是支持者,总统该团结的是整个国家。团结是为了改变,这是我对这个国家最深切的期待。在这裡,我要诚恳地呼吁,请给这个国家一个机会,让我们抛下成见,抛下过去的对立,我们一起来完成新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

在我们共同奋斗的过程中,身为总统,我要向全国人民宣示,未来我和新政府,将领导这个国家的改革,展现决心,绝不退缩。

为年轻人打造一个更好的国家

未来的路并不好走,台湾需要一个正面迎向一切挑战的新政府,我的责任就是领导这个新政府。

我们的年金制度,如果不改,就会破产。

我们僵化的教育制度,已经逐渐与社会脉动脱节。

我们的能源与资源十分有限,我们的经济缺乏动能,旧的代工模式已经面临瓶颈,整个国家极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的人口结构急速老化,长照体系却尚未健全。

我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低落,完善的托育制度却始终遥遥无期。

我们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我们国家的财政并不乐观。

我们的司法已经失去人民的信任。

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着所有家庭。

我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

我们的社会安全网还是有很多破洞。

最重要的,我要特别强调,我们的年轻人处于低薪的处境,他们的人生,动弹不得,对于未来,充满无奈与茫然。

年轻人的未来是政府的责任。如果不友善的结构没有改变,再多个人精英的出现,都不足以让整体年轻人的处境变好。我期许自己,在未来的任期之内,要一步一步,从根本的结构来解决这个国家的问题。

这就是我想为台湾的年轻人做的事。虽然我没有办法立刻帮所有的年轻人加薪,但是我愿意承诺,新政府会立刻展开行动。请给我们一点时间,也请跟我们一起走上改革的这一条路。

改变年轻人的处境,就是改变国家的处境。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没有未来,这个国家必定没有未来。帮助年轻人突破困境,实现世代正义,把一个更好的国家交到下一代手上,就是新政府重大的责任。

经济结构的转型

要打造一个更好的国家,未来,新政府要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首先,就是让台湾的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新政府所必须承担的最艰钜使命。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失去信心。台湾有很多别的国家没有的优势,我们有海洋经济的活力和靭性,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务实可靠的工程师文化、完整的产业链、敏捷灵活的中小企业,以及,永不屈服的创业精神。

我们要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就必须从现在起就下定决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打造台湾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政府将打造一个以创新、就业、分配为核心价值,追求永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强化经济的活力与自主性,加强和全球及区域的连结,积极参与多边及双边经济合作及自由贸易谈判,包括TPP、RCEP等,并且,推动新南向政策,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

除此之外,新政府相信,唯有激发新的成长动能,我们才能突破当前经济的停滞不前。我们会以出口和内需作为双引擎,让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互为表裡,让对外贸易和在地经济紧密连结。

我们会优先推动五大创新研发计画,藉着这些产业来重新塑造台湾的全球竞争力。我们也要积极提升劳动生产力,保障劳工权益,让薪资和经济成长能同步提升。

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决心,也有沟通能力。我们已经有系统性的规划,未来,会以跨部会联手的模式,把整个国家的力量集结起来,一起来催生这个新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对环境的责任。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会和国土规划、区域发展及环境永续,相互结合。产业的布局和国土的利用,应该抛弃零碎的规画,和短视近利的眼光。我们必须追求区域的均衡发展,这需要中央来规画、整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区域联合治理的精神。

我们也不能再像过去,无止尽地挥霍自然资源及国民健康。所以,对各种污染的控制,我们会严格把关。更要让台湾走向循环经济的时代,把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对于能源的选择,我们会以永续的观念去逐步调整。新政府会严肃看待气候变迁、国土保育、灾害防治的相关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只有一个台湾。

强化社会安全网

新政府必须要承担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强化台湾的社会安全网。这些年,几件关于儿少安全及随机杀人的事件,都让整个社会震惊。不过,一个政府不能永远在震惊,它必须要有同理心。没有人可以替受害者家属承受伤痛,但是,一个政府,尤其是第一线处理问题的人,必须要让受害者以及家属觉得,不幸事件发生的时候,政府是站在他们这一边。

除了同理心之外,政府更应该要提出解决的方法。全力防止悲剧一再发生,从治安、教育、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等各个面向,积极把破洞补起来。尤其是治安与反毒的工作,这些事情,新政府会用最严肃的态度和行动来面对。

在年金的改革方面,这是攸关台湾生存发展关键的改革,我们不应该迟疑,也不可以躁进。由陈建仁副总统担任召集人的年金改革委员会,已经紧锣密鼓在筹备之中。过去的政府在这个议题上,曾经有过一些努力。但是,缺乏社会的参与。新政府的做法,是发动一个集体协商,因为年金改革必须是一个透过协商来团结所有人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要召开年金改革国是会议,由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代表,在社会团结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一年之内,我们会提出可行的改革方桉。无论是劳工还是公务员,每一个国民的退休生活都应该得到公平的保障。

另外,在长期照顾的议题上,我们将会把优质、平价、普及的长期照顾系统建立起来。和年金改革一样,长照体系也是一个社会总动员的过程。新政府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和规划,鼓励民间发挥社区主义的精神,透过社会集体互助的力量,来建立一套妥善而完整的体系。每一个老年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安心享受老年生活,每一个家庭的照顾压力将会减轻。照顾老人的工作不能完全让它变成自由市场。我们会把责任扛起来,按部就班来规划与执行,为超高龄社会的来临,做好准备。

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新政府要承担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这个议题上,新政府会持续和公民社会一起合作,让台湾的政策更符合多元、平等、开放、透明、人权的价值,让台湾的民主机制更加深化与进化。

新的民主制度要能够上路,我们必须先找出面对过去的共同方法。未来,我会在总统府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用最诚恳与谨慎的态度,来处理过去的历史。追求转型正义的目标是在追求社会的真正和解,让所有台湾人都记取那个时代的错误。

我们将从真相的调查与整理出发,预计在三年之内,完成台湾自己的转型正义调查报告书。我们将会依据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真相,来进行后续的转型正义工作。挖掘真相、弥平伤痕、釐清责任。从此以后,过去的历史不再是台湾分裂的原因,而是台湾一起往前走的动力。

同样在公平正义的议题上,我会秉持相同的原则,来处理原住民族的议题。今天的就职典礼,原住民族的小朋友在唱国歌之前,先唱了他们部落传统的古调。这象征了,我们不敢忘记,这个岛上先来后到的顺序。

新政府会用道歉的态度,来处理原住民族相关议题,重建原民史观,逐步推动自治,复育语言文化,提升生活照顾,这就是我要领导新政府推动的改变。

接下来,新政府也会积极推动司法改革。这是现阶段台湾人民最关心的议题。司法无法亲近人民、不被人民信任、司法无法有效打击犯罪,以及,司法失去作为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是人民普遍的感受。

为了展现新政府的决心,我们会在今年十月召开司法国是会议,透过人民实际的参与,让社会力进来,一起推动司法改革。司法必须回应人民的需求,不再只是法律人的司法,而是全民的司法。司法改革也不只是司法人的家务事,而是全民参与的改革。这就是我对司法改革的期待。

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关係

新政府要承担的第四件事情,是区域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以及妥善处理两岸关係.过去三十年,无论是对亚洲或是全球,都是变动最剧烈的时期;而全球及区域的经济稳定和集体安全,也是各国政府越来越关切的课题。

台湾在区域发展当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但是近年来,区域的情势快速变动,如果台湾不善用自己的实力和筹码,积极参与区域事务,不但将会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可能被边缘化,丧失对于未来的自主权。

我们有危机,但也有转机。台湾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区域中许多国家高度关联和互补。如果将打造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努力,透过和亚洲、乃至亚太区域的国家合作,共同形塑未来的发展策略,不但可以为区域的经济创新、结构调整和永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更可以和区域内的成员,建立紧密的“经济共同体”意识。

我们要和其他国家共享资源、人才与市场,扩大经济规模,让资源有效利用。“新南向政策”就是基于这样的精神。我们会在科技、文化与经贸等各层面,和区域成员广泛交流合作,尤其是增进与东协、印度的多元关係.为此,我们也愿意和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的相关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

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亚太地区的安全情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两岸关係,也成为建构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的重要一环。这个建构的进程,台湾会做一个“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参与,绝不缺席;我们也将致力维持两岸关係的和平稳定;我们更会努力促成内部和解,强化民主机制,凝聚共识,形成一致对外的立场。

对话和沟通,是我们达成目标最重要的关键。台湾也要成为一个“和平的积极沟通者”,我们将和相关的各方,建立常态、紧密的沟通机制,随时交换意见,防止误判,建立互信,有效解决争议。我们将谨守和平原则、利益共享原则,来处理相关的争议。

我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当选总统,我有责任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对于东海及南海问题,我们主张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两岸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我们也将努力维持现有的机制。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92年之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并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係和平稳定发展;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係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我所讲的既有政治基础,包含几个关键元素,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外交与全球性议题

新政府要承担的第五件事情,是善尽地球公民的责任,在外交与全球性的议题上做出贡献。让台湾走向世界,也要让世界走进台湾。

现场有许多来自各国的元首与使节团,我要特别谢谢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帮助台湾,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国际社会。未来,我们会持续透过官方互动、企业投资与民间合作各种方式,分享台湾发展的经验,与友邦建立永续的伙伴关係.

