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聚餐年年搞,只是每年聚会的地方不同罢了。阿大阿二阿三兄弟仨,今年换了个地方,到阿三家吃圣诞大餐。酒足饭饱后,女人们到一边谈女人家的事,兄弟仨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
阿大最近在TAFE攻读510小时的英语,抓住今天这个机会,便请教在澳洲《麦氏英语大辞典》出版社工作的弟弟阿三。他问,“church goer”这个词什么意思。
阿三一向敬重大哥阿大,对他年过半百仍苦读英文又不耻下问十分佩服,便替他释疑:church goer的意思是“常去教堂的教徒”,goer指“常去某一地方的人”,类似的例子还有party goer(常去参加聚会的人)、movie goer(常去看电影的人)等等。
阿二在国内时搞的是古典文学研究,虽然现在厂里打工,但那点底子还是在的。这时,他接茬说:我看,这个goer跟中国古典文学中“行者”的字面意思比较接近,如“行者武松”、“齐天大圣孙行者悟空”,虽然指的是行走的人,但体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热情,武松和悟空都具有一种勇猛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而英文中church goer、party goer都体现了这些人的一种热情、一种热衷。我们中国人其实都是行者的后代,哪里有土地就走到哪里,你看现在华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真可谓是行者无疆啊!
阿三道,二哥所言极是。其实,我们中国人不只是行者,更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行者。八九年六四前后来的大陆留学生,大多数都做过“教堂行者”。他们受过马列主义薰陶,不会去接受那个宗教鸦片的,他们去教堂无非是去混一顿免费午餐,弄得好还可以得到点意想不到的帮助。听我们出版社前辈讲,当时曾考虑将“church goer”的释义增加一条──“常去教堂吃免费餐的人”,但鉴于宗教的严肃性和教堂的神圣庄严,最后作罢。由此可见当时去教堂吃免费餐留学生的人数之众和影响之大了。后来,教会的免费餐也搬到弗林德斯火车站路边,到晚上才供应了,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是这样。
学英语已经学到举一反三程度的阿大说,最近听人家说“Centrelink goer”,那意思该是“常去社会福利部的人”、“吃救济金者”,或者雅称为“福利部行者”了吧。两个月前,我去华人协会玩,负责的小姐一见面就问寒问暖,问这卡办了没有那卡办了没有,还关照我多跑福利部瞭解政策。去华人协会次数多了,也真对政策瞭解不少,也明白了中国人常说的“用足政策”的含义了。夫妻可以假离婚,这样可以领取单亲津贴;申请失业救济,再打份cash工,胜过全职工;只要找个熟悉的药剂师签个字,五十多岁的也可以领到六十岁才可以领的老年卡,一元多畅游一整天,巴士、电车、火车任你乘。更有一位“祥林嫂”,见人就说她“真傻,真的很傻”,只知道花七万澳元办父母移民,不知道其实只需花一半的钱先办一个人过来,然后再办夫妻团聚,这样可以省三万五。她说,“三万五是澳币,等于人民币二十几万呢”。中国人真是聪明,这些点子,洋鬼子是打死他也想不到的。二弟说中国人是行者无疆,我看该是“行者无韁”。
是啊,是啊。阿二也附和道。很多事情本来好好的,只要中国人一介入,就走味了。我本来挺喜欢参加同事的派对,但后来很多中国人“派对行者”把它当作“传销派对”、“保险派对”、“贷款派对”、“生意派对”,我也就没有兴趣了。
阿三不无神秘地对众兄弟说,关于“行者”goer的辞彙又有了新的发展,我社将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出版最新版《麦氏英语大辞典》,据说会收入一个新词条──consulate goer,意谓“常去领事馆的人”。我社编辑经过认真反复的讨论后决定将这一词的释义分为两个,一个指“常去领事馆集会抗议的人”,包括民运人士、XX功学员等等,另一个指“常去领事馆办事的人”,至于去办什么事,公事还是私事,是假公济私还是公私兼有,是去领事馆汇报华人社团的工作还是为去中国拓展生意寻找保护,是去参加领事馆的免费国庆餐会还是联系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作为辞典释义不必也不便鉴别和区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瞭澳洲华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在不断提高,从吃免费餐的“教堂行者”,吃救济金的“福利部行者”,到懂生意经的“派对行者”,再到有政治觉悟的“领事馆行者”,一步一个脚印啊!
众兄弟神聊到此,冷不防阿三的女人插话:归根到底,中国人会钻营,什么行者无疆,我看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得改了,叫做“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中国人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往往中国人又一轰而上,干一行毁一行,这时候那句话又得改了,叫做“其实地上本来就有路,中国人走得多了也便没了路”!
原来这娘们一直在偷听兄弟们的谈话。
阿三喝道:洗碗去!
女人便似有所悟地转身走了,阿大阿二阿三兄弟仨重又海阔天空起来。
文章来源:作者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