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政治新闻看点有三,第一是世人瞩目的港府与学联代表公开对话;第二是中共召开四中全会;第三是三朝元老的著名民运人士陈子明先生逝世。四中全会截止发稿前已经闭幕,所谓“反腐和司法改革”廖无新意,所谓“司法改革”是“中国特色”的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无关,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一群名为“香港蜘蛛仔”的攀山爱好者星期四(10月23日)上午在香港狮子山上挂起了一幅写有“我要真普选”巨型标语,声援雨伞运动。(BBC)

本周政治新闻看点有三,第一是世人瞩目的港府与学联代表公开对话;第二是中共召开四中全会;第三是三朝元老的著名民运人士陈子明先生逝世。

四中全会截止发稿前已经闭幕,所谓“反腐和司法改革”廖无新意,所谓“司法改革”是“中国特色”的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无关,一切都在预料之中。至于人们期望对于周永康案做一了结,却没有提起。

香港的“占中行动”进入第二十四天,港府与学联各派出五位代表于当地时间21日傍晚就香港政改问题首次进行对话,备受各界关注。这次对话是否可以为“占中行动”带来解决的契机,是香港政府提出政改咨询以来,以至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政改决议后,双方真正的首次对话。

有对话总比无对话好,僵持下去对各方包括中央都不利,也影响香港市民的正常生活。所以已经有许多人士提出占中“见好就收”,双方对话也是要解决“见好就收”。但问题是,什么是“好”,有“好”才能收,如果没有见到“好”,占中如何收场。

人在香港的时政评论员张炜在接受我的电话采访时说,香港学生和市民在近一个月的抗议行动中表现出的和平理性“已经让全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而且逼迫香港政府(实际上是北京政府点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把港府从完全无视他们的声音到现在表示“转达”他们的声音,张炜认为,学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应该借此机会回到校园,冷静思考下一步的行动。

香港原记协主席麦燕庭认为,对话诚意是有的,但是没有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当下谈的都是2022的事情,如此一来,是不是要学生坐到2022那年呢?所以说,善意是有,但是不够,起码要交代2017可以怎么改善,不能光是说我们以后再谈,你们先回家,这个不可能!

●港府与学联代表对话实况和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1日报道:港府与学联代表就政改议题开始公开对话

对话现场

政府与学联代表将就政改展开首轮对话,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率领的政府代表与学联5名代表在对话现场就座。

香港的“占中行动”进入第二十四天,港府与学联各派出五位代表于当地时间21日傍晚就香港政改问题首次进行对话,备受各界关注。警方亦在多个被“占中”集会者占据的街道密切监察,高度戒备。

政府代表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律政司司长袁国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副局长刘江华及特首办主任邱腾华;学联5名代表和负责主持今次对话的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出席了在黄竹坑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举行的对话。

针锋相对

林郑月娥在与学联的对话在开场时就表示,现在许多人认为提名制度令选举变成钦点,她并不同意,又称提名制度是松是紧,是见仁见智。

她称,有人说现时的选举太多限制,没有意思,但其实在基本法、提名程序框架下,可以落实选举权,至于提名是否过紧,是见仁见智,指与其消极抵制,不如发挥创意,积极提高选举的民主成分、透明度、竞争性等。

她指,由全港500万选民选出特首,比由1200人的选委会选出特首,要民主、进步得多。

她认为,与其消极抵制,不如思考如何提高提名及选举程序的民主成份、透明度及竞争性。

她希望社会在第二轮咨询时,可以用集体智慧提出方案,定出公平、公正、具透明度的选举制度。

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在发言时表示,由9月22日学联发起罢课至今,将届1个月,几万名市民冒着警察的催泪弹、胡椒喷雾及警棍,仍要在街头抗争,最终争取到与政府对话,形容如果不是抗争,就难以有对话。

周永康说,相信大部份收看对话直播的香港人,都不满及不认同人大常委会在8月31日作出的政改决定,批评有关决定是将本港市民自80年代起争取的民主“阉割”。

周永康提到,行政长官梁振英接受访问时说,如果没有提委会,普选制度将会向低下阶层倾斜。

他批评,有关讲法是将低下阶层的市民排除在普选外,反问政府是否期望将来的普选倾斜向财阀或大商家。

一波多折

双方的对话机会一波多折,外界十分关注这次对话是否可以为“占中行动”带来解决的契机,这次是香港政府提出政改咨询以来,以至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政改决议后,双方真正的首次对话。对话只安排直播,不设旁听。

学联已经订出在对话中要求香港政府向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政改补充报告,争取将来香港普选中候选人可以公民提名和以及废除功能组别。

而香港政府准备向全香港市民再次解释中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政改框架的理据。

政府官员与学联的对话傍晚六时安排于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举行,由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出任主持。双方各派5名代表出席,政府方面及学联分别由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及学联秘书长周永康率领。

双方对话时间订为两小时,各自有五分钟开场发言,之后一个半小时为自由讨论,最后各有十分钟总结。全程进行电视及广播直播。

据BBC中文网向香港政府方面消息了解,在对话中,政府计划利用电视直播的机会再次向市民解释中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政改订出框架的理据。政府有可能提出在稍后的第二阶段政改咨询,建议提高民主成分,例如提名委员会的组成方法。

消息又指出,候选人的进场门坎可由考虑调低,至于提委会可以考虑调整界别组成。

“不偏不倚”

占中对话

曾经支持梁振英选举特首的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重申,将会不偏不倚、公正主持会面。他的工作是令会面更顺畅有效进行讨论,双方在备受尊重下交流意见。

郑国汉期望双方可以有更多互动,诚心诚意理解对方,期望透过对话收窄双方在的分歧,又希望这次是双方多轮对话的首次。

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政府代表与学联进行对话前表示,相信一次对话未必能解决问题,但是好的开始。他强调政府抱着最大诚意听取意见。

至于学联秘书长周永康晚对双方会面期望不大,即使政府在会面上拿出政改有限的建议,学生也不会输去尊严,将在对话中迫使政府正视民意。

学联方面将在金钟夏悫道及旺角协调,计划设立多个大银幕让占领的人士收看直播,会面完结后会将在夏悫道有集会。

▲德国之声(DW)10月21日直播:港府与学联对话结束双方立场依然悬殊

香港政府与学生代表周二晚间展开对话。学生代表批评港府提供给人大的政改咨询报告未能反映民意,并坚持“公民提名”特首候选人的要求。而政府代表则要求学生接受现有政改方案,同时指责占领运动出现暴力倾向,旺角局势“接近暴乱边缘”。

(德国之声中文网)当地时间周二(10月21日)18点,香港特区政府与学生组织代表展开对话,内容围绕政治改革议题。

17点54分(以下均为香港当地时间):双方对话代表进入会场。

18点00分:对话主持人郑国汉开始介绍对话内容,政治发展有关特首普选的问题。民众希望对话有进展,可以早日结束占领运动。郑国汉表示,整个对话过程设定为,双方先各有5分钟表述本方立场,之后有90分钟讨论,最后每方有10分钟进行总结性陈述。

18点04分: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开始发言。

林郑月娥:对话并无输赢,只是希望进行坦诚、有意义的对话。

林郑月娥:占领运动影响市民生活生计,希望同学照顾大局,尽快撤离。

林郑月娥:政改议题复杂,有不同意见可以理解,但要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达。民主是制度也是态度。

林郑月娥:人大常委会8月31日决定为2017年特首选举制定框架,全港500万合格选民一人一票选举特首,无论如何比1200人选举更为民主。

林郑月娥:人大常委会8月31日决定虽然设立限制,但并非永远适用,之后的选举依然可以按照“五步曲”向前发展。

林郑月娥:有人认为提名程序过紧,见仁见智。大家为何不可以发挥创意,提高提名程序的透明度和竞争。

林郑月娥:今天见面有意义,希望社会上下一心,不要在重要关头错失机会。

18点13分: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开始发言。

周永康:年轻人认为现在社会沉沦,希望通过罢课唤醒社会。市民和平,但头破血流。逼于无奈,才能获得正视。不靠抗争,对话难以实现。

周永康:一个不平等的提委会导向一个不平等的社会。

周永康:一个不以民主制度构建的国家不能尊重人民。

周永康:政府发展方向是倒行逆施的方向。现在的提名制度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18点24分:林郑月娥发言。