台湾是全球公民社会的模范生,民主化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权的普世价值。我们会秉持这个精神,加入全球议题的价值同盟。我们会继续深化与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友好民主国家的关係,在共同的价值基础上,推动全方位的合作。

我们会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及规则制定,坚定维护全球的经济秩序,并且融入重要的区域经贸体系。我们也不会在防制全球暖化、气候变迁的议题上缺席。我们将会在行政院设立专责的能源和减碳办公室,并且根据COP21巴黎协议的规定,定期检讨温室气体的减量目标,与友好国家携手,共同维护永续的地球。

同时,新政府会支持并参与,全球性新兴议题的国际合作,包括人道救援、医疗援助、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反恐合作,以及共同打击跨国犯罪,让台湾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伙伴。

结语

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到今天刚好20年。过去20年,在几任政府以及公民社会的努力之下,我们成功渡过了许多新兴民主国家必须面对的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经有过许多感动人心的时刻和故事,不过,正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也曾经有过焦虑、不安、矛盾、与对立。

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对立,进步与保守的对立,环境与开发的对立,以及,政治意识之间的对立。这些对立,曾经激发出选举时的动员能量,不过也因为这些对立,我们的民主逐渐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民主是一个进程,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工作者,都要清楚认识他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民主会前进,民主也有可能倒退。今天,我站在这裡,就是要告诉大家,倒退不会是我们的选项。新政府的责任就是把台湾的民主推向下一个阶段:以前的民主是选举的输赢,现在的民主则是关于人民的幸福;以前的民主是两个价值观的对决,现在的民主则是不同价值观的对话。

打造一个没有被意识形态绑架的“团结的民主”,打造一个可以回应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率的民主”,打造一个能够实质照料人民的“务实的民主”,这就是新时代的意义。

只要我们相信,新时代就会来临。只要这个国家的主人,有坚定的信念,新时代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诞生。

各位亲爱的台湾人民,演讲要结束了,改革要开始了。从这一刻起,这个国家的担子交在新政府身上。我会让大家看见这个国家的改变。

历史会记得我们这个勇敢的世代,这个国家的繁荣、尊严、团结、自信和公义,都有我们努力的痕迹。历史会记得我们的勇敢,我们在2016年一起把国家带向新的方向。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因为参与台湾的改变,而感到骄傲。

刚才表演节目中的一首歌曲当中,有一句让我很感动的歌词:(台语)现在是彼一天,勇敢的台湾人。

各位国人同胞,两千三百万的台湾人民,等待已经结束,现在就是那一天。今天,明天,未来的每一天,我们都要做一个守护民主、守护自由、守护这个国家的台湾人。

谢谢大家。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0日报道:蔡英文就职演讲呼吁两岸执政党放下历史包袱

蔡英文就职

针对两岸关系,蔡英文呼吁“两岸执政党放下历史包袱,造福两岸人民”(BBC中文网台湾特约记者郑仲岚摄影)。

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周五(5月20日)正式就职。在当天上午的就职演讲中,她承诺新政府将开展多项改革,解决问题,将台湾带向新的方向。

针对两岸关系,蔡英文呼吁“两岸执政党放下历史包袱,造福两岸人民”。

如同外界预测,蔡英文在演讲中文没有和前任总统马英九一样使用“九二共识”这一提法,而是表示,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是历史事实。

蔡英文在演讲中首先提到的是经济改革,她表示新政府要带领台湾“告别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状”,并在随后的区域合作内容中强调要实行“新南向政策”。

蔡英文演讲的前三部分均关注本土话题,她认为台湾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缺乏动能、人口出生率低落、环境污染严重、司法失去信任、食品安全、贫富差距等等。她承诺新政府将进行经济转型、司法改革、年金制度以及教育制度改革。

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周五(5月20日)正式就职。

现场-BBC中文网驻台湾特约记者郑仲岚

现场不时因为蔡英文的演讲,出现激烈掌声,其中谈到两岸“尊重92年对话的求同存异历史事实”时,更是有出现欢呼声。

而根据BBC中文网记者观察,蔡英文虽然承认两岸在过去曾在1992年有过会谈,但并不认为那是共识,而她强调的“求同存异”则是简单解释了当年两岸在各自表述自己的宪法架构下,双方所产生的认知不同。她仅止于对这样过去的会谈表示“尊重”,而言下之意,虽然这20多年来两岸是有以这样的政治基础来对话,但第四点她强调的“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未来可能是她作为两岸决策的依据,甚至台湾人民目前倡导的两岸政策“公开透明”及“公投”都有可能是她的方向。

她在最后的演讲收尾时表示,未来的每一天,我们都要做一个守护民主、守护自由、守护这个国家的台湾人。

“九二会谈”

蔡英文称,将维持两岸之间现有的对话与沟通机制。

“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她说,92年之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并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她呼吁两岸的两个执政党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对于外界普遍关注的“九二共识”(被中国大陆政府认为是两岸合作的基础),蔡英文表示,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包含几个关键元素,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交互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经济议题与“新南向政策”

蔡英文指,经济结构转型是台湾新政府面临的最艰巨使命。台湾经济缺乏新动能,以代工为主的本土产业需要脱胎换骨,走出另一条路。

对于经济转型的方向,她表示,要告别“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状”。

蔡英文称,台湾要善用实力和筹码积极参与区域事务,否则将失去发展的自主权,被逐渐边缘化。台湾新政府将积极实行“新南向政策”,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增强与东盟、印度的合作。

▲德国之声(DW)5月20日报道:“520”如约而至蔡英文讲话不提“九二共识”

蔡英文本周五正式就任台湾总统。她在就职典礼上发表的演说内容受到了各方关注。长约半小时的讲话中,如先前外界所料,蔡英文并没有提及“九二共识”。中国国台办对蔡英文讲话做出回应。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五(5月20日),蔡英文在台湾总统府宣誓就职,她是台湾首位女总统。典礼上,她循惯例发表了就职演说。在她之前的几位台湾总统均在就职演说中谈及了两岸关系。蔡英文在讲话中如何表述新一届政府的两岸政策在“520”前已引起各方关注。

立场新闻报道,蔡英文周五发表的讲话持续了约半个小时,整体演说并不超乎外界预期。她用约三分之二的篇幅谈了台湾的经济、民生、司法、社会安全网等问题,讲话的最后才触及到最受外界关注的两岸论述。

该媒体指出,讲话中蔡英文并没有提及“九二共识”,“一中原则”,但表示尊重1992年两岸会面。就职仪式之前,分析人士就普遍认为,她的讲话不会提到中国政府期待的“九二共识”。蔡英文说,两岸对话与沟通将努力维持现有机制:“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存共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识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联合早报在蔡英文讲话后发表文章指出,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论述持续模糊,没有刻意在言语中挑衅中国,但也回避说明两岸之间是何种关系,这一点恐怕难让大陆放心。

该媒体还指出,周五早上,“蔡英文”和“台湾”等关键词一度在新浪微博被屏蔽。

中国国台办对蔡英文讲话做出回应。官媒新华网发表了国务院台办负责人的讲话,认为蔡英文虽然在讲话中提及了1992年的会谈和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但在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她)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国台办也再次强调“九二共识”的重要性:“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的联系沟通机制和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协商谈判机制,均建立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之上。只有确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

▲德国之声(DW)5月20日报道:蔡英文就职演说中国党媒选择性“失声”

蔡英文正式发表就职演说,用温和语气避免直提“九二共识”的同时,中国党媒也在选择性失声的同时,用温和语气再次发出警告,指出中国大陆有可能对民进党当局施压,增加“柔性台独”的成本。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五,台湾民进党籍总统蔡英文正式上任。中国党媒《环球时报》在第一时间发表题为“蔡英文将台海带入不确定时期”的社评,指出台湾新领导人的就任意味着“台海地区一段新的以不确定性为重要特征的时期正式拉开帷幕。”

该社评网络版本的文章主题配图是两张将蔡英文头像嫁接到时装模特上的照片,颇有讽刺意味。社评刊登的时间在蔡英文发表正式就职演说之前,社评推测蔡英文不会公开宣布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但她会用一些可做多种解释的话语“软化”这一态度,让她的“维持现状说”看上去似乎成立。

软化手法提及九二共识

事实上,蔡英文在她的就职演讲中确实用了“软化”手法提及了九二共识。蔡英文表示:“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但她同时也呼吁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中国党媒《环球时报》援引“大多数的看法”评论称,民进党的执政将导致“台独”主张在台湾社会进一步扩散,并实际拉动台湾在政治上进一步远离中国大陆。

社评指出,大陆将蔡英文的所谓“维持现状”看成是民进党的“进步”。只要台湾新当局不公开搞“法理台独”,不继续对“一中”的概念玩“切香肠”,大陆也会“予以容忍”。社评分析,民进党就是想制造“岛内认同,美国接受,大陆忍受”模式。如果接受这一做法,意味着大陆放低了台海地区和平的条件,和平将更容易实现,但从此不承认“一中”将从民进党的主张变成整个台湾的正式态度。

所以,《环球时报》认为,中国大陆的另一种选择是从此将两岸关系的重点调整为对民进党当局施压,从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各个角度一步一步地增加“柔性台独”的成本。不仅两岸机制性交流需降格、收紧,两岸经济交流也应停止对台方的政策性优惠,实现“符合大陆利益的才做,需要割让大陆利益补贴台湾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此外该社评建议应加大针对台海地区意外事态的准备,指出这是大陆掌握台海主动权的根本。

中国党媒选择性“失声”

