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5月,巴黎四处流传着警察绑架儿童的谣言。在几起小的冲突后,人们又怀疑警察拉贝想要抓捕一名11岁孩子,开始对他全城追捕。当天晚上,拉贝跑到警察总长住所,寻求庇护。在维护秩序的过程中,现场警察开枪,和人群发生对抗。最终愤怒的巴黎人抓住拉贝,将他殴打致死。国王路易十五将事件看作是一场“叛乱”,严令彻查。

深入研究这一事件的阿莱特·法尔热和阿雅克·勒韦,都是法国著名历史学者,分别曾任法国国家科学院、法国社会高等研究院的主管。他们合二人之力,梳理纷杂、矛盾的史料,写下《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将1750年巴黎人叛乱的前因后果一一呈现给读者。这本8万字的小书,如今已成为谣言研究的经典著作。
谣言使巴黎人和国王走向对立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其所著《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说,一个让人信服的谣言,必定有一个“真实的核心”,巴黎的1750年事件就是如此。当时法国刚刚结束一场饥荒,巴黎街头涌入大量流浪汉,国王下令,必须将他们“予以逮捕并关进监狱”。

新任警察总长贝里耶为表现自己的办事能力,纵容手下大肆抓人,警察即使错抓了有固定住所的人,也同样能获得表扬及奖金。于是,警察一方面不断抓捕容易对付的儿童领功,另一方面又勒索儿童父母,让他们缴纳高额赎金。仅仅半年,就有至少有几百名儿童被抓。

巴黎人对于“遍布在每一个酒馆、楼道以及市场”中的警察和密探们,早已心怀不满,终于在1750年事件中引爆。伴随着儿童失踪给巴黎人带来的恐慌,各种谣言竞相传播,有人说是女巫、老鸨绑架孩子;有人说是医生将孩子解剖做了实验,直至人们记起一个流传已久的谣言——“国王是一位麻风病患者,正在像希律王那样用鲜血沐浴”,这就是警察们“绑架年轻男孩并且放他们的血”的原因。加上,路易十五即位后,表现出的贪财、吝啬、贪图享乐、包庇亲信等种种劣行,巴黎“不明真相群众”对国王拿鲜血洗澡的谣言深信不疑。

对1750年事件的审判,是压倒国王威信的最后一根稻草。路易十五及其政府只想抓住叛乱的幕后黑手,而对警察随意抓捕儿童的罪行漠不关心。有3名叛乱参与者被判处绞刑,与之相对的是,涉案的警察在“忏悔”后,只需缴纳少量罚款。正如当时人所说,“这次叛乱是国王与人民走向对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路易十五和巴黎人的关系再也无法修复。
谣言竟然能推动革命

最早在内地媒体上介绍这本书的,应该是台湾时评人南方朔。他在2008年发表的《谣言政治学》一文中,将书名译为《巴黎失踪儿童:法国革命前的谣言和政治》;2013年在另一篇文章中更强调,此书“对后来的人极具启示性和警示作用”。南方朔所言非虚,因为从历史上看,一个有影响的谣言,往往能将民众不满最大化,点燃一场革命。

在《谣言如何威胁政府》的结尾部分,两位作者反驳了将1750年事件看作法国大革命预演的观点,称这一事件“并没有预示着未来”,两者的相似之处,只是“在1789年的事件中找到了过去动乱的影子”。“影子”具体指什么,书里也没有说。按照我的理解,至少应该包括一点,那就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同样和谣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历史学者龚敏曾搜集过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谣言,其中贵族军队要开进首都,镇压制宪会议及巴黎民众的谣言,促使人们起而反抗,点燃了大革命的导火索。在大革命时期,甚至还有神秘“短剑骑士”暗杀革命者,意图营救国王;以及罗伯斯庇尔要娶公主为妻,继承王位等荒诞不经的谣言。正是这些谣言的扩散,把大革命一步步推向了不可控的方向。

谣言对革命的催化,在辛亥革命中也有充分体现。比如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传播满人屠杀汉人的谣言,唤起民众对清廷的不满;武昌起义前夜,湖北当局按照花名册,抓捕剪辫新军的谣言,直接将新军推向不得不反的境地;还有人拿《推背图》《烧饼歌》解读局势。这些后来被称为“革命谣言”的信息,成为近代史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对象。

回到《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这本书本身,其无论题材,还是写作方法都和孔飞力的名著《叫魂》有相通之处。区别主要有两个,一是法尔热和勒韦通过大量档案,发掘出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如让我们看到巴黎人在事后出于自保等目的,留下了真真假假的供词;二是乾隆年间的“叫魂”谣言针对的不是朝廷;而在1750年的巴黎,谣言指向的是警察及王室,显示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两位法国学者用一件几乎湮灭于史册的小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失去民众信任的政府,在荒诞不经的谣言面前,很多时候都是不堪一击。

来源:豆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