林郑月娥:香港政治发展经过长时间考虑和讨论。香港不是独立国家,无法完全自己决定。中央考虑到港人对于民主诉求,2007年制定路线图,2017年第五任特首普选产生。

林郑月娥:过去20几天,香港市民看到警方已经用最大容忍,最大克制维持社会秩序。希望同学坚持法治,因为这是香港核心价值。

18点30分:学联常委梁丽帼开始发言。

梁丽帼:政府一向立场是:人大831决定无法变更,但该决定的宪法基础值得质疑。

18点35分:学联常委罗冠聪发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是基于港府提供的咨询错误,该份报告与民意不符。

18点36分:律政司司长袁国强:人大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常委会可以给出方向性指引。人大从一开始的政改“第二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是有帮助,而非负面影响。香港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府有责权决定。如果到“第五步”人大才表示反对,香港可能面临“建制危机”。

18点42分:梁丽帼:不应该在人大“第五步”可能反对,所以我们在“第二步”就“自断双臂”。香港政府应该为市民争取普选权利,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人大。

18点45分:学联常务秘书钟耀华发言

钟耀华:民主的精神不是选票的增加,而是权利的确认。人大决定使得我们的民主权利受到很大伤害,政府自己有关“袋住先”的宣传都显示出,政府知道这不符合民意要求。

18点46分: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发言表示,民意调查显示,香港民众并没有一边倒的接受或不接受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政改如果推行,特首候选人最终仍要得到香港500万选民的支持,不会有政商勾结或民粹主义。学生不要随便批评官员“是否有良心”,官员当然需要良心,但更要有专业,来平衡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利益。

18点50分: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发言

岑敖晖:我今天第三次来到这里,前两次都是被抓。学生为何冒险付出被捕甚至留案底的风险抗命,就是为了特区政府能够保障市民民主权利。

18点55分:罗冠聪:提名委员会遭到建制派控制,有政治倾向限制。目前选举方法与民意有偏差,特区政府依然不付出最大努力,请人大常委会重新考虑这个决定。希望政府官员履行宪制责任,表达市民意见,解决社会撕裂问题。

19点00分:周永康:政治争议是政治问题,需要政治解决,胡椒喷雾无法解决。689票的梁振英并非香港人所选出。有关民意,80万人参加的公投显示,大部分人支持公民提名。政府如果同意公民提名,相信大部分占领者都会撤离。

19点05分:林郑月娥认为香港社会对于政改意见多元,学生观点并非唯一意见,因此也不能因此便要求人大常委会对决定作出修订。人大常委会知道香港意见分歧,并非仅从港府报告了解情况。

19点12分:谭志源认为选举包括选举制度与政治实力比拚。选举制度具有长期性,政治实力比拚是流动的。不可以将制度设计与政治实力混为一谈。同意不应该用政治倾向来对候选人作出限制。区议员和立法会议员选举都没有,因此特首选举应该也不会有这种限制。按照基本法,特首选举提名权属于提名委员会。公民提名难以做到。世界上公民提名也并不普遍。

19点18分:袁国强表示,作为有承担的政府应该利用有限时间,按照831人大常委员决定框架,做好落实普选行政长官的工作。如果不这样做,对不起仍希望2017年普选的香港民众。追求民主但要意识到民主的多元化,要尊重其他意见。否则就是口说民主,但不实行民主。

19点21分:梁丽帼:港府提交人大常委会政改咨询报告没有体现多元意见,比如许多团体提出候选人数量最好多于三位,但人大常委会决定却是2到3人。

19点26分:周永康:一切权利归于提委会,还是归于人民?现在情况下,立法会很可能否决政改方案。政府目前是否有方案解决问题。

19点30分:林郑月娥:港府政改咨询报告中并未曲解民意,并不存在人大常委会受到误导作出决定的问题。公民提名从法律和政治上均不可行。《基本法》中规定提委会提名候选人,而《基本法》关系重大,不能随意修订。2017年不是终极方案,之后还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和民意推动“五步曲”。特区政府考虑构建多方平台,沟通各方意见,参考民意,作为香港下一步政治发展的参考。

19点35分:袁国强表示,《基本法》45条中有关“民主程序提名”的说法不代表可以撇开提名委员会。希望同学们考虑,要修改《基本法》门槛非常高,是否能做到?

19点40分:罗冠聪表示:希望政府给出解决政治危机的时间表;修改《基本法》可行,且有其迫切性。

19点42分:进入总结性陈述

钟耀华:看直播的听众不少人可能已经感到失望,因为官员并未将大众意见纳入考量,只是用同样说辞带大家兜圈子,要大家先接受现在方案。而目前方案如果没有实质改变,最终还是会被立法会否决。

岑敖晖:人大决议扼杀香港人未来和争取30年的民主梦。本希望政府拿出承担拿出魄力,解决问题,但谈下来发现政府还是希望大家先接受现有方案。年轻人甘冒巨大风险,只是争取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但政府还是要求大家先接受现实。

周永康:政府面对严峻管治危机。街头看到不少人,老中青,我感到很触动和悲凉。学生说敢来旺角,就准备挨子弹。怎样的政府才会让学生冒着中子弹的风险上街?希望香港官员拿出气魄为香港人争取。每一个香港人都拭目以待。希望香港政府不要成为民主路上堵路的政府。

林郑月娥:理解8月31日人大决定于部分人士普选期待有差距。但无法理解为何目前方案是民主退步。按照目前方案,500万人可以选举特首,总好过1200人的选举委员会,一人一票也符合所谓国际标准。学生代表话中意思遭到警方打压,但实际上大部分市民认为警队克制。希望各位同学感觉这次对话有建设性有意义,期待这次会面不是唯一一次。学生一再表示“香港问题香港解决”,但中央有决定权。《基本法》对特首选举程序规定明确。有人表示,香港法治精神遭到淡化。占领运动与“爱与和平”的口号越行越远。旺角局势已经接近暴乱边缘。希望学生与政府一起解决问题。

提出四点回应:

1.在特首选举办法的第二轮咨询中希望继续征求意见,在人大常委会决定框架下有很大的政治空间;

2.2017年特首选举办法不是终极方案;

3.进一步探讨成立讨论政改的多元平台;

4.特区政府同意向中央反映学生运动的诉求和观点。

德国之声中文网将为您提供有关本场对话的即时报道,也欢迎读者和网友在Twitter(@dw_chinese)和Facebook(DW (中文))上发表观点。

▲美国之音(VOA)10月21日报道:香港对话现场报道:双方无让步

香港—在经历了三个多星期的抗议后,香港恢复了令人不安的宁静。香港民众开始试图理解政府与雨伞革命运动的领导人第一轮对话带来的影响。在这场直播的对话中,活动人士继续坚持他们的要求,即在2017年特首选举中让公众自由选举自己的候选人。但是,美国之音记者从对话现场发来报道说,政府几乎没有任何让步,下一步局势如何发展令人捉摸不定。

在星期二晚间的谈判中,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和香港政府各出五名代表。

两个小时的对话充满了法律术语的争辩,不过,以学联秘书长周永康为首的学生代表以及以香港政务司长林郑月娥为首的香港政府代表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礼貌。

在首轮的对话中,林郑月娥没有让步。她在对话后对记者们澄清了自己的立场。“就他们的立场而言,我恐怕只能说我们各自保留意见。我们的立场是坚定的,那就是,2017年香港特首的选举必须按照全国人大8月31号确立的法律框架来进行。”

对话是在香港医学院举行的,远离抗议者控制的旺角中环商业区。对话没有产生任何具体的让步,甚至对下一步该怎么走,更是不清楚。不过,林郑月娥提议,对2020年之后的选举如何做出进一步的宪法改革,将收集全体市民的意见。