在《环球时报》第一时间发表社评,向蔡英文发出警告的同时。截至5月20日下午,中国第一大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在其网站上完全没有发布有关台湾“新一届领导人”就任的消息。该网站当天头条位置的新闻为“习近平哲社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产生强烈反响”,以及李克强为央企“瘦身健体”列出时间表。

中国另一大党媒《人民日报》也没有在5月20日的头版中发布任何与台湾新一届政府上任有关的报道或评论。隶属于中国新闻社的“中国新闻网”则在头版靠下的位置报道了俄罗斯外交部“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且反对任何形式’台独’”的消息。

从中国党媒目前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国际社会对台湾新一届政府的表态是中国党媒关注的重点。“环球网”援引美国媒体的消息报道称,美国虽然将向台湾派遣一个非官方的代表团,祝贺蔡英文就职。但美国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该网同时还援引韩联社的消息报道称,韩国的一名外交部官员曾暗示不会派政府代表出席蔡英文的就职仪式。韩国愿意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继续增进与台湾地区的务实合作,希望两岸关系保持稳定和平发展。

独立统一“关我屁事”

虽然有消息报道称,包括新浪微博在内的社交媒体平台曾一度屏蔽了与关键词“蔡英文”有关的搜索结果。但5月20日当地时间下午,新浪微博可以显示与“蔡英文”有关的博文内容。微博用户对蔡英文就职演说内容的评论看法不一。从审查所允许出现的用户评论来看,部分中国网民在批评蔡英文不拜祖、还“作死”的同时,也有人表现出了对大陆政治的失望。用户“阿磊74396”表示:“几乎全体大陆人都希望两岸能统一,但官方和民间所讲的统一意义是有区别的。官方所讲的统一是大陆统一台湾,民间更倾向台湾统一大陆。人民受够了贪官污史的压榨,太渴望真正的民主。”署名“呢喃梦语”的新浪微博用户分析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指出:“关于两岸部分,蔡英文的意思特别清晰明了,我是台湾人民用选票选出来,不是你们任命,我没义务顺从你们的意愿!”

但也有许多人对台海两岸统与不统的态度是:“与我何相干?”。署名“七的信仰”的微博用户称:“独立不独立的,现在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太重要了。一方面军事方面,现代战争桥头堡之类的没什么用了,其次经济方面我们只要开放,推政改,他们注定是比我们落后的,哭着喊着求统一也有可能……最后是关我屁事,独立统一跟我有关系吗,洗洗睡吧。”用户“宛香花开”也认为:“承认九二共识就不是民进党了,中华民国事实存在,大陆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统一不统一跟我毛关系没有,川普说的对,去TM政冶正确。”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0日发表驻台湾特约记者郑仲岚观察:从蔡英文演说和就职仪式表演看台湾走向

5月20日,台湾台北市顶着30度高温,迎接新任总统蔡英文的演讲。从这天起,她将向2300万台湾人负责。

整体而言,蔡英文就职演说四平八稳,但也展现出相当程度的自信,不同于刚开始她先陪伴前任马英九总统出来时,两边相敬如宾的谦虚,站在讲台上的蔡英文说话时,似乎已经雄心壮志。

蔡英文在每每演说一段落,台下就会响起一片如雷掌声,因为她也提到了许多民众关心的事。比如司法改革、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保育,经济转型南进,还有真相调查、甚至是两岸问题等。

蔡英文的重点,则是在两岸关系之外,先要把台湾自身的优势跟价值重新找回来,或多或少,都搏到了些许认同。

会场中粗估上万的观众,多半都是期盼蔡英文上任后能有众多改革的支持者。而在远方一公里外的教育部与中正纪念堂,则有激进独派组织“台湾国”与激进统派组织相互叫阵,但没影响到就职典礼的进行。

台湾传统风格表演

这次的就职典礼表演,也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纯中华特色”,而是以台湾在地精神为出发点,强调台湾的开拓精神。一系列地表演内容,从原住民的扎根,到汉人移植开垦、历经不同政权统治,充分表现台湾“多元社会”的风貌。

传统民俗技艺,也在这次的就职大典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角色。从宋江阵、南北管戏曲、客家调、还有原住民的歌舞等等。闽南客家的公庙文化到原住民的传统,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让现场民众纷纷站起来拿相机拍摄。

歌曲表演部分,也尊重到了所有文化语言的不同。原住民的歌手代表巴奈、客家语的林生祥,还有闽南语的乐团“灭火器”表演。北京话的部分,则是由总统蔡英文与副总统陈建仁,合唱昔日被国民党禁播的歌曲“美丽岛”。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过去在1947年,因为查缉私烟而引发斗殴,最后演变至全台暴乱的“228事件”,这次的表演中也首度还原了当时的历史,重现了当时台湾人被国民党军队带去枪决的画面

比过往轻松的场面

对比过去的总统就职,之前可以说是充满严肃气氛。2004年时,陈水扁总统因为选举的“两颗子弹”争议,造成当时国民党与亲民党包围总统府前僵持到就职前。2008年与2012年马英九政府就任时,当时也是相对庄严,而这次的蔡英文就职,则呈现出了较活泼的气息与色调。

对于不喜欢前任马英九总统的台湾人民来说,他们会期待蔡英文在上台后能够逐渐落实演说中的各项要求。

而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蔡英文也许是个难度很高的新课题。但分析说,她不至于会像过去的陈水扁总统那样,蔡英文将会相对更温和,因为她致词中“和平的坚定维护者”,预料台湾的民意将是她与中国大陆对口的筹码。

会场的布置也相当简洁,对于动线规划等都有清楚的地图,每个角落飘着大汽球,让人有股大型嘉年华的感觉。

从典礼上马英九跟蔡英文的互动,与其说是过去政治上的对手,他们更像是许久不见的老友。但是他们都知道,在台湾当总统绝不是轻松的事。

回去的路程中,BBC记者跟出租车司机闲聊,他娶了一位大陆籍配偶,至今已经18年,在太太的家乡江西南昌有买两栋房子,他认为蔡英文上台后能有好的表现。

当记者反问为什么时,他则陈述过去8年来,经济太过倾中,依赖单一经济体“绝不是好事”,也许也反映了些许台湾人的焦虑。意外的是,他表示他的大陆籍配偶身为新住民,“也很看好蔡英文的表现,因为都是”妇女同胞“,不能泄气”。

未来四年,蔡英文将要面对许多挑战,人民也不会给她太多密月期。成功与否,端看四年后的台湾民意,将如何检视她。

▲美国之音(VOA)5月20日报道:蔡英文两岸论述国民党表示遗憾

台北—台湾总统蔡英文520就职演说中,两岸关系的论述,国民党不满意。中国说,蔡英文的演说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学者篇评论认为,相关论述基本在意料之中,海峡对岸目前可能采取静候观察的态度。

蔡英文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谈到两岸关系时说,她将努力维持现有机制,保持两岸的对话与沟通。

尊重历史

蔡英文说:“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她还说,92年之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

蔡英文强调说:“我所讲的既有政治基础,包含几个关键元素,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未超预期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丁树范对美国之音说,蔡英文的就职演说中有关两岸议题没有超出人们的预期。

他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意外。跟她过去从去年六月在美国智库所表示的基本上都差不多。没有什么令人意外的地方。”

中国国台办当天发文表态,对蔡英文说法表示不满意。文章说,蔡英文在今天的讲话中,提到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但在两岸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国台办说“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丁树范教授说,中国高层发文表达不满意,但高层还没有充分达成共识,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做出更具体的反应。

他说:“我认为(中共)高层之间对如何因应还没有达成一个具体的共识。尽管国台办表达不满,可是具体应该怎么做,我相信还要等待一段时间看一看吧。”

国民党遗憾

在台湾,反对党国民党在蔡英文就职演说之后随即发表声明说,蔡总统提及1992两岸会谈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和20年来协商交流的成果,但要严正指出,蔡总统在讲话中运用各种修辞,就是不肯承认“九二共识”这一两岸挂关系发张的政治基础,国民党表示遗憾。

▲美国之音(VOA)5月20日报道:中国:蔡英文对“九二共识”的表态不够明确

中国星期五称台湾总统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有关“九二共识”的表态不够明确。中国主管台湾事务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以负责人发表谈话的方式称,蔡英文在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

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周五正式就职。在当天上午的就职演讲中,在众所注目的两岸关系方面,蔡英文并未说出“九二共识”这几个字,但是提及1992年两岸两会曾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并表示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实际行动

中国国台办强调,台湾当局须以实际行动作出明确回答。

中国外交部星期五说,无论台湾岛内政局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都不会改变。

很大倒退

此外,中国官方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也发表社评称,蔡英文未提“九二共识”,也没有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表述,而是用了一些模糊的话语。她对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表述比马英九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有了很大倒退。

▲德国之声(DW)5月20日报道:台湾:新总统,新时代

蔡英文在本周五宣誓就职,成为台湾首位女总统。多次在选战中表示在两岸关系方面将“维持现状”的蔡英文发表演说时对两岸政策论述持续模糊。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中原则”?“九二共识”?台湾新任总统对上一任国民党马英九政府的这种政治论述避而不谈。在选战期间,蔡英文就与所谓的“九二共识”保持距离。24年前,来自北京和台北的代表举行会谈,达成共识。不过双方之间对于“九二共识”的解读是存在差异的。北京政府始终强调“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是,台湾方面所认知的“九二共识”却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蔡英文在发表就职演说时表示:“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存共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识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我们也将致力维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我们会更努力促成内部和解,强化民主机制,凝聚共识,形成一致对外的立场。”宣誓就职是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进行的。典礼中,蔡英文向国民党创始人、“国父”孙中山遗像三鞠躬,之后,她手抚1947年出台的中华民国宪法宣誓就职。这部宪法当时不仅为台湾撰写,其针对的地区也包括如今的中国。

