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书本取名《天安门文件》,从整本书的内容来说,这是一个很合适的书名。作者能收集到这么多的中共党内的资料与文件,而这些资料与文件如果不是作者杜撰的话,那么作者一定是位很有能力或者与他交往的朋友是很有能力的人。但这也对作者带来一个弊病,因为他基本上是以中共党内资料与文件的内容充斥本书,所以它势必令人产生对资料与文件的内容是否是六四全部过程的真实记录的疑问。同时,它也会令读者产生另外一个疑问,作者是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修改这些资料与文件的内容。

当中共党的元老们将学生们的行为理解是敌对的行为,这是正确的,因为在要管理一切的政制下,任何来自于底层民众的行为,其本身的实质就是对这种政制的挑战。而正是对这点缺乏深刻的认识,与许多人的想法相比,统治者却比他们看得实际得多。【注2】

学生们从一开始提出的政治主张到结束时的政治主张,应该说都是被动的。实际上他们从开始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他们的主张中没有一个极为具体的目标。这对一个群体示威的行为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当中共当局采取一定的行为,例如上海关闭《世界经济导报》,学生们要求中共收回成命,看上去是一个具体的主张,但是如果中共接受这个主张,那么学生们还是回到了原地。

这场学运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与其说是学生的威力,还不如更确切地说,是中共领袖们一时拿不出他们认为可行的办法,不管是赵紫阳等人,还是李鹏等人。

这场学运对赵紫阳来讲是一场灾难,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参与镇压学生们。平心而论,他是一个有良心的统治者。但他缺乏审事度势的智慧与果断坚毅的勇气,他被赶出政治舞台也有本人不足的原因所致。从后面的资料来看,他所谓的智囊的人物,从实际政治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些不足以成大事的平庸人物而已。尽管这些人中不乏一定的学识,但离智慧的境地仍然有很大的距离【注3】。对赵紫阳来说,如果他想要一番作为,最佳时期是他刚从朝鲜归来。此时的学生们以及知识人群,都在要求取消对《世界经济导报》的处理。此时的他,应该满足这个要求,同时宣布戒严。这是一个最理智的做法,尽管会引起学生们的不满,但至少不会大不满,因为这样的举措满足了学生的部分要求,同时宣布戒严会使学生们知难而退。应该说,这对中国民主来说是个大智慧的举动,至少它保存了中国民主的力量,也使学生们得到了锻炼。

对中共当局来说,他们维持的主要力量是在军队。而能与这支庞大的军队抗衡的,看上去只有广大的工人与农民等社会力量。在当时尽管民众中已经产生不少的不满情绪,但对大多数城市民众而言决没有参与的意识,他们只是同情学生,想帮助学生。这种局势,说是共产党的统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只能说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了。

按当时的情形来讲,能使中共统治崩溃只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军队中立或反叛,二是各省趁中央自顾不暇之际,宣告独立。实际上对军队而言,极少部分的中立是没有价值的。从赵紫阳起到他的中共统治层面的追随者,都不是反叛者,更谈不上想与中共为敌。当这些人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处理学运的问题时,他们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当学生走上绝食的道路,他们不仅使赵紫阳等人失败的命运划上句号,也把自己拖进了悲哀的境地。

六四的结局,不仅是学生们的悲哀,也是赵紫阳个人的悲哀,更重要的是中国民运进程的悲哀与这个民族的悲哀。

当我读着这些令人肠断的文字,看着这些血腥的照片,责任当然在中共当局这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那些在这场运动中起过推动与策划的人们,你们的良心安吗?如果说学生们他们的学识以及阅历不能看破中共的本质,难道你们也与他们一样吗?

宋晓萍写于2005年10月29日

【注1】电子书:全书分成十章,加上《前言》与《尾声》,应该说是十二章,书后还有《后记》一文……由于是exe格式,整本书错漏字甚多,勉强可读。

【注2】许多人都幼稚到这样的地步,认为自己只要表面上不反对中共,甚至表示拥护中共。中共就不会视他为敌人。实际上他们连点政治性的常识都没有,他们所言所行并不是反对中共的某一个人,而是与中共所维护的政制发生了冲突。

【注3】关于学识与智慧区分,在中国人历史上早就区分得很清楚了。周武王伐殷,卜占皆不吉,吕尚认为卜占不足以决大事。就是对智慧典型的理解。之后小说《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的情节,则是对智慧与学识两个概念最好的说明。

《何永全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