她说,“我们已经呼吁不要只着眼2017年的选举。出于这个原因,我建议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一起,为香港长期的宪法发展建立一个平台。”

香港政府还表示可能向中央政府反映市民关于宪政改革的意见。

在此之前,香港也提交过民情报告,但是,因为不够客观遭到广泛谴责。这份民情报告可能就是北京八月决定的基础。

周永康今年24岁,是文学专业学生。他对上述两项提议都表示怀疑,他暗示抗议者可能还会继续抗议。

“这是否会产生具体的影响还是个问题。政府需要向公众进一步解释这些事情。至于这个决议能否解决宪法的问题,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现在还不清楚。”

周永康说,对话后,他会回到抗议地点与其他活动人士讨论,然后再确定抗议运动的下一步行动。

香港特首梁振英没有对首次谈判做出评论。

他早些时候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选举改革可能会使香港工薪阶层获得太多的影响力。这一说法引发众怒。

在稍早前的一个记者会上,梁振英通过翻译对他所说的外国势力介入“雨伞运动”的说法解答了公众的怀疑。他说,等时机成熟,他会透露详情。

他说,“这种说法并不是猜疑。我有责任了解这些事情。我相信任何政府面对相同的局面时都会站出来,面对事实。至于如何披露有关细节,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考虑。”

在大街上,有一种感觉就是,对话并没有让各个团体联合起来,相反,对话更是凸显了亲政府团体和民主派之间的裂痕。不过,双方都没有排除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1日报道:香港对话:官员强调共同点学联表失望

香港政府与学联有关政改问题的首次对话结束,参与对话的官员认为双方有不少共同点,但学联则表示失望。

在对话结束后,香港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表示,今次与学联对话,发现双方有不少共同之处,例如在选举权普及而平等方面完全没有分歧,最大分别只在提名委员会和公民提名。

谭志源还补充说,不认为政府与学联南猿北辙,并指出,此次对话有助双方找到共同点。

他还重申,香港争取民主人士不要只着眼于2017年的特首选举,应该“因时制宜”,因为之后还有2020年。

而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则认为,对话之后,政府仍然未能说服学联或学生,但显示出政府愿意对话,希望争取民众支持,让占领行动早日结束。

对于林郑月娥在对话中承诺,特区政府会向国务院港澳办提交民情报告,刘兆佳指出,以往每逢香港发生任何重大事情,香港特区政府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提交报告讲述民情。

但他同时指出,这次提交报告显示特区政府重视有关事件,愿意将香港发生的事情,以及反映出的民情民意,提交中央作为参考。他还表示,相信有关报告不会影响中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学联代表反应

不过,率领学联参加对话的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则表示,政府并无提及提交民情报告的目的,对政改有何作用。至于学联下一步有何行动,他说,仍然要与不同的团体讨论。

而参与对话的学联代表之一、学联常务秘书钟耀华则表示,对会面颇失望,因今次官员的发言内容已是耳熟能详,并没有实际处理当前问题,也没有将大部分意见纳入考虑范围。

钟耀华还说,对于只是把选举的投票人数增加,香港市民很难接受,而且香港官员的言论不是说服学生代表就可以让市民撤离,而是要将市民意见,纳入考虑范围。

另一位参与对话的学联代表、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则指出,此次对话只接收到一个讯息,那就是,香港政府仍要求市民“袋住先(即先接受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方案”),依然不愿意接受意见,不愿意让步。

周永康也表示,政府提出的解决方法非常空洞,不知道是否能切实响应市民的要求。

对于有记者问到,政务司长林郑月娥呼吁学生撤离,是否意味着政府可能以清场为条件,作为举行下次对话的前提条件。

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则回答说,表示以清场作为同政府下次对话的前设,是假设性问题。

他还表示,要再协调之后再决定是否会再与政府举行下一次对话。

▲美国之音(VOA)10月21日报道:香港政府与学生对话无进展

星期二,要求政治改革的抗议者代表与香港政府官员进行的两个小时的对话没有进展。进行抗议的学生因而质疑是否要继续对话。

通过电视实况转播的对话是抗议组织者的一个平台。他们由此得以向世人说明他们为什么要进行3个多星期的街头示威抗议,要求北京给予香港更多的自治。

香港政府官员则作出反驳说,学生提出的要求从法律上说是不可行的。

香港学生联合会领袖岑敖晖星期二表示,他惊讶政府依然要求抗议学生接受北京为香港2017年选举制定的规划。

他说,“我无法相信政府仍然坚持要我们首先接受这个规划,仍然要我们遵照人大常委会的选举大纲。政府没有表现出任何要解决政治问题的勇气和诚意。”

星期二晚间的会谈得到实况转播,在香港各示威地点播放。这是抗议者们的一项主要要求,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抗议者对星期二参加对话的政府代表们表达了不满。他说,“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说可能未来会有改变的机会,但是她没有说什么时候,也没有提出一个路线图。那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回答。”

林郑月娥在会谈开始时要求学生领袖们解散持续了三个星期的抗议活动,她称那些抗议给香港造成分裂,妨碍对话。

林郑月娥是香港第二号高官,她说香港不是一个独立国家,不能决定其自身的选举结构。

但是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对话前的一次访谈中暗示,在审核候选人的委员会组成上有讨论的空间。

星期二早些时候,梁振英说如果允许普选,香港的贫穷劳工阶层会得到太多的权力,这引起很多抗议者的愤慨。

社会不公和不断上涨的物价是抗议学生们一个关键的诉求。他们同样不满的是他们认为中国大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侵蚀了香港的自由。

香港和北京当局已经宣布示威活动为非法,但是基本上允许抗议者继续下去,尽管近几天展开了几次镇压行动。

最新的一次暴力事件发生在星期天,当时香港警察为了清除抗议者们在城市街道搭建的路障而与抗议人群在拥挤的旺角区发生冲突。

●对话后占中动向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1日报道:香港对话:学联决定继续留守占领中环

香港专上学生联会代表在与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对话后表示,政府只是敷衍示威者,学联暂时不会停止参与“占领中环”运动,撤离占领区。

学联五名代表与政府的对话于星期二(10月21日)晚上举行,在金钟占领区收看直播的市民多次就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等官员的观点报以嘘声。

学联代表从对话场地回到金钟占领区时受到英雄式欢迎。学联常委,香港大学学生会会长梁丽帼说,港府提出向中国国务院港澳办公室提交民情报告只是“欺骗市民的花招”,占领者将继续留守。

港府深夜发表声明,对学联的看法表示失望。林郑月娥在对话会上说,学联应带头呼吁占领者撤离。

梁丽帼在金钟占领区对群众将话说:“她(林郑月娥)现在像挤牙膏般讲点什么,好像就想让我们这里就此罢休,但很明显,今晚在这里,这么多的朋友为什么要继续留下来?就是因为我们完全不知道他们都在说些什么。”

“要是她这么有信心她在会议上提出的那四个所谓的解决方法能让在座各位就这样走回家的话,她就应该走出来这里,讲同一番话,再提那四个要求,看看有没有人明白他们都在说什么。”

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其后对媒体记者们说,他认为向港澳办交报告等措施内容空洞,尽管政府没能提出解决政改争议的方法,也应提出时间表。学联认为目前看不到说服占领者撤离的理由。

学民思潮与“占领中环”运动发起人纷纷赞赏学联五名代表在这次对话会上的表现。“占中三子”之二戴耀廷与陈健民说,学生在法律观点等方面的表现远胜政府官员,其能力已远超于他们这一辈;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认为经过这次对话,香港市民都应能分出谁是谁非。

或留或撤?