就职典礼后是以“台湾之光”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展示台湾的民俗。台上还出现了装扮成台湾珍珠奶茶杯的吉祥物。这种饮品一度风靡全球,在德国也大热过一阵。传递的信息是“我们是骄傲的台湾人”。数百年来,许多族群迁移至此,创造了一个民主、多元文化和经济发达的社会。

在大约半个小时的演说中,蔡英文也提及了团结精神,她此番讲话的重点并非是两岸关系,而是国内政策,她说:“我们在2016年一起把国家带向新的方向。”她也道出了台湾现今面临的种种问题:经济的疲弱、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人口结构急速老化,看护体系却尚未健全。尤其应关注年轻人的未来。这一群体是在选战中力挺蔡英文的支持者。

蔡英文曾多次强调团结起来迎接挑战的必要性。同为民进党籍的前台湾总统陈水扁2000年上任之时一度对国民党的合作态度充满期待,但最后却希望落空。不过,现在的民进党在议会中占居多数,不必担忧改革计划受阻。蔡英文宣誓就职的画面与其前任马英九任职典礼的画面看起来差别不大。马英九陪同他的继任进入总统府大厅。双方彬彬有礼,多次在镜头之前握手。不过,在用词方面蔡英文与前任大有不同。马英九常常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呼应了北京“血浓于水”的说法。

但是蔡英文不同,她讲话中完全没有提到“中国”或者“大陆”,而是用了“对岸”。值得注意的是,她在讲到台湾的时候多次用了“这个国家”来形容——不过,她避免使用诸如“台湾是一个国家”的表述。

尽管在联合国没有席位,台湾还是有22个邦交国家。蔡英文就职典礼上一名最重要的国宾应属巴拉圭总统。

就职典礼场外,有疑似受到北京政府支持的统派团体举行示威。有人开着带有扩音喇叭的汽车,车身上书有“反对台湾独立”几个字。并没有人对此感到激愤,台湾人已经习惯了言论自由。

这是尤为特别的一天,但也是民主台湾的一个寻常日子。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0日报道:中国国台办:蔡英文未“明确承认‘九二共识’”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就职演讲后发表声明,指出台湾新领导人“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

声明说,台湾新领导人在周五(5月20日)讲话中,“提到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和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表示要依据现行规定和有关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事务,在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但是,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

声明说,蔡英文的讲话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历史事实

蔡英文当天发表就职演讲,讲话分为五方面内容,她在第四部分的“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关系”中强调,“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但是,蔡英文并没有提及北京方面最希望听到的关键词:即遵守“九二共识”的承诺。

蔡英文说,“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

她提出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Image copyright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最高领导人在分治60多年后的首次握手。

蔡英文在今年1月份举行的大选中获胜,成为台湾首位女性总统。蔡英文在竞选中对两岸关系的立场并未作明确表示,仅表示维持现状。

她所领导的民进党则在名义上主张台湾独立。而蔡英文亦有表示降低台湾在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

警告“台独”

中国国台办在周五的声明中说,“九二共识”经过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得到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

声明说,“台独”是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祸害。“今天,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

声明最后说:“只有确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两岸在1992年11月的商谈中就如何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共识。

其主要精神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简称为“一中各表”。台湾方面的“一中”指的是中华民国,而大陆的“一中”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九二共识”不是一种协议,也没有正式签字的文件,而是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

▲德国之声(DW)5月20日专访:“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一种宣战”

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已经发表了就职演说。在德国台湾问题专家卜约翰(Johannes Buckow)看来,蔡英文的演讲是“政治上走钢丝”的动作;北京方面可能很快就会让蔡英文付出相应的代价。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于您来说,蔡英文就职演讲中有哪些亮点?

蔡英文在演讲中多次呼吁各大党派应该团结协作。对于台湾来说这很特别。因为从传统上来看,国民党和民进党相互之间的阵地战打得非常艰苦,也相当地情绪化。

她此次演讲的重点其实与经济政策、福利国家以及社会公正有关。她非常开诚布公地提及了台湾眼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蔡英文领导的政府必须和所有的政治阵营进行合作。

德国之声:中国官媒对蔡英文就职讲话的主要批评点之一就是她没有直接提及九二共识,坚持一中各表。这样的批评有道理吗?

蔡英文在这方面完成了政治上走钢丝的动作,北京肯定会让她付出相应的代价:她首先提及了1992年的谈判,但没有说到“共识”这个关键词,也没有提及“一中原则”,实际上就是表达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于北京来说,这是一种宣战。

之前,有很多关于蔡英文将会怎样描述两岸关系的离奇猜测。当她开始提及这一问题的时候,在场的数万名观众确实都屏住了呼吸。

德国之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关系的问题上,蔡英文的就职演讲会起到稳定的作用,还是适得其反?

比她的讲话更重要的问题是,她是否、并且将怎样制定进一步的外交政策。蔡英文宣称,将深化台湾与地区内其它国家、包括印度以及东盟国家的关系。而这些国家,比如说菲律宾本身就和中国的关系紧张。如果台湾政府专注于和这些国家签署协议合同,就有可能造成地区局势进一步紧张。

我估计,中国方面的威胁性举措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有所增加,比如说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北京已经尝试了其它的办法,比如说向第三方国家施压,让其向中国引渡台湾公民。

德国之声:您觉得,蔡英文在未来的政策中,敢加入多少“台湾”元素呢?

蔡英文是民进党新一代的代表。这一代在讨论台湾问题时的态度与上一代2008年卸任的民进党政府有所不同。在她的演讲中,她更加明确的承认“中华民国”,这与其党派一贯的做法不同。许多民进党的支持者不喜欢这个正式的国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台湾人。蔡英文宣称,作为中华民国的总统,她有责任扞卫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包括在东海及南海领域。她这种高调说法虽然向中国发出了挑战,但仍还恰好处于北京和台北认同的对话规则之中。她在演讲中无法一口气提及“主权”和“台湾”这两个概念。

▲美国之音(VOA)5月20日报道:美国如何解读蔡英文就职演说和两岸关系

我们刚刚从台湾的视角来解读蔡英文的就职演说,那么美国方面会如何看待蔡英文的演讲呢?我们现在连线美国里士满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政治学系教授王维正先生来听听他的看法。

主持人:您认为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对两岸问题的表述,是否美国方面所乐见的一种表述?

王维正: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我认为要满足三方面的需要:对台湾民众来说,大部分台湾民众是支持她在就职演说中的论述的;对美国来讲,可能美国也可以放心;但对大陆来讲,国台办的发言人用了所谓“没有答完的考卷”来形容他们的感受。如果用考试来描述的话,是否及格呢?大陆方面也不便于强烈的反对。这是我的基本看法。

主持人: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官员谈到两岸关系的时候说,我们希望双方在今后能够为和平与稳定展示灵活性。如何理解所谓灵活性?

王维正:美国在台海的基本利益与政策的架构,并没有因为这次民进党总统就任而改变;基本上还是希望维持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这一点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将两岸关系的重要发展了区域稳定与和平的架构里面,美国也希望双方能够各自运用更有创意的方法,来追寻共同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交往;美国对“九二共识”也未设立场;虽然说“九二共识”是过去八年国民党时代与共产党达成的一个政治基础,但是民进党毕竟是民进党,而不是国民党。所以今后要如何做,完全要看民进党与共产党能否自己从实践中找到它们自己能够接受的政治基础。从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来看,有很多证据显示她是要维持现状的,表示尊重92年“两会”求同存异、寻找共同认知的这样一个历史史实,提出要遵守中华民国的宪法。我认为,她明示、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大陆外长王毅先生在美国曾经提过,这其实就是个连接点,因为中华民国宪法基本上来讲是“一中”的宪法,很可惜国台办的反应又提到台湾现行的规定,而没有提到中华民国的宪法;另外,蔡英文表示珍惜两岸两会二十多年来交往的成果,希望在既有的基础上能够继续交往下去;这些都可以解释成为她要维持现状的证据。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中国国台办对蔡英文演讲的不满,也有分析认为两岸关系走势未来会走向“冷”和“远”;您认为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势会怎样?

王维正:应该说是没有完全满意。如果说这是大陆给的考题,大陆是希望有“九二共识”,按照他们的诠释说“两岸同属一中”原则、反对台独,如果这样能够达到一百分的话,显然蔡英文没有达到。但是蔡英文并没有挑衅北京,两岸也没有立即爆发军事冲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接下来就是看北京是否立刻做一个大动作,让台湾的政府和人民感受到它的权力之大;还是试图跟过去没有打过交道、历史上偏台独的民进党来打个交道,从实践中找到他们可以接受、没有“九二共识”之名、而有“九二共识”之实的基础。

主持人:刚才说到球在北京手中,中国有可能会做大动作;如果中国真的修改对台政策的话,美国会采取怎样的回应?

