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8

徐友渔

图片:学者徐友渔。(网络资料)

为何称本周文革人物系列徐友渔篇为后记而非第三集?因为对话内容符合文体中“跋”的全部特征——“所涉者多为‘评介、鉴定或考据等性质’之內容”。

就是说,徐友渔教授为本集之前访谈中点评的文革参考书诸如《蒯大富回忆录》《清华蒯大富》《聂元梓回忆录》《王大宾回忆录》《戚本禹回忆录》(以下统称“回忆录”)等造反派代表人物的历史缅怀乃至个体绝唱,在今天的节目中一一开出鉴定书——受访者高度评判这一揽子大革命文本的珍贵研究价值,受访者基本肯定回忆录作者打假的含辛茹苦和对真相的孜孜以求,对其中部分重大事件还其原貌以正视听的勇敢直面,受访者不止一次地打出难能可贵的高认同分以示激赏。

徐友渔教授认为:与这些全部香港出版,铜锣湾书店有售的中国大陆禁书中再现的大历史相比,“回忆录里普遍存在着的反思不足,是次要的。”

知名心理学家谢小庆博士(谢韬老人之子)的考据或许更能切入难题的要害:“在雨果的青少年时代,复辟的贵族卷土重来,主流社会充满了对法国革命的控诉和揭露……事实上,在法国革命过程中成千上万善良且高尚的无辜者被杀害。但是,雨果不仅看到了法国革命的荒唐、荒谬和血腥……他还看到了这些荒唐、荒谬和血腥背后对于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已经写进了1981年中共中央的决议。今天,控诉和揭露文革的荒唐、荒谬和血腥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这基本上属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相反,指出这些荒唐、荒谬和血腥背后对于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却需要一些勇气,却需要一些独立思考和不懈质疑的精神,却需要一些审辩式思维……今天,一些人将文革中挺身而出的”造反派“贬为”奉命造反“。这些人真的是”奉命造反“吗?……1957年,一大批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勇敢地站出来参与整风的人被打成”右派“……9年以后,又有包括蒯大富等在内一大批人站出来”造反“。当他们打算站出来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好心人告诫他们:1957年”引蛇出洞“的殷鉴不远……许多人在挺身而出的时候是做了被打成右派的思想准备的,曾抱定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赴死决心。因为,他们理解中共中央1963年5月20日发布的《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关于”四清“的”前十条“)中所传达的毛的深深忧虑:”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法西斯党“。他们准备拼将一死去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

徐友渔在《关于“消费时代与文学反思”的对话》中说到:“历史在中国的命运也是不好,它不被尊重,而是被任意涂抹……对于每一段历史,每一件历史大事,我们已经有了钦定的结论,何为天使,何为魔鬼,何为光明力量,何为黑暗势力,都有固定答案。”

《不同的声音》本系列欣慰地感受到:在共同阅读了部分回忆录之后,问答两造(或称为探讨双方)在对话中开始下意识地诘问,质疑,批判,乃至不时撼动着“彻底否定文革”这一钦定结论。

让我们以质疑“彻底否定文革”这一顶层设计“政治正确”为线团,摸索着进入文革人物系列徐友渔篇的后记……

正如蒯大富在不久前我们那次“不可能的任务”中的“挤牙膏”:“什么叫‘彻底否定’?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

彻底地不彻底,否定之否定。这看似再一次地跌入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哲学深不可测的断崖。

业已壮烈牺牲的《炎黄春秋》2016年第三期刊载署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海光的文章《从“彻底否定”到“彻底反思”》。文章摘要:对文革史研究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留存这段历史的记忆……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我们的文革记忆正在淡化和不断逝去……很多是凭想象说话,甚至是望文生义……文革研究中,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历史实用主义态度。从搞《历史决议》,清理“三种人”,设置研究禁区,规定研究口径,一直影响到现在。结果是文革的左倾遗毒不但没有肃清,而且还卷土重来了。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事情。对于林彪、江青集团的人物,作为落败的政治人物,在法律上可以剥夺他们的发言权。但作为历史人物的研究,就不能采取这种简单的方式。事实上,这些人物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其后果,都是一个时代的反映,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历史现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当年的拨乱反正是不彻底的。而这种不彻底,又与当年对文革研究采取的历史实用主义态度有密切关系。以行政方式设置文革研究禁区,满足于在政治上定性,这是不能实现全民认真反思文革总结文革教训的。

中华论坛未经证实的一则消息《台湾政坛名人宋楚瑜如何评价毛泽东》:2005年5月宋先生回老家祭祖,顺访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有湘潭本地记者问宋先生如何评价毛泽东?宋侃侃而谈。其中有关文革的部分:“中国对于文革的彻底否定是一种邓的政变必须,而不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判断……”

而余秋雨那“彻底地不彻底”叙事大散文《上海人》中的“鸡汤名句”,又是否能恰如其分的修补我们心中被50年拍岸回潮滔天浊浪冲散的纷乱心绪呢?

“当你注视它的恶浊,它会腾起耀眼的光亮,当你膜拜它的伟力,它会转过身去让你看一看疮痍斑斑的后墙。”

而最终,那未经证实的“宋省长”声音幽幽地絮叨着:“文革依然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般,神秘莫测。歪打正着也并非不可能……”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