在占领区收看对话直播的市民普遍对政府官员的表现失望,也有人认为是意料之内。至于应否留守的问题则众说纷纭。

年近50的教师罗先生对BBC中文网记者说:“我来过这边(金钟),也去过旺角,看到民怨其实是很深的。”

“我情愿他们在街上继续抗争。我更加担心的是,要是政府真的清场,他们(示威者)回家后,怨气就会积聚于民间,更加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

刚于理工大学毕业的冯小姐说:“这次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让政府走出来,平起平坐的跟我们对话,是这20多天香港人奋斗而来的成果。这是一个开始。”

“现在这个瓶颈,我觉得大家其实应该回家了。在这里长久呆下去也不是办法,对香港也不是一件好事。下一步就是大家要商讨一下该怎样继续作战。”

香港“占领中环”运动支持者在金钟集会上(BBC中文网图片21/10/2014)

今年3月,台湾学生发动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血运”,占领立法院议场,历时23天结束。现在被广泛称为“雨伞革命”或“雨伞行动”的“占领中环”行动已达24天,打破了“太阳花学运”的纪录。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0月21日报道:香港政府学生首回合对话后集会人士拒绝撤离占领区

香港政府与学生就接近两个月的占中行动举行首次对话,政府虽然同意将最新的情况提交“民情报告”给国务院港澳办,并同时强调人大常委对2017年特首选举决定的框架,并非是终极方案,之后仍有改善的空间,但学生代表认为政府的动作可能是“虚招”,有待观察;而留守在金钟和旺角以及铜锣湾的示威人士则拒绝撤退占领区。

由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率领的政府5人代表团,21日晚上6时与学联5人代表举行首次对话,双方在平和的气氛下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对话。

出席对话的学联秘书长周永康表示,在会上将不同占领区的声音带给政府官员,会面气氛平和,政府提出了一些解决方向,但未知是否“虚招”,是否真的解决到政制争议。周永康又说,政府并无提及提交民情报告的目的,不知道对政改是否有任何作用。至于学联下一步有何行动,仍然要与不同的团体讨论。

林郑月娥在对话后表示,愿意考虑向国务院港澳办提交报告,提及人大决定后香港的发展,报告会如实全面反映香港的民情民意和各方发展,不会渗入主观评论。被问到报告是否影响到2017年的特首选举,林郑月娥说,民情报告对于下一阶段,政府就2017年普选提出具体方案,有没有参考价值是言之尚早,但不能抹煞民情报告或许对于设计具体方案时,有参考价值。

代表政府出席对话的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说,报告会由该局撰写,会尽快完成,会纳入客观事实,不带主观色彩,例如学术机构的调查,或学联公开的立场声明等,都会放入报告内。

金钟和旺角等占领区,现场都有大屏幕电视现场转播对话的实况,市民多次于学联代表发言时鼓掌,并数度于林郑月娥及谭志源等官员发言时报以嘘声。

在旺角弥敦道占领区,学联与相关团体在雅兰中心对开的一段北行线,设置一个大约100吋的屏幕,直播学联与政府的对话,秩序大致良好。

香港传媒即场采访了多个集会人士,探询他们对首次对话的反应,但大多数认为政府只在敷衍,因此将继续留守占领区。NOW电视台访问一名从占领运动开始第一天就留守在金钟的黄先生,他说政府宣称将提交民情报告给港澳办,他要等到报告内容公开之后,才决定是否继续留守金钟。

香港电台采访了另一个集会人士陈先生表示,政府与学联对话只是兜兜转转,又指政府提出的建议是旧调,认为向港澳办提交报告亦无补于事。他认为,应针对人大决定向人大提交报告。又说,观看对话后仍感悲观,担心政府会以武力解决政治问题。

▲美国之音(VOA)10月22日报道:示威者不满港府学联对话成果继续占领

香港—香港学生和市民发起的争取真普选的占领行动,10月22日进入第25天。外界关注的政府与学联的首次对话星期二晚终于得以进行,双方面对面阐述对政改纠纷的立场。不过,学联和多数占领者不满政府坚持既定立场,认为没有回应示威者的诉求,建议属于“虚招”,未能有助化解目前困局,表示将坚持继续占领。香港政府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失望。

学联5位代表在10月21晚对话中,提出修改基本法,允许特首候选人产生采取公民提名;向人大提交报告,要求改变人大常委会政改框架决定,以及定出明确时间表及路线图,将公民提名及废除功能组别纳入未来政改发展方向,解决目前的争议。

香港政府方面在拒绝的同时,由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提出4点回应,即在人大常委会框架决定下,仍有空间让选举公平、公正,例如研究提名程序和选举办法,第二轮咨询继续与学联对话;2017年特首普选非终局方案,未来可按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成立多方平台,重点讨论2017年以后的政制发展,以及考虑向国务院港澳办提交民情报告,反映8月31日人大常委会框架决定后市民的诉求,为日后政制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在对话后表示,政府提出的方案,包括设立多方平台和向国务院港澳办提交民情报告,目光只放在2017年后,无助解决目前政制争议,因为占领的市民都希望解决2017年的普选问题。

周永康认为,双方首次对话成果甚微,看到政府有意解决问题,但提出的方案是“虚招”,而若政府只有两个空洞的建议,无法说服市民撤离占领区,而若政府提出可行方案和时间表,相信市民自会撤退。

周永康表示,占领者不满政府的回复,应思考如何扩大不合作运动,学联会评估民情,星期三开会决定下一步方向。周永康称,目前不清楚是否需要展开下一轮对话。

近期不断为占领运动收场铺垫的和平占中运动发起人之一的陈健民,在陪同学联代表从对话现场返回金钟雨伞广场之后,对美国之音表示,对话成果不令人乐观,目前不足以说服民众撤离占领区,需要在未来几天与不同团体商讨,听取意见。

他说:“暂时感觉还不觉得这样就可以撤离,因为它(政府)提出来都是很空洞的,这个报告(民情)有没有宪政的地位看起来不清楚,对话的平台只能处理2017年以后的事情。目前最紧张的是2017年的,它怎么处理还没有方案。所以,这样看起来,不是很乐观,可是我们现在没法这样做决定,因为还要跟群众要谈,和很多团体明天、这两天还要谈的,还要听听他们意见再作决定吧。”

几天前最先提出设立一个多方对话平台讨论政改争议,以让各方有一个“下台阶”机会的占中发起人戴耀廷,星期二晚间在金钟对美国之音表示,政府同意设立的多方对话平台必须讨论2017年的普选,不接受只有2017年以后的事情,否则留守者不会离开。

他说:“如果能包括2017年的选举呢,这个是一个比较好的安排。现在要看政府能不能解释清楚是不是包括2017年的安排。”

周二晚,在金钟占领区,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市民观看对话直播,多次对政府官员表达的立场报以嘘声,并以掌声支持学联代表的发言。对话结束后,记者在现场询问和采访了几十人,多数人不满政府没有提出实际解决方法,表示不会撤离,即便有几位认为双方对话能舒缓目前紧张的人,也只是说,对话没有产生让他们决定撤离的效果,还要看未来情况。

在金钟的杨姓大三学生表示,他同意学联对政府官员的批评,即政府官员对话两个小时,是带学生“游花园”,没有回应学生和市民对落实真普选的诉求,只是要求市民“袋住先”,态度没有变化。

他说:“政府那方面都是重复立场嘛,没有任何让步,都是重复论述,没有新的论述。一定要坚守的,一定要,没有这个坚守的话,就没有谈判的筹码。”

大专生刘同学表示,她不满意政府的回应,认为政府在逼学生将不合作运动升级,但同时又担心升级行动会造成不好后果,因此,目前对未来应该如何走也不清楚。

她说:“我本来就没有什么期望,所以今天他们这个结果也是不意外的,政府也是蛮没有诚意的。所以,我觉得,除非他们真地把行动升级,但是升级的话,也真的可能造成伤亡,每一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那所以,我也觉得现在也不知道做什么。”

此外,在政府与学联周二晚对话前,特首梁振英接受4间外国通讯社访问,并重申,不会接受公民提名,但如何组成1200人的提名委员会有讨论空间,可以在政改第二轮咨询考虑以个人票取代公司票,扩大提委会民主成份。

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回应说,既然政府有此打算,为何不进一步废除提委会的四大界别,由一人一票产生。岑敖晖重申,提委会由四大界别组成有缺陷,就如立法会功能组别一样,只为保障少数人,包括北京的利益。

另外,港府星期二深夜发表声明,称政府“怀着最大的诚意与学联的同学代表就政制发展进行了两小时坦诚和有意义的对话,政府并提出了4点回应,惟得悉学联认为政府无给予实际回应,就此政府表示失望”。

同时,香港中文大学一项最新调查发现,支持和反对占中的受访市民人数相若,分别是37.8%和35.5%,支持的较上次调查上升6.9%,而反对的就下跌10.8%.