王维正:中共可能的反应:小至在外交和国际场合给台湾压力,海基会和海协会两会中断交往,然后陆委会和国台办中断,缩减大陆游客去台湾,这些都有可能做。如果说,大陆因此仍不满,还要“文攻武吓”的话,那么可能美国政府会基于《对台关系法》在安全保障方面可能会有些反应。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0日本大盘:解析蔡英文就职演说:从“两国”到“两岸”

台湾在周五(20日)举行了总统就职典礼,民进党的蔡英文正式上任,她的就职演说似乎没什么意外,甚至中国的反应也不意外。

蔡英文这篇被中国国台办形容为“未完成的答卷”的演说,内容绝大部分是着眼在台湾,而且两千多个字当中没有“中国”两个字。

国台办的反应

对许多台湾人而言,中国不满意并不意外。

蔡英文就职演说针对的主要“听众”,自然不是北京,而是台湾的民众,即便明知北京不会对演说有什么好评,却也必须在两岸的问题上表态。

“一中”是中国向来强调的“原则”,偏偏在台湾,中国口中的“一中”是所有选项当中民意支持度向来排名最低的一个。

因此在蔡英文还没有发表演说之前,就有不少人认为,除非蔡英文接受中国的“一中”,不然她说什么,北京都不会满意。

尤其是北京的涉台部门对蔡英文心里头有个疙瘩,那就是北京认定蔡英文就是1999年、时任台湾总统的李登辉所提“两国论”的起草人之一。

如今蔡英文成为总统,不但在路线上和前任总统马英九可能有很大差别,所属的民进党在北京眼中也是“台独”的主要推手。

所以很难想象北京能够接受蔡英文的演说内容,但是蔡英文的演说内容也不是无的放矢或者试图讨好台湾的独派人士。

两岸的“善意”

蔡英文的演说,共分成五大段,而两岸关系是“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关系”中的一部分。

这位新上任的台湾总统以“对岸”中性方式称呼中国或者是北京当局,而不用具有统派意味的“大陆”或者是独派意味的“中国”,从这可以看得出来,蔡英文既不愿惹恼北京、也不愿令台湾的支持者感到失望。

蔡英文不否认92年的“会谈”之后,两岸之间取得的成果,她也表示愿意继续与北京方面“沟通”、愿意与中国“对话”。

但是“沟通”或者是“对话”,蔡英文也列出了先决条件,那就是依照“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

也就是未来两岸之间的对话也好、沟通也好,都会经过民意和法律的监督,虽然对台湾而言,这是民主机制的一部分,但是北京方面可能就会认为这是蔡英文的托词。

从字面来看,如果蔡英文起草了“两国论”,她的就职演说却是直接以“两岸”来称呼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民进党籍的立法院长苏嘉全说,这是尽量释放善意,但北京是否会将之与其他的表态看作是善意吗?

▲美国之音(VOA)5月20日报道:美国发声明祝贺蔡英文就任总统

台北—美国于5月20日当天发表声明,向台湾第四位民选总统蔡英文女士的就职表示祝贺。

美国在台协会公布的声明说,这次政权和平转移是台湾活跃民主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为此美国也向台湾人民表达庆贺。

美国的声明还感谢马英九总统在八年任内强化美台关系有成。

声明说:“我们期待与新政府,以及台湾所有政党与公民团体合作,进一步强化美台人民之间的关系。”

▲美国之音(VOA)5月20日报道:焦点对话:蔡英文不提九二共识,北京怎么办?

华盛顿—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今天就职,开启了台湾第三轮政党轮替。她在外界高度期待的就职演说中没有提到九二共识,但表示要尊重“1992历史事实”,算是没有跨越中国划下的红线。此前中国官媒不断对蔡英文放话,声称“九二共识”是蔡英文无法回避的“必答题”,否则两岸关系将“地动山摇”,解放军更向福建部署有“航母杀手”之称的东风弹道导弹,并在东南沿海密集进行登陆军事演习,威慑意味浓厚。蔡英文就两岸关系的定位,能否安抚北京?在有关两岸关系定位的拉锯战中,北京和台北各有什么牌可打?

参加讨论的四位嘉宾是:北美“世界日报”副总编魏碧洲先生;人权组织“公民力量”创办人杨建利先生;专栏作家,政治分析人士陈破空先生;普林斯顿社会学博士,转型问题学者程晓农先生。

杨建利认为,针对“5.20”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她和中共的回旋空间都不大,然而,双方又都预留了空间,小英没有取中共要的最高线但也没有逾越中共允许的最底线:字面上不接受“九二共识”,但是接受“九二会谈精神”,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第十四任总统,然后施政方针集中在经济等内政问题上。中共也不一定执着于字面“九二共识”四个字,但是不管蔡英文讲什么,中共都会表现出来不满意,这是因为因为不信任,然后文攻武赫一阵子就消停下来了。对台湾近期有压力的是缩小外交空间和经济制裁。这是危机也是台湾就此改变经济和外交政策方向的契机。

魏碧洲表示,蔡英文关于两岸关系的论述,包括蓝营的一些支持者在内都认为演讲写得非常好,虽然没有直接承认九二共识,但提到了中华民国的宪法和体制,还有“在国家统一之前”等语句,实际上暗示了一个中国的前提。蔡英文作为民进党主席可以支持台独,但是作为台湾的领导人,她就不能只为一个党着想,而是要为整个台湾着想,要代表更广泛的民意。对于美国众议院通过六项保证议案,魏碧洲认为,美国对于台湾的民主体制和文化认同度较高,这个议案就是给蔡英文的一种加持。未来陆台关系可能实现从“一国两府”到“一国两席”的转变,毕竟台湾对国际关系正常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大陆政府对这种转变可能已经有所准备。

魏碧洲先生说,蔡英文就职演说的一个缺陷是格局相对较小,是一个自保性质很浓的演说,对大陆的态度缺乏更主动和进取的立场。蔡英文作为中华民国的领导人,应该表现更多对于普世价值的诉求。她本来可以对大陆政府提出限制性的条件,例如要求北京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特定的民主进程两岸才可以开始政治谈话等。蔡英文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和抱负,通过自己的施政对北京和对整个中国产生影响。

程晓农表示,这次台湾新总统就职典礼的主题词是台湾人民,蔡英文演说开始就提出,“面对危机,解决问题”,呼应选民的期望。这是民主国家的政府让人民真正感到当家作主的做法。蔡英文的演说以内政问题为重心,朴实、直率、脚踏实地,没有套话,面向年青人,表达了推动经济的决心和承诺,提出了新南向政策,以代替国民党的西进政策。她的就职演说中对两岸关系的提法是“妥善处理两岸关系,做和平的坚定维护者”。蔡英文承认1992年的两岸协商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和谅解,呼吁大陆尊重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和民主制度。这个提法的立意高于大陆提出的“九二共识”,视野更宽。她谈到的共同认知,可以被理解为是两岸诸多共同看法的概括,不一定特指中共强调的“九二共识”的给定含义。北京不会满意,但是也很难更多地指责。

陈破空表示,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蔡英文靠选举上台,台湾的民意自然成为她的首要考量。中共强求蔡英文回应所谓“九二共识”,乃是强人所难,企图用共产党的党意去代替台湾的民意,也妄自代表中国大陆的民意,当然不可能实现。蔡英文的就职演讲,立足于台湾民意,也立足于普世价值,就是对中共的最好回应。同时,蔡英文的演讲,措辞得当,不卑不亢,也并未刺激中共。如果北京认为,不回应“九二共识”就是“挑衅”,那么北京每天都在遭到“挑衅”,这种心态,要么太霸道,要么太脆弱,无药可救。

陈破空说,所谓“地动山摇”,是北京嘴上硬,实际上北京并不见得敢武力犯台,一则因为内部权斗和外部围堵,是中共的双重绝症,内忧外困;二则因为美国国会立法通过对台湾的“六项保证”,式对民主台湾的明确支持,也是对中国的直接警告。两岸关系可能会经历一个“冷战”时期,但不会太长。需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习近平当局,也必然需要适应两岸关系的新常态。否则就是无事生非、自讨苦吃。中共炒作“一中”话题,是为了转移视线,淡化民主话题,因为台湾的民主价值及其对大陆的影响,才真正让北京坐立不安。

▲自由亚洲电台(RFA)5月20日发表流亡海外学者胡平文章:蔡英文总统演说一大亮点

这次台湾新总统蔡英文就职演说,深受各界关注。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两岸论述。

此前不少人担心,如果蔡英文在演说中承认九二共识,只怕会引起绿营方面、尤其是深绿选民的强烈批评;如果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那又必然招致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乃至所谓“地动山摇”。如此两难,不知蔡英文如何解套。蔡英文演说结束,人们发现她并没有讲出九二共识,只是讲了“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中共国台办随即发表短评,称蔡英文演说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因为蔡英文演说也并没有否认九二共识,于是不少人认为蔡英文依然在玩文字游戏,打模糊仗。

我认为上述解读不正确。蔡英文就职演说的两岸关系论述有一大亮点,那就是她特地讲到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蔡英文讲到:“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

查阅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总则第一条: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用词,定义如下:一、台湾地区: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政府统治权所及之其他地区。二、大陆地区: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

这就是说,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同属于中华民国,或曰,两岸同属一中,或曰,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

我一直认为,说不说出九二共识并不重要,说不说出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才重要。中共也认定,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一个中国原则,而台湾方面表述的一个中国原则只能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这一点蔡英文已经讲出来了。

我先前讲过,现行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当然包含现行中华民国宪法,而现行中华民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中宪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当蔡英文说她要遵循现行中华民国宪政体制,那已经包含了一中原则。不过由于这种说法毕竟比较笼统,其中可能有不同的解读空间,因此有一定的模糊性。然而,当蔡英文特地讲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时,这种模糊性就不存在了,一中原则就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公布于1992年7月31日,是李登辉总统任内公布的。想来很多深绿民众,还有李登辉本人都可以接受。另一方面,中共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如果中共继续追问新政府,你到底承认不承认一中原则,别人就会回答,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早就写的明明白白了。如此说来,国台办的评论倒显得很不专业,因为按他们的专业,他们最应该清楚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说的就是一中原则。

我估计,就在这几天,台湾新政府还会进一步说明,或者是在回答别人提问时进一步说明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

▲德国之声(DW)5月21日专访:蔡英文就职演说释放善意?

