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FISHER
2018年11月29日

吉利汽车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春晓制造基地的工人。 吉利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 BRYAN DENT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构思了“中国规则”这一特别项目,以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国是怎么做到的?这个国家违背了西方的规范和预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新的超级大国。这个项目历时近一年,涉及到新闻编辑室每一个角落以及世界各地记者的合作,探讨了中国如何以及为何达到如今的高度。马克斯·费舍尔(Max Fisher)和阿曼达·陶布(Amanda Taub)是时报“解析”(The Interpreter)专栏的作者,他们最近采访了负责“中国规则”项目的时报执行主编周看(Joseph Kahn)。以下是此次访谈的节录,经过少量编辑与缩略。

问:这个项目是如何成形的?

答:每年年初,我们都会举办一系列公司会议和头脑风暴会。科技记者在谈论就硅谷与中国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问题做点什么。国际新闻记者在谈论“一带一路”、对中国力量的预测以及南海冲突。商业记者在谈论一些长期线索。与此同时,大环境背景是特朗普正在对中国发出警告。

有了这些,我们开始谈到应该真正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东西。不是说对中国这样那样的事写一系列典型的报纸报道,更多的是要做出一种表示,即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不同的世界。

我们过去这一代人从小就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世界上有一个单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而对绝大多数事务的定性,首先是它们有利还是不利于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如激进伊斯兰恐怖主义。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是时候停下来做出陈述,表明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初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收集数据,寻找一些非常宽泛的问题的硬性指标,比如社会流动性或出口能力或中国互联网规模,看看这是否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广泛的陈述。这是一次从一开始就扩大视野,用一种倾向解释性的方式讲述故事的尝试,而非去寻找寻常的新闻事态,好让我们在报道中做一些拓展。因此,我们先是开始真正努力给出更大的结论和数据驱动的分析,然后再去想报道本身如何写。

棘手的是当你在2018年初着手一个大型项目,并试图在2018年末完成,你不知道新闻大环境会是怎样。就我们当时所知,我们可能在南海或朝鲜半岛交战,又或者,特朗普和习近平可能成为好朋友并解决贸易战。现在看,从时机上来讲效果不错,但我们一开始是不可能知道的。

在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能吸引人这点上,我们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七八年前我在《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做编辑时,我们尝试了类似的东西,但很难吸引人们来看。

吸引人来看仍然很难。我们为建起一个真正高品质的中国团队做了很大的投入,将很多东西翻译成中文,从科学版到华盛顿分社,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它。

这个项目引来的关注实际上是在说明,当我们做好框架,做好呈现,并积极去推广时,《纽约时报》的号召力是很强大的——而不是说读者对更多的中国报道存在某种未曾言明的、深藏的欲望,被我们突然触及到了。

在读者可能对中国报道没有太高热情的时候,我们选择这样一个时机说,“其实,这是你应该关注的东西。”这挺能说明这间报社的角色的。而现在看来他们是关注的。

希望如此。理想角度上,我认为那是《纽约时报》可以时不时去扮演的一个角色。我认为我们经常在大型调查报道中那样做。

并不是说有很多人在说,“你们关于特朗普家族税收的报道在哪里?”而是当我们推出特朗普家族税收的报道时,我们围绕着它创造了一个瞬间,并就它展开对话。我认为这是类似的。你不可能动不动这么做,但当我们很好地找准位置时,我想我们能做点什么让对话转向一些重点。

“时报内情”(Times Insider)专栏为读者呈现《纽约时报》新闻、专题报道以及评论的幕后故事。
翻译:Shuhua
纽约时报中文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