这个在10月8日至15日访问了802名15岁或以上香港市民的调查还显示,若政府提出的方案令与中央不同政见人士不能成为特首候选人,48.5%受访者认为,立法会应该否决方案,较上次调查下跌约5%,而认为应该通过方案的约有36%,较上次调查上升约7%.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3日报道:梁振英:学联要求不可行青年没读基本法

香港“占领中环”行动第26天,一份中文报章刊登行政长官梁振英专访称,学生代表在与政府对话时所提出的要求“大家都知答案”,全不可行。

梁振英在星期四(10月23日)刊登的这篇专访中说,香港专上学生联会提出在特首选举中实施公民提名不符合香港《基本法》、撤回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可能、《基本法》实施以来从未修改。

报道称,梁振英“首次承认”港府在政权移交17年来所做的青年工作“一直做得不够”,但同时指出不少青年人没读过《基本法》。

学联常委梁丽帼则称,港府官员在星期二(21日)的对话会上所提出的四个建议空泛,除非政府就其建议提供更多细节或客观环境有变,否则目前并无举行第二次对话的迫切性。

梁丽帼星期四在香港商业电台的论政热线节目上说,曾有“中间人”接触学联了解他们对首次对话会的看法,学联也反映了上述观点。

另一位学联常委罗冠聪说,他们也明白公民提名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但特区政府可以向北京提交“有宪制效力的文件”,从而改变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推广《基本法》”

自9月28日“占领中环”启动以来,梁振英先后接受过香港两家免费电视台的中英文专访,本周再分两次会见个别外国报章和通讯社的特派员。

香港《东方日报》报道,梁振英是在星期三于行政长官办公室接受东方报业集团专访。他自星期一起从礼宾府返回此前被示威者围困的特首办上班。

报道称,梁振英欣赏学生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执着,但不应妨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他又承认港府的青年工作或有盲点,未来要大力做好。

报道续称,梁振英承诺吸纳青年人加入咨询架构,又将加大力度做好推广《基本法》的工作,因为部分青年人有热诚追求民主,但对于《基本法》认识方面,“就这样翻一翻,我看未必足够”,不少青年人更是没有读过《基本法》。

报道说,梁振英并未到过各占领区接触示威者,但得知有“青年人朋友”与示威者交谈后,发现不少人不满房屋问题和社会向上流动问题。他在明年的施政报告中将继续关顾房屋问题。

《东方日报》还引述梁振英警告说,公民抗命的概念“十分危险”,不能接受,不过梁振英对香港警方充满信心,无需出动解放军来处理“占中”。

▲美国之音(VOA)10月23日报道:港府与学生继续对话前景不明

香港—香港学生和市民发起的争取真普选的占领行动,10月23日踏入第26天。在港府与学联星期二晚举行首次对话后,尽管对话如外界所料未能取得实质进展,不过,包括建制派和大学校长在内的一些人士呼吁双方再次对话。学联方面最新回应说,政府在第一次对话中提出的建议空泛,除非客观环境转变或政府提出更具体建议,否则不急于进行第二次对话。

在政府与学联第一次对话中,港府提出4点回应,包括向港澳办提交人大决定后香港社会不同意见的“民情报告”和设立多方平台讨论2017年以后的政改。学联则批评建议有欠具体,是“虚招”、“游花园”式地忽悠学生和市民。

不过,包括行政会议召集人林焕光在内的一些亲政府的建制派人士,以及港大、中大、科大和岭大等的多位校长,星期三都敦促双方再次对话,交换意见。

据明报星期四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星期三会晤与学生联系的中间人,表示政府期待学生的回应,希望与学生进一步讨论政府建议的具体内容及如何落实。

不过,参与同政府对话的学联常委、港大学生会会长梁丽帼星期四在商台节目上表示,同政府对话以后,有中间人接触学联,了解对对话的看法。他们的回应是,政府提出的建议空泛,而学联目前不迫切进行第二次对话。

学联另一位常委罗冠聪表示,是政府连番失误才导致如此多人参与占领,因此政府有责任提出实际解决方案。罗冠聪说,明白公民提名并非短期內可以实现,但政府短期内可行的做法,是提交有宪制效力的文件,以改变人大常委会的政改决定。

此前,学联星期三表示,港府未交待多方平台的组成及职能,强调讨论2017年以后的政改,而示威者关注的是2017年的特首普选,因此不解决目前急迫的困局。

学联秘书长周永康表示,即便港府不能立即接纳公民提名,也应该制定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说明如何一步步把公民提名纳入政制框架,否则难以说服公众撤退。

周永康还表示,未来如果与港府官员会面,不应再以学生为主,应该包括更多学者及政党成员。

周永康星期三在商台节目上建议中央官员与市民直接对话。他批评港府在政改讨论上不断把责任抛给人大,反问为何不请人大委员长张德江等中央官员直接与市民对话。

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在同一节目上说,如果多方平台只讨论2017年之后的政制改革,意义不大,学民则无意加入。

此外,据港媒报道,多位泛民主派议员对政府设立多方平台表示欢迎,但认为应该一起讨论2017年的普选安排,并作长远承诺,包括取消功能组别等,而建制派议员则强调,对话平台应该要在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基础上进行。

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真普选联盟召集人郑宇硕星期四对美国之音表示,对话是唯一能化解目前街头抗争的方式,但是无法接受政府建议的多方平台只讨论2017年以后的政改。

他说:“建立平台大家都欢迎的,没有理由反对。一个问题呢是只是讨论2017年以后的选举制度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能讨论2017年行政长官的选举制度呢?事实上,正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才引起这一次的占中的公民抗命行为。”

对于特首梁振英近日称,会在人大常委会决定基础上考虑将提委会以个人票取代公司票,郑宇硕表示,提委会的提名门槛才是关键,将过半数的提名门槛改为以往的八分之一,才有讨论空间。他批评说,人大常委的决定将提委会由四大界别组成,加上半数的提名门槛,亲中阵营基本控制候选人名单,市民没有提名权,缺乏真正选择。

郑宇硕教授表示,希望能通过这个多方平台讨论2017年普选,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政改咨询,然后港府能向人大提出一个新的报告,让人大有机会修订8月底的框架决定,这是解决目前政改僵局的唯一出路。

他说:“然后呢,政府就这个对话开展新的一轮政改咨询,在新一轮咨询结果基础上,然后给人大常委提出一个补充的报告,让人大常委有机会修订8月底的决定。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没有提供任何空间,让香港人找到一个民主的选举制度。所以,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这个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不过,包括特首梁振英在内的港府近日多次重申不会向人大提交补充报告。据港媒报道,与梁振英关系密切的行政会议成员张志刚星期三表示,认同现时的提名门槛较高,但可于2017年后再作修改。他重申,向人大常委会提交补充报告是不可能,因为提交补充报告即承认政府的报告有遗漏。他坚称,政府最初提交的报告没有错,故不用提交补充报告。

此外,在政府和学联周二对话之后、占领运动进入相对平静阶段,仅旺角占领星期三和星期四发生多起反占领人士拆除路障、与占领者发生对峙和冲突的情况。

不过,一批署名“香港蜘蛛仔”的登山爱好者,星期四上午爬上九龙和新街交界处的海拔近500米、象征香港精神的狮子山,并在中午时分成功将一个6米宽、28米长,上写“我要真普选”的黃色巨型条幅掛上山顶侧面,声援占领行动,并在网上要求政府回应市民的诉求。此条幅在东九龙地区都可看见。