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严建发称:蔡英文就职演说已对北京传递善意,但两岸关系如“香港脚”:只能如此,无法根治。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新总统蔡英文在其就职演说中,一如外界预料,没有承认或提到北京期待的“九二共识”。德国之声记者专访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严建发,谈此举是否影响未来的两岸关系?可能有那些后果?

德国之声:您如何评价蔡英文的就职演说?

严建发:如蔡英文一向所说的,她要维持现状、她的两岸政策有可预测性、可持续性,她还特别强调要“解决问题”。整体而言,她的就职演说很务实、直接、诚恳,是一个大家都听得懂的演说。

德国之声:蔡英文在通篇演讲中没有如北京所期望的承认“九二共识”,此举是否触怒了北京?如果是,北京会有下一步的动作吗?

严建发:这个问题应该不存在,因为蔡英文在她的就职演说中完全没有批评中国。展现了最基本的善意。另外,她提到92年共产党和国民党透过两会的互相谅解的交流。她给于这段历史事实尊重。另外,她也愿意继承两会20多年来的成果,并且在这个政治基础上,来发展未来的两岸关系。蔡英文已经展现相当大的诚意。至于该如何推动?她愿意在中华民国的宪政秩序下以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基础上去实行,并以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做为依归。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以此基础,用民主的方式来和对岸交往,没有挑衅或对立的意思

德国之声:北京在520之前对蔡英文施加许多压力,比如,北京和岗比亚建交、陆客来台人数减少、台湾参与世卫大会受阻等等,目的是希望蔡英文在“九二共识”议题上有所让步。结果证明北京施压无效?

严建发:中共当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话,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前提,希望台湾接受其“一中原则”,让两岸成为内政问题。但是民进党和蔡英文都不可能接受这个政策。不接受这个政策不代表没有善意。因为就算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国民党也没有接受中华民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北京的立场太僵硬。如果北京不能面对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在和台湾交往时用威胁的手段,台湾也只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威胁不是台湾发动的,而是中国启动的。

德国之声:北京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吗?

严建发:我不认为会如此,因为国际秩序不是北京单方面可以决定的。目前的国际秩序是以美国为首,多方协调出来的。所以,北京虽然不接受,但也只好忍受。而且,北京应该往更正面的方向去解读,因为往负面解读往往只会自己更难受;再说,中国内部问题不少,对外关系非常严峻;如果硬要台湾接受不合理的要求,台湾人民是不会接受的。如果北京继续用恐吓、威胁、报复的手段,只会让台湾人民更不愿理会中国,这只会把台湾人民推得更远。而且,我不认为这种做法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德国之声:北京如果在国际社会让台湾更孤立,台湾承受的了吗?

严建发: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请继续做吧!国际社会不只中国一家。中国并没有主导国际社会。其实,国际社会也需要台湾,包括反恐、疾病预防、气候变迁、科技、经贸等议题都需要台湾的参与。不是北京想挡就可以挡,北京并无法一手遮天。

德国之声:除了“九二共识”两岸之间没有其他的支撑点吗?有否其他更有创意的做法让两岸都能接受?

严建发:两岸问题上有很多创意,就看北京要不要;我向来主张:两岸关系就只能这样,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是双向的问题。北京如果不正面思考两岸问题,台湾也只能搁置他。台湾必须做他想要做的事,中国之外还有其他天地可以发展。

我经常开玩笑的说:两岸关系就像“香港脚”,这个病是无法根治的。发作时痒的不得了,所以赶快去看医生,治一治。有段时间不痒了,大家就忘了他的存在。那一天,又痒起来。两岸关系便是如此,充满不确定性。你无法期待他的发展,只能希望他自己慢慢的改变。台湾只能做自己的事情。

德国之声:您如何形容未来的两岸关系?会如前民进党立法委员沈富雄所形容的“冷和平、缓发展、呆现状”?

严建发:我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要看中国的态度和需求。中国如果需求大,他就会放软姿态,如果没有需求,他就会变强硬。但是台湾不能靠中国的态度而活,因为太不可测了。当初国民党释放了那么多的善意,最后也碰到深水区;所以,我认为台湾应该往中国以外的地方走,况且台湾内部还有许多亟待处理的事,台湾不应该在战略上依赖中国,被中国牵绊住,

人与人相处,怎可因为你不接受我的看法,我就去骚扰你。比如,魁北克要求独立,加拿大也没有如此对待魁北克;更何况,魁北克根本不能和台湾想比拟,台湾已经主权独立这么久了,台湾和中国根本不互相隶属;难道中国应该用同样的标准,去对外蒙古或越南说,你是我的一部分。

德国之声:民进党内部的独派是否给蔡英文很大的压力,要求蔡英文朝独立建国方向前进?

严建发:其实,台湾根本没有独立不独立的问题,中华民国主权本来就独立。只有在北京“一个中国政策”的框架内,才会有这样的问题。中华民国就像越南、韩国、日本一样,是主权独立个国家,所以我们不接受“一中政策”。我们没有台独的问题,台湾只差还没进入联合国而已。

德国之声:马英九下台后会遭遇何种对待?锒铛入狱?李敖预言:马英九卸任就坐牢。

严建发:这是一个司法的问题。其实,在选举前就有很多人扬言要告马英九。如果马英九有罪,他当然就得承受;如果没罪,就该还他清白。这应该和政治无关。政治无法介入,也不应该介入。

▲德国之声(DW)5月21日专访:蔡英文就职演说“零意外”

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专家李正修认为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没有“大惊奇”,但也不令人失望。

(德国之声中文网)5月20日台湾新总统蔡英文总统发表就职演说,德国之声记者专访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高级助理研究员李正修,谈蔡英文的就职演说。

德国之声:您如何评价蔡英文的就职演说?

李正修:这场约30分钟的演说,基本上四平八稳,内容涵盖了她未来四年打算处理的事项。没有“大惊奇”,但也不令人失望。唯一令人诧异的是,她的政策和马英九过去8年的政策,差异不大。

德国之声:蔡英文在演讲中没有如北京所希望的承认“九二共识”,北京会因恼怒而报复蔡英文政府吗?

李正修:蔡英文的演讲内容大致延续她过去竞选时的政见。她提到,两岸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应该维持现有的机制。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她会尊重这个历史事实。92年之后,20多年来双方交流、协商所累积形成的现状与成果,两岸都应该共同珍惜与维护;在这个既有的事实与政治基础上,她会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

蔡英文通篇演讲中唯一的“突破”在后面的一段谈话,她说:“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但整体而言,她演说的内容没有达到北京对她的要求。当然,她身为中华民国总统,其实也不可能全盘接受中共对她的要求。

至于,中共是否因恼怒而加大对台湾的施压,以目前的情势来看,我判断:短期之内,北京应该不至于有太大的动作。主要原因在于:蔡英文表明会尊重92年会谈的历史事实。中共对这点虽然不满意(因为蔡英文没有点到两岸关系的核心——也就是两岸定位的问题),但是,蔡英文还提到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必须放下历史包袱等,蔡的这些说法,让中共好像嗅到一丝味道,仿佛蔡英文愿意和对岸进行更进一步的对话。

我不认为中共会将蔡英文逼到墙角,因为如此,两岸转圜的余地就会变小。在捉与放之间,中共必须好好拿捏。即将开议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年会,正可以作为第一个观察点。

德国之声:在520之前,北京方面对蔡英文施加许多的压力,结果不如预期。北京会善罢甘休?

李正修:我刚刚强调,北京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大动作。因为蔡英文的立场其实从选前到现在,并没有重大改变,只是她后来申明愿意接受92年的历史事实,并且在既有的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与此同时,蔡英文没有称对岸为“中国”,没有拿“台湾”来对照“中国”,没有弄成两岸是两国关系。相反的,蔡英文用两岸关系或是海峡两岸带过,光就这一点应该足以让中共出招缓一缓,短期内采取“听其言观其行”的做法。

不过,中共对蔡英文的耐心应该不会比当年对陈水扁的耐心来得长。换句话说,如果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没有更进一步的作为的话,北京很可能会有更强烈的回应。

德国之声:您所谓的“更强烈的动作”可能包括那些?

李正修:大陆不可能中断所有和台湾的交流,特别是民间的交流以及马政府8年来的官方或是两会的协商;但是,短期内比如大陆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的热线,可能就接不通。另一方面,台湾未来的对外关系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在这方面,中共一定不手软。未来台湾在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身份、国际民航组织的参与、甚至出席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的层级,都可能受到大陆的施压。

德国之声:有时间表吗?

李正修:不可能会有时间表,因为到时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会打击到中共的威信。但是,中共应该会透过管道明确地对蔡英文政府发出警讯。比如此次的世界卫生大会,台湾代表团能否顺利报到,进入会场参加会议,就是重要观察点。至于台湾的邦交国是否会松动,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德国之声:您如何形容未来的两岸关系?会如前民进党立法委员沈富雄所形容的“冷和平、缓发展、呆现状”?

李正修:应该大致如此。蔡英文政府和北京的关系不可能像马英九政府时代一样的好,可是,应该也不会坏到像陈水扁的时代。目前台湾已逐渐失去制衡中国大陆的筹码,特别在经济力和军事力方面,更不用说台湾的国际影响力。台湾如果想要维持一个适当的对外关系,就不得不在两岸关系上做适度的妥协;因此,蔡英文在这次的就职演说中不敢用“中国”二字来称呼对岸,这就是蔡英文像对岸传递的善意。她虽然没有公开承认“九二共识”,但是表达接受在“九二共识”前提下所达成的各项协议,这样友善的态度应该不至让北京立刻对蔡英文政府采取大动作。另一方面,未来的两岸关系应该会进入“冷却阶段”,民间的交流大致可以维持,大陆客来台人数一定会减少,两岸两会的协商将暂时中止,更不用说,陆委会和国台办之间的热线交流。

德国之声:除了让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之外,两岸之间没有其他可以转圜的余地吗?

李正修:以目前的情势来看,中共不可能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退让,因为这不仅是他处理两岸关系的原则,也是他对外关系的一条红线,不论从中共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或是“共同声明”,北京往往要求对方表明支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北京不但不会从这个立场退缩,而且经常以他的各种优势来限缩和挤压台湾的国际空间。

所以,不是北京对蔡英文没辙,而是北京顾虑到台湾人民的感受和反弹,不愿立刻出手,而是慢慢的施压;当他一旦出手,应该会让台湾感觉到痛。

德国之声:马英九下台之后会遭遇什么样的待遇,会像当年的陈水扁成为阶下囚吗?

李正修:不可否认,这8年来很多陈水扁的支持者以及马总统的反对者都希望蔡英文政府可以立刻逮捕马英九,把他丢进看守所去。但到目前为止,许多告发他的案子,都是出于政治动机,目的只是要羞辱马英九前总统。他们只要看到马英九以后每天接受检察官的传唤,甚至接受法院的侦讯,他们就感到满意。其实,以马前总统清廉自持的性格,不管是贪污还是渎职,甚或是叛国,这些控诉应该都不会成立。但是,只要这些人看到马前总统在地检署或法院间疲于奔命,他们就达到他们的目的。其中还有人因为马前总统去年11月和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会面,而告发马英九触犯“叛国罪”、“叛乱罪”。虽然这些控诉后来应该会被签结。但是他们已经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美国之音(VOA)5月21日报道:北京指蔡演说未完成答卷民众关注台新总统

北京—台湾新总统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没有明确说出“九二共识”的提法,但是承认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和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表示要依据现行规定和有关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事务,在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中国国台办认为,蔡英文在演说中对两岸关系性质这个根本问题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可是大陆民众对蔡英文主政后的两岸关系有各种反应和解读。

尽管北京官方称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但是大陆的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幽燕认为,从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可以感觉到这位台湾新领导人在两岸关系政策方面作出了一些比较积极的调整。

她说:“蔡英文这个讲话本身,我说,她就是没有直接回答”九二共识“,也没有直接讲两岸关系是什么关系,不是什么关系,她都没有直接的回答。那么她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共同条例,那么这两个法律文件目前它指向的应该是一中。”

在北京街头,记者随机采访的十几位大陆民众都表示,他们了解蔡英文当选和就任台湾的新总统,并且关心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尽管只有少数受访者能准确说出“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但是多数人对台湾人民在民主制度下选出第一位华人女性总统表示肯定。

作家中子说:“蔡英文应该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中华民族的权力,她不要忘记她是一个中国人。”

一位艺术从业者说:“我对她当选总统表示祝贺,但是我反对搞独立。”

从事旅游业的王女士对蔡英文表达了敬佩之情,她说:“我个人来讲,就是作为一个女性来讲我还是很佩服她,有这个魄力,有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可以去竞选总统并且成功的当选。”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对两岸关系和未来发展有何疑虑的问题时,受访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来京旅游的王先生说:“没有忧虑。没有忧虑。我们在大陆这么多年都不会忧虑,那现在还忧虑?现在呢国富民强,对吧,在军事这一块很有把握。”

另一位受访者严先生认为台湾不敢和大陆搞对抗。他说:“我们国人大陆不管是政治啊,经济啊包括咱们军事啊能力是很强了,国际上是不是。而且影响很大,它一台湾地区不敢和大陆搞对抗。”

退休公务员辛先生说:“蔡英文是非常的不理智的。她的做法应该说是违背了我们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全体的共同的利益。这个是我们大家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接受的。”

教师潘先生说:“中国呢应该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国际形象,那么至于跟台湾这种关系呢,因为呢它一直受到美国的这种影响,我估计台湾呢也会呢趋于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呢站在那个方向。那么站在那个方向实际就两岸关系来说呢是一个不太好的预示吧。”

大四在校学生谢先生认为两岸都希望和平共处,他说:“首先第一点我觉得大陆这方面的外交政策我觉得还是应该不会变的吧,就是我们是肯定是不提倡使用武力但是不排除使用武力的这个。大家两岸人民肯定是希望和平共处的,而且尤其是我就是上上个暑假去台湾那边旅游了一次,我觉得反正其实两岸人民都是很希望和平共处的,毕竟台湾那边的人民他们的根也在这边,我觉得那边的人也是很友好的,所以我觉得从大陆这边的政策我觉得应该是不会很激进的。但是蔡英文那边看了最近很多报道比如什么否定”九二共识“之类的我觉得也有可能是为了竞选的宣传的一个噱头吧。剩下的我觉得还是要看她的整个一个上任之后提出的一些政策一些什么改革的方针才能再来评判这个事情。”

作家中子说:“我认为台湾人民都是坚持爱国主义的精神的。他们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大部分人,只有少部分人坚持他的态度立场。民进党这次不是因为政治问题,它是因为经济问题上台的。它如果不把人民的经济搞好,它一样也是会下台的。”

教师潘先生承认台湾的民主进步。他说:“从理念、观念,很多方面呢有很大差异。所以他们可能更开放一些。或者说,比大陆更民主一些。”

当记者提出,两岸在民主差异的问题上,台湾应该向大陆这个方向靠拢一些还是大陆应该向台湾靠拢一些才会有利于两岸关系顺利健康发展的问题时,受访者们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潘先生说:“我认为从台湾或者说大陆这个角度来说呢,应该是共同吧,应该有个契合点。大陆呢这种算集权统治吧,多少算吧,它必定形成了这样一套理论体系也好吧,它有它执党的纲领,或者建国的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呢一直对外,对西方是排斥的。认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挣扎的。中国是社会主义。所以这种呢从理念上有很大差异的。社会主义呢我看到文章呢就是说一直属于革命,它要不停的革命。这两年虽然说有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多了,但是中国在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要比台湾差一些。在加上台湾保留了更多的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东西,实际从这角度来说呢,中国应该某些方面应该从它那个台湾方面应该继承到中华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更多一些。中华民族呢也是多党制政治协商的一个组织,但是它远远没有达到,几乎还是共产党一个人说了算。台湾相对上么我们得到的消息也好,看到的东西也好,相对民主些,相对呢每个人都可以多多少少表达自己的一些心愿。这一点呢应该是大陆向台湾学习的一个方面。人嘛,是一个自由人。人有七情六欲他有怨恨的地方呢应该允许发。中国很多在这方面疏导的不够,或者理解的不够。这点吧我觉得反正应该奔台湾方面多方面靠拢一些,好一些。”

退休公务员辛先生说:“我觉得民主这个制度它并不是什么坏的东西。是不是?也有人提出我们大陆还要搞呢。但是我们大陆有我们大陆基本的特色,有我们的一些最基本点的东西。我们共产党已经搞了这么多年了不能突然就不搞了。搞一个什么别的东西,这让大家也不好接受。因为我们的党本身让我们这个国家,让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这条道路上走的已经很好了。”

也有人希望,蔡英文上台执政后,两岸的经贸往来和旅游事业能继续良性发展。

旅游业者王女士说:“我是做旅游的,蔡英文的当选对中国游客、大陆游客到台湾去旅游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我觉得呢就算是蔡英文上去呢也能够推动两岸的旅游两岸的经济。然后呢希望还是两岸和平统一,还是能够在一起以后更好的发展下去,从旅游这块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希望我们大陆游客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到台湾的本岛去旅游。”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和中国官方一样还是称蔡英文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只有腾讯一家称蔡英文为台湾总统。但是这家网络媒体的相关新闻很快就被删除。

▲美国之音(VOA)5月21日报道:北京再施压: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交流将中断

中国星期六威胁说,如果台湾不承认“九二共识”,北京就将中断双方间的沟通机制。蔡英文总统在星期五的就职演说中仅表示承认有两岸领导人曾在1992年进行过的会谈,但并未直接说出当时的执国民党与北京达成的所谓“九二共识”.中国负责台湾事务的国台办星期五称蔡英文在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说,而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星期六再度强硬表示,只有确认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政治基础,两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才能得以延续。与此同时,中国担当两岸非官方交流机构角色的海协会在同一天也表达了相同的立场。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联系在1999年到2008年前民进党总统陈水扁执政期间曾经一度中断,至2008年6月才恢复。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1日文章:分析:拨开“九二共识”与“九二会谈”的迷雾

尘埃似乎落定,更大的谜团却又似乎开始弥漫。

之前的猜测得到印证,台湾新任总统蔡英文在520就职演说中没有使用“九二共识”这一国共两党曾经共同认可的提法。

这位绿色背景的民进党女总统说,大陆和台湾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是1992年两会(海基会和海协会)会谈的历史事实。

同样不出意料的是,中国方面对蔡就职演说的反应高度聚焦于“九二共识”。两天来,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发表评论,负责台湾事务的国台办两度发声,外交部答记者问。除了外交部之外,所有的大陆官方言论指向都是蔡英文和台湾新政府对“九二共识”的态度。

“九二会谈”、有事实无共识……这是民进党和前任国民党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最大的不同么?