这些人士表示,这次行动是要重新诠释香港人拼搏的“狮子山精神”,称占领人士对争取真普选的毅力,正是过去香港世代传承的拼搏精神。

警方11点多接获市民报案,指有10名爬山人士在狮子山山顶掛条幅,担心对方有危险,要求警方到场协助。

报道称,梁振英还重申有证据显示“占中有外国势力参与”,不是道听途说,但称国际间有其常规应对方法,不举行记者会展示相关文件。

●分析和评论港府学联对话

▲美国之音(VOA)10月21日报道:记者手记:港府与学生对话印象

华盛顿—在港府高级官员与占中的学生领袖对话的两个小时中,我和我的同事黎堡一直在美国之音电台和电视的直播室中进行现场解说。我们俩都能持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因此也就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提起政府与学生对话,很难不令人联想起二十五年前北京学运期间那次由李鹏、李铁映、阎明复等政府官员为一方,以吾尔开希、王丹等学生领袖为另一方的对话。在那次对话里,李鹏摆出了一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姿态教训学生;而吾尔开希则情绪化地、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李鹏的话。大约一小时的见面没有任何结果。对话还没有结束,激动的吾尔开希便昏倒了。

这次香港的学运规模不小,也出现了一些肢体冲突。学生领袖与港府官员之间的对话是否也会流于情绪化呢?港府官员是否也会像李鹏那样将后生小辈不放在眼里?学生代表是否也会像吾尔开希那样凭着人气来教训当局?对话过后,我得出了这样的几点印象。

首先是参加对话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学生——彼此之间对人格的尊重。有权势的政府一方没有倚老卖老、仗势欺人,没有将对方作为毛孩子来斥责或者恫吓,而是援引法律以及公众利益,试图说服对方;而有民众支持的学生一方也没有仗着年轻而撒娇卖萌,而是以负责任的公民、选民的身份来与政府官员交换意见。在对话中,学生与政府官员之间不是传统威权社会中那种君臣父子的关系,而是现代公民社会中那种选民与官员的交流。

其次是对话双方对法律的尊重。每个学生代表对与选举相关的法律都非常清楚,尤其是学法律的香港大学学生会长梁丽帼说话更是切中问题的本质。他们要求修改法律,包括有宪法功能的《基本法》,但是他们对法制本身并没有提出任何质疑,更没有带着冲动的“革命”性质的口号。而政府一方的官员对法律同样娴熟。律政司司长袁国强以其大律师身份,引经据典地解释法律和《基本法》,并且提出了修改法律的一些可能性。

最后,是学生代表与政府官员对程序的尊重。主持对话的岭南大学校长郑国汉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与梁振英之间不但有私人关系,而且在政治上是同盟者。不过在整个对话过程中,郑国汉完全没有“拉偏架”,给予了双方平等的发言时间。而无论是学生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打断过对方的话,也没有超过指定的发言时间。这是议会民主政治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

这次万人瞩目的对话反映出,香港公民社会已经相当成熟。有了尊重个人、法律、程序的政治文化,民主的进行就能够比较顺利。那些认为香港人不应该享有充分民主的说法,显然没有任何的事实基础。

▲德国之声(DW)10月21日发表记者Philipp Bilsky评论:沟壑深深

港府与学生代表之间的首轮对话无果而终。双方的结论是:“大家看法一致,即:我们在任何问题上都未取得一致看法”。德国之声记者Philipp Bilsky确信,示威抗议行动还会继续。

(德国之声中文网)人们几乎可以认为,对话时的座位安排就已预兆了结果。港府和学生的代表并不是围坐在圆桌旁,而是:泾渭分明,左边一排,右边一排,中间是大空档,犹然一道深沟。对话后,双方的确也分歧如旧:无望取得一致。关于是否继续对话,学生们将在以后某个时间做出决定。

此前,港府方面曾发出过信号,表达了至少愿意倾听示威者诉求的打算。港首梁振英在首轮对话举行前夕还曾表示,存在着使下届港首候选人提名委员会更具民主性的空间。港府对话负责人林郑月娥在首轮对话时也有类似的表态:全国人大制定的框架完全留有某些活动空间;此外,旨在2017年的选举法改革并非终点。也就是说,在以后的选举中,完全可能有进一步民主化。

理想与现实对立

不过,香港政府同样也说得很清楚,在现阶段,不会有不对候选人进行事先筛选的真正的民主选举。理由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制定的香港基本法中已明确规定,要由一个“具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作预选;香港不是独立国家,而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现实。

现在,学生领袖们会采取何种立场,人们将会在未来数天内看到。不过,首批表态已清楚显示,在学生们看来,现有的还相当模糊的小步伐是不够的。而且,即使各学生组织在原则上同意妥协,即同意这一朝向民主化的小步伐,它依然不会根本改变大街上的局面。因为,运动早已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了。

街垒和胡椒喷剂

最初的倡议者—大、中学生组织及占中运动只是提供动议。许多在街上示威的学生们则不愿做出些微让步,要求实现最大诉求,实现百分之百的民主选举,尽管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自己也知道,这一要求在可见的将来难以实现。这意味着什么呢?在香港,冲突无望在最近的将来结束。迹象显示,示威和街道封锁还会继续—催泪弹和胡椒喷剂同样也会继续。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1日发表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廖美香特稿:占中运动如何“转亏为赢”?

学联、学民思潮与占中三子以和平抗争展开大规模的非法霸路事件,应趁跟政府对话后取得阶段性成果,而宣布撤退。

这场占中运动已由和平及理性抗争,演变成濒临暴动的边缘。学联要是率先带头退场,应是以智慧手法,及时把这场社会运动结束。

学联五人刚结束与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共两小时对话。政府表示有诚意解决,提出四点响应,其中包括:会向国务院港澳办提交报告,反映社会各界包括学界就政改提出的意见;也会探讨成立讨论政改多方平台,让各界包括学生和年轻人参加讨论,重点是关注2017年后香港政制发展。

政府强调,这次对话是理性、平和磋商的开始,以后还会加以沟通。因而,占中派占领行动24天以来,可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应趁此作为离场契机,再行部署香港未来民主的道路。

把握契机见好收场

自9月28日占领运动的展开,至今已有实质性的变化。占领首天,民众捱了87枚催泪弹,初期又展示了文明示威,赚得了不少市民的同情与支持。

但如今学运已由激进派市民所骑劫,先后发生旺角黑社会打架、龙和道“野猫式”冲突,以及“血浴弥敦道”事件。激进民众并藐视法庭为金钟中信大厦及旺角所颁布的临时禁制令,警察已宣布旺角已濒临暴动。

由于大规模堵塞金钟、铜锣湾及旺角等重要道路,市民交通不便、商贩及店主生意苦不堪言……占中运动已导致民怨沸腾,一旦恶化,将更失民心,最终惨败收场。占中派声言要理性、和平展开这场运动,宜及时把握契机,见好收场。

占中派充满理想主义,为民主满腔热血,但正处于理亏的状态。首先是非法集结,警方完全有理由采取清场行动,法院亦可派遣执达吏到占领区执行禁制令。再说,占中与反占中派势均力敌,占中并不能代表全部港人,已被指责是自私行为,以干扰他人的利益去实践其民主梦。现在,反占中派已号召各行各业提出反对,并将透过司法追讨损失,因此,占中运动拖得愈久,对其愈不利。

须要妥协精神

民主讲求服从多数,尊重少数;因而须要具妥协精神。现在该场学运的难题是:激进的市民声称是一场市民运动,很难被说服配合大局。学联、学民思潮及占中三子,须及时率先宣布退场,以起带头作用,使区分开激进的滋事份子。

北京已将这场运动定性为“动乱”;要是这场运动再恶化下去,演变成暴乱,则学界之前提出美善的民主追求,变成了千夫所指的悲剧,并非明智之举。

尽管这次政府与学联对谈,仍存在重大分歧,但民主要求,漫漫长路,并非朝夕可行。学联要求特首可以公民提名,立法会废除功能组别等,在这次对话都未能取得首肯。但是,如此重大政改,岂港府能作主?关键仍在北京作决议。