一句只有四个字的提法真能左右两岸关系大局?这是政客为了试探彼此而释放的烟幕弹还是务实的政策走向?是打嘴仗还是后藏“杀招”?

“共识”降级为“会谈”

事实上,520当天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有相当清晰的阐述。

她说,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包含几个关键元素,第一,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第二,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交互的成果;第四,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仅从字面上看,“九二共识”降级为了“九二会谈”,而且这一“历史事实”也只是两岸合作政治基础的关键元素之一,而不是唯一,不具备涵盖一切的效力。

海峡对岸,第一个站出来作出反应的是中国主管台湾事务的国台办。

国台办在520当天下午迅速发表声明,称台湾新领导人“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

这份第一时间的官方声明将蔡英文的演说成为“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似乎在传递期许。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用词就没有这么柔软了。第二天的新华社评论直接点题,把认同“九二共识”和接受“一中原则”划上等号,称这一政治基础是台湾执政者绕不过去的“必答题”,是考验台湾新总统善意和诚意的“试金石”。

如果说这些反应还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文字,那么,在经过一整天深思熟虑之后,21号大陆国台办和海协会的答新华社记者问则开始显露锋芒。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称,只有确认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政治基础,两部门(大陆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才能得以延续。

几乎同时出现在新华社另一篇电文中的海协会负责人则表示,只要(台湾)海基会得到授权,向海协会确认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会受权协商和联系机制就能得以维系。

刀光剑影!这两段表态反过来看就是,如果台湾新政府不承认“九二共识”,那么不论是国台办与陆委会的联系沟通机制,还是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协商联系机制,都很难得以维系。

刚刚下野但似乎预见到这一结果的国民党也不甘寂寞,在20号当天就发表声明,称对新领导人“在讲话中运用各种修辞,但就是不肯承认‘九二共识’这个两岸发展的政治基础”表示“遗憾”。

“共识”之争

“九二共识”抑或“九二会谈”,事实应该是1992年大陆和台湾之间举行的一次会谈活动,会谈的主体,是两个官方授权的非官方组织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

既然争议如此之大,年代又如此久远,就有必要对这次会谈活动的来龙去脉做一下梳理。

1991年,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设立海基会,准备与中国大陆方面接触,开始协商与谈判。但双方在政治立场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一个中国政策。中国大陆方面主张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坚决反对台独,但台湾方面宣称,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政府才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民国拥有包括大陆在内的中国的主权。

为了解决这个自1949年之后久已存在的争论,双方开始了一连串的谈判工作。

1992年10月,台湾方面的非官方组织“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代表陆委会,中国大陆方面的非官方组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代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中,双方就“一个中国”的论题分别提出了多项表述方案。期间,海协会提出了五个文字表述方案。海基会则先后提出了八个表述方案。

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双方在13个表述方案皆未达成共识。

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于2001年3月1日发表谈话回顾九二香港会谈过程时,认为中国理解的共识是“两岸均坚持一中原则”,但台湾理解的共识为“一个中国,各自以口头表述”,双方的理解有差距,造成争议。1992年之后,两会继续就此争议进行长期的信函沟通。

之后,大陆官方称,双方以口头声明的方式确认“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随后进一步说“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1992年两岸两会的共识。

台湾方面则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作为1992年两岸会谈过程及结果的简称。

1999年7月,台湾总统李登辉总统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提出“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定位海峡两岸关系,这个说法被简称为两国论。

这个访问引起中国大陆方面的不满,认为违反一个中国原则,遂中止了和台湾方面的正式协商管道。中国国台办发言人公开声明,明确否定“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2005年,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之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共同承诺将推动“九二共识”。因此,“九二共识”成为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指导方针,九二共识的字眼也首次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官方文件上。2008年5月20日以后,在马英九总统任内,九二共识被正式确立。

但当时作为在野党的民进党认为,不存在“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私下所形成的共识,不代表台湾整体意见。

蔡英文的就职演讲,再次将这一争议二十余年的历史翻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她在不提“九二共识”的同时也承认“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结果”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这一表态似乎给极度担忧民进党政府走向“台独”的中国政府带来一丝暖意。

拨开云雾,“共识”之争实质还是“一个中国”之争。对此,中国外交部的反应最为简单直接——在520当天的记者会上,面对如何评论蔡英文演讲的提问时,女发言人华春莹直接请记者关注国台办的讲话。并提醒其他国家“坚持一中原则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和前提”。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2日报道:卜睿哲:蔡英文演说或许是两岸互信新起点

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周六(5月21日)应龙应台文化基金会“台北沙龙”邀请,与主持研讨会的台湾作家龙应台一起就台湾民进党二度执政的未来与局势做出解析,现场粗估吸引400多名观众。

卜睿哲向与会大众表示,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希望是两岸未来互动与互信的新起点,原本北京反应“也许更糟”。

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大陆官方把蔡英文的演说解读成“没有填答完成的考卷”,认为这样的心态“很不对等”。

“不对等的试卷”

卜睿哲在演讲中表示,蔡英文的就职演说也许是两岸互信跟互动的新起点,他在会场中表示,原本北京的反应可能比想象中激烈。但是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对于两岸过去以及现在的表述,相对的比过去更清楚。

而主持人,知名作家与台湾前文化部长龙应台则表示,大陆国台办认为蔡英文的演说是“没有填答完成的考卷”,龙应台本人则认为“很不对等”。

龙应台认为,中国大陆把自己当成主考官,台湾则是应答试卷的学生,但感觉答案很单一,不符合考官的心意就是错。但怎么不是中国大陆坐下来写试卷,用民主自由,甚至是人权的表现来赢得台湾人的心?

但谈到蔡英文的就职演说,龙应台还是认为对于九二共识的回应“相对模糊”,也许会让不少台湾人失望。

卜睿哲也补充,互动本身是要双向的,中国大陆希望蔡英文一直退让,因为不够信任她、不断怀疑她。只是恐怕,台湾政府与台湾人民对中国大陆也是不断怀疑,不够信任,这样对双边沟通不会有帮助。

“各界名人与会”

在演讲结束后,龙应台与卜睿哲坐下来对谈,也接受现场观众的提问。台下不只坐满了台湾各界名人,包括政治学者、媒体人郭崇伦,以及作家范畴还有导演王小棣等人。

媒体人郭崇伦问到,美方如何看待“自认是台湾人”比例在这些年不断上涨。卜睿哲认为,对自己的认同追求很正常,这也是台湾人这些年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前台湾的中国人认同比例高,有其政治背景。

而他认为,如果要评论现在台湾人对于身份认同上的高涨,则要回归到这个“中国人”或“台湾人”认同,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的。

现场还有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他们也用流利地英语向卜睿哲请教有关大陆学生来台是否应有健保、还有美军在南海上是否有“太多行动”等。卜睿哲则认为,美国的行动仍是相对务实的。

台湾知名导演王小棣也发问,对于川普(又译:特朗普)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行为,是否已经颠覆了既有的美国政党政治。卜睿哲则认为,川普确实吸引了很多对现状及社会不满的选民,但川普真要是当选,美国法律制度也不会让他为所欲为,“美国有强悍司法与立法体系可以制衡”,卜睿哲说。

而卜睿哲也表示,川普也真的挑战现今美国的政党政治,但他引用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的话,表示去防堵特定政党执政是“不切实际的”,认为川普现象有其出现的时间点,但美国政党的存在仍有其价值。

“两岸暂时冷静”

在最后,龙应台也开玩笑地问卜睿哲,要是台湾与中国大陆发生战争,曾有调查70%台湾人认为美国会出兵协防台湾,他又怎么看?卜睿哲则是回应,“就我知道确实有这70%的数据调查”,他则是解释美国出兵海外有其一定的法律规范,不会贸然行动。

随后卜睿哲也说,“台湾还是要先维持自己在亚太地区的稳定,这是责任”。不过他也幽默结尾“有些太过机密事我是无法说的太明确的,不然我会被美国政府裁员”,让现场一片笑声。

在会后接受媒体专访时,卜睿哲对于在台湾新政府上任后,大陆海基会与国台办宣布要是台湾新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识”,往后对话难以持续的问题时,卜睿哲表示,两边的对话一定要持续,并认为只有对话是“降低误会的最好方法”。

卜睿哲又补充,现在的时机点较为敏感,但是才显现出双方更有进一步沟通的必要,他期盼两边的对话停止只是“暂时的”。不过话锋一转,他认为蔡英文的态度相对柔软,而且并没有太要求陆方,看似静态但却慢慢在行动,他认为接下来的几周都还会是观察期。

1947年出生的卜睿哲,1975年首次来台撰写论文,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他,专长是亚洲国际事务,并投身相关领域30余年。责任曾任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1997-2002),现任布鲁金斯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奥巴马的亚洲政策的顾问。

【民主中国首发】时间:5/22/2016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