占中派就政改建议的立足点是:关切香港,没有考虑中央的处境。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下,港人没有考虑北京的全盘,只为香港一地着想,政制之谈只能南弦北辙。再说,北京实践政策,向来是试点推出,按步就班。如果港人要求政制一步到位,可说是椽木求鱼。占中派在关切香港前途利益,不得不考虑国情。

香港政制发展,关乎中国民主的进程。如果香港政制做好循序渐进,为内地政治改革取得良好经验,将是中国十四亿人民之福。学界须及时恰当处理这次运动,并就香港未来民主之路,做好规划,任重道远。

总的来说,在社会运动中,示威者每每意志激昂,不达目的,势不罢休,能成功退场的罕有。这次占中派以理性号召进场,亦应以理性宣告退场。能具智慧的把这场运动结束,在历史上创造理性、和平抗争的典范,意义深长。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1日发表BBC中文网记者尚清分析:从对话结果看“占中”运动走向

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学联周二(21日)傍晚6时就政改问题展开2小时对话,双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仍有分歧。

港府代表、政务司长林郑月娥在会后对记者发表讲话时承认与学联在重大原则上,例如公民提名,废除功能组别等,仍有分歧。

前香港《信报》主编邱祥钟在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首先肯定了对话的积极意义。

他说,无论会谈结果如何,双方能够坐下来谈这本身就是一件积极的事情。

在他看来,如果(香港特首)梁振英坐在办公室里接受个别媒体采访,发表强硬言论,“占中”一方也变得越来越激进,在这种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有对话总比没对话要好。

香港特首梁振英周一晚在礼宾府接受包括《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内的英美三家传媒的访问。

中央政府介入

梁振英说,北京目前觉得没必要介入,是香港的“幸运”。但如果情况持续,距离中央政府介入只是一线之隔。

梁振英指出,在目前这种困难的时刻,挑战他或特区政府,对任何一方或香港自治都没有好处。

邱祥钟认为,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有点被夹在北京中央政府和香港民众之间,但总的来说,他们是站在中央政府这边,要执行他们的职务,要维护中国政府的权威。想讨好(香港)民众的意愿不是很强烈的。但香港民间的占领运动还是起了作用,它(港府)现在愿意谈就是一个反映。

邱祥钟也注意到中国的官媒或党媒在香港问题上的发声已经不像先前那么强硬了。但他不排除北京当局将来有可能会采取一些秋后算账的手段,来收拾“占中”领导者。

香港警方通报称,截止周二(21日)已拘捕94名“占中”示威者,61名警察受伤。

除此以外,特首梁振英还表示将适时披露外部势力参与“占中”证据。

外部势力介入

梁振英在出席行政会议前对记者表示,这并不是他的猜测,至于是否要拿出证据并在社会公开,他说在适当时候会作适当考虑。

邱祥钟认为,梁的说法与中国官媒的口径一致。邱详钟说,他看不出有什么外部势力参与其中。

他说,香港亲中报纸文汇网最近指称外部势力向香港占中示威者免费提供iPone 6,但17岁的“学民思潮”领袖黄之峰就拿出他的三星手机来驳斥这种说法。也有指称说黄之峰背后与美国有联系,但他的联系似乎只是跟父母去美国旅游过一次。

邱祥钟认为,党媒的有关报道毫无公信力,已经堕落到胡言乱语的地步。

至于接下来,香港特区政府和北京中央政府会如何处理香港事务?邱祥钟认为,这完全取决于香港事态如何继续发展,双方的博弈的状况。

不过,现在看来香港一部分人的情绪相当强烈,并不是采用催泪弹、胡椒喷雾剂和清场等强硬手段就能解决问题的。

政府方面越强硬,就越会引发香港部分民众的强烈反弹。他说,尽管“占中”运动比较涣散、没有组织,但民间反感剥夺他们政治权利的这种情绪一直存在。一旦官方采取什么强硬措施的话,他们又会作出强烈反应。

▲德国之声(DW)10月21日采访报道:香港学者看10月21日首轮对话

10月21日,香港特区政府与学联代表展开“占中”以来的首次对话。针对对话,香港学者林和立接受了德国之声的采访。

德国之声: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今天的对话后对媒体称,对话具有“建设性”。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林和立:今日对话很明显没有解决问题。学生的反应——包括几千名还在广场里示威、抗议的学生不满意政府的答复,比如政府同意写报告给国务院港澳办,然而这个报告具体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很难说。所以目前僵局仍在继续。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僵局?

主要就是中央政府通过特区政府作出一些具体让步。北京一直强调,8月31日全国人大针对香港2017年选举的安排已经确定,不能修改。但中国法律也有一定的弹性,毕竟中国立法单位是根据最高层的意见而决定。因此如果形势发生变化,修改人大决定,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学生也提到修改部分《基本法》。《基本法》是不允许随便修改的,然而过去三个多星期香港发生的事情是从未有过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针对香港民意、这次公民运动的翻天覆地改变,学生有理由要求对基本法作出修改,反映新的情况。

目前,香港梁振英政权大概不太愿意作出任何修改,也不太愿意向北京如实地反映香港的情况。梁振英最主要的关注点可能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目前来看,看不出僵局如何(发展),最后结果如何。

目前港府的论调是自己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在北京。而舆论和港府都认为,北京不会让步。那么学生方面是否会作出让步,缓解僵局?今天对话时,林郑月娥谈到了831人大决定虽非十全十美,但也并非民主退步。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郑月娥今天表示,今年的方案并非十全十美,针对2022年的特首选举,人大方案有可能改善,会朝着更民主的方向走。然而这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香港的学生不会接受。因为,不可能让香港人接受一个他们不愿意的方案,然后说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有改善,这是一个不实在的讲法。

目前最关键的还是北京的决定。自两年前上台以来,习近平表现出的是一个强人的态势。他对于西藏、新疆和香港问题,比过去江泽民、胡锦涛都要强硬。所以目前看来,习近平不可能作出任何让步,而且如前所说,梁振英也不会如实反映香港的情况。

目前香港政府的做法是:动用一切在香港反对占中运动的团体,比如在金钱方面损失很大的商人、其他比较保守的团体。通过发动一部分群众斗另外一部分群众,有点像文革时期发动群众之间互相攻击,希望慢慢瓦解学生的力量,不过这个是否会奏效,值得质疑。

昨日(10月20日)梁振英接受《纽约时报》等三家媒体采访时称,反对学联方案的部分原因是这包含让贫困居民成为政治主导声音的风险。您如何看待这种露骨的表态?

在今天对话前,梁振英可能是故意说一些反面内容,影响谈判气氛。有一种看法是,梁振英本人不希望谈判有结果,因为香港混乱局势可能对他个人有好处。因为如果北京和他一样,认为这次学生运动是外面的反华势力挑起来的,这样责任不在梁振英,也不在中央。然而把责任推给所谓“境外反华势力”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占中运动是境外势力从背后挑拨的,北京和香港政府也没拿出任何证据。

林郑月娥今天也提到,占领运动影响了一部分港民的生活、生计,这个问题是否也在占中人士的考虑之中呢?是否会考虑其他的抗议形式呢?

这次占中以学生和学生团体为主力。通过媒体访问一些学生领袖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成绩是不会离开的。所以占领中环这个乱局可能会继续一段时间。

至于对香港经济所谓的打击,可能是被夸大了。因为香港股市和楼市都没有受影响——当然零售市场、商贩等受到影响,然而整体而言,从目前来看,看不出对香港今年的GDP有什么影响。

林和立是香港资深记者、中国问题评论员。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0月22日报道:港府与占中代表会谈未获突破学联:只想要个民主政制

香港政府周二首度与占中民主抗议行动的领导人举行会谈,但并未获得突破,法新社形容这场“艰难的对话”正如各方预料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成果。虽然港府方面表示希望能再进一步对话,但学生领袖尚未决定是否再举行第二回合会谈。港台媒体称,持续三周的抗议行动已对北京当局构成重大挑战。香港学联秘书长周永康指出,他们不是要推翻共产党,只是希望有个民主政制。他说,人大政改决定是对民主的“阉割”。

法新社引述港府方面谈判代表林郑月娥在谈判后的记者会上表示,“希望今天的对话是我们首次回合的会谈”。另据《中央社》报道,周二的两小时港府与学生对话气氛紧张,学生领袖与政府代表针锋相对。这次对话由电视台直播,全港700万人都可看到。

港府5名官员由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率领,与占中团体专上学生联会5名代表对话,外界普遍期望这次对话能够解决当前的占中危机,但一如预期并未获得突破。

政府代表对这次会谈作正面回应,表示希望能再进一步对话。林郑月娥说,港府愿意向北京当局提交报告,讲述占中运动以来民间表达的诉求。

不过,学生方面显得比较沉默,他们批评政府寻求妥协方案的承诺“不够明确”,表示必须咨询意见才能决定是否同意进一步对话。

腹背受敌的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对话开始前接受法新社访问时表示,如果北京在主要问题上立场强硬,意即对筛选下任香港特首人选不会妥协,那么,负责选出候选人的提名委员会可以变得“比较民主”。梁振英说:“这有讨论空间,提名委员会有较为民主的空间,这也是我们想和学生及全体港人提及的部分之一。”

法新社说,被占中示威者要求下台而且拒绝与之对话的梁振英在对话前重申,占中示威者无论如何也不能对2017年特首完全自由选举抱有幻想。

分析家先前曾说,人数1200人的提名委员会能扩增,以建立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机构,如此一来也不会令北京和梁振英感到不快。

梁振英接受外媒采访时有关“开发普选会让贫穷阶层主导政治”的言论则是引起争议。他声称,在一个20%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城市,开放普选会让香港的众多穷人主导政治。他说,如果领导阶层的候选人由大众提名,那么香港社会最大部份群众、也就是穷人,可能主导选举。

梁振英在访问中说:“如果完全只是数字游戏和数字代表性,那么显然你就要向月收入不到1800美元的半数香港人倾斜”。

据报道,学联与政府周二傍晚6时展开对话,吸引近千市民在旺角弥敦道占领区围观,他们或坐、或站,围著大萤幕及喇叭,聚精会神聆听双方发言内容。学联5名对话代表,后来并在台上躹躬,向留守多日的市民致意。

学联周永康:只想要个民主政制

此外,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周二在与港府官员对话时指出,他们不是要推翻共产党,只是希望有个民主政制,但全国人大的政改决定是对民主的“阉割”,倒行逆施。

几经波折,在占中行动进行24天后,香港政府代表与学联代表展开对话,综合香港媒体报导,周永康在首轮发言时,作以上表示。

周永康指出,这次占中示威有超过1万3000名学生罢课,数十万人上街公民抗命,遭催泪弹、警棍加身而头破血流,才获得和政府对话的机会。

他强调,很多香港人不满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31日的政改决定,包括保留四大界别、提名门槛需50%,候选人仅2至3人。

周永康又说,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接受外国媒体访问时称“要排除低收入的人”,这表明梁振英希望排除大部分人的声音,这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吗?

周永康强调,他们不是要推翻共产党,只是希望有一个民主政治。但全国人大的决定,将香港争取民主30年的努力,变成一条“阉割的民主路”。这样的民主进程并非循序渐进,而是倒行逆施。

他又指出,第一阶段的政改咨询报告是由香港政府撰写,全国人大根据报告做决定,为何港府可以推卸责任?如果希望下一代仍有希望、梦想,请港府给出指引,提出如何向民主前进的路线图。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2日援引港媒:聚焦港府与占中学生代表对话

香港媒体聚焦报道前一晚港府和学联代表对话。

香港各大报章周三(10月22日)均聚焦报道评论前一天晚上港府官员和占中学生代表的对话。

《信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政府将交民情报告设对话平台”的详细报道。文中报道了学联秘书长周永康“未见实际内容”的批评,也报道说,学联被批在对话前后态度反复。

该报发表题为“对话理性、抗争激情、知所进退、事始有成”的社评,肯定双方对话的事实称:诉诸街头抗争的占领运动持续接近一个月,虽然矛盾不可能谈一次就化解,但可喜的是彼此愿意聆听对方意见。政府在对话结束前提出的四点回应表现了善意,为结束占中乱局创造了条件,但对话后学联代表态度改变,给结束乱局的可能增添变数。

社评说,大家都期望学联和政府对话会面不止一次,而占中示威者也应深思熟虑是否应该撤退,让社会恢复正常。

《明报》头版以“对话无助撤离”大标题的报道分别介绍了学联代表和政府官员双方对话情况和基本态度。该报发表题为“立场南辕北辙,对话各自表述”的社评总结称:相互尊重、包容聆听、政府学联应予肯定,在局限中开拓空间、政府努力未获接受。

《大公报》的社评称:“暴乱一触即发,‘学联’有责带头撤离”。该报还引述报道香港的一些政界人士和学者对对话的反应说,各界促示威者“见好就收”。该报还在要闻版回顾报道过去几年美国、德国和英国等欧美警方武力清场处理占领者“非法集会”的案例。

《星岛日报》的社论称,学联的意见已经偏离了香港不是独立政治实体的四原则,颇有自决意味,最终只会翻车,连带全港市民遭殃。

示威人士在旺角观看港府和学生对话直播。

《文汇报》除大篇幅报道外也发表署名“黎子珍”的评论,题为“政府四点回应合法合情合理,学联应见好就收不要堵死出路”。

《苹果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林郑耍虚招学生拒收”,报道说,雨伞革命已经进入25天,占领行动持续24天、捱了催泪弹和胡椒喷雾的市民和学生终于等到和政府对话,但只换来政府“游花园”式的回应。

《东方日报》报道说,“对话徒劳无功,学联继续留守”。该报头版以“警部署拘五人”为大标题援引“消息”预测称:占中三子、壹传媒主席黎志英和工党主席兼立法会议员李卓仁将会在第一波拘捕之列。

《南华早报》报道说,学生和官方相距甚远,该报对街头市民和学生调查对话反应,认为初步反应基本消极。

▲德国之声(DW)10月22日援引港媒:学联港府对话香港媒体摘要

周二,香港政府与学联互派代表就眼下的占领运动、政改争议进行了对话。次日的香港各大报刊纷纷发表评论予以关注。德国之声中文网摘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合辑如下:

香港《东方日报》社论以“政治搭台金融暗战、上下其手浑水摸鱼”为题,写道: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港府昨日与学联进行首次政改对话,结果各自表述,各说各话,亦没有化解任何分歧,遑论达成什么共识。这可以说是意料中事,双方对政改立场迥异,缺乏共同基础,对话只能摆摆姿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信报》刊发社评,以“对话理性、抗争激情;知所进退、事始有成”为题,认为虽然矛盾一时还无法化解,但在两小时对话中,双方皆展现出互相尊重的心平气和。该报写道:

“学联代表在对话之中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明智的要求,而且符合沟通的目的,平起平坐的对话不就是为了迈向民主的明天吗?若然抗争的结果是没有明天的白费心机,留守街头未免太冤枉了。但当占领街头惹来民怨日增,流血冲突与法庭禁制令的威胁接踵而至,既然政府在对话中开启了一道撤出占领区的善意之门,学生们应好好把握下台之阶,才是大智大勇之举。”

《信报》认为政府方面也应该释放更多诚意

同时,《信报》还认为政府方面也应该释放更多诚意:“讨价还价的正确策略应该是让示威者清楚看到希望,而不是要么’袋住先’、要么’一毫子也没有’.因此,更加民主化的程序,以及2017年之后的优化计划,政府必须拿出具体而可行的办法来说服示威者,打动泛民的部分立法会议员,2017普选行政长官方可成为事实。”

该报最后写道:“大家都期望学联和政府对话会面不止一次,沟通之门常开,占领区内的示威者相信是时候深思应否这刻撤退,让社会回复正常面貌。不少德高望重的社会人士讲过,撤退不代表失败,反而是长期争取民主的部署。”

香港《文汇报》的社评则认为,“政府已经释放最大诚意,学联应适可而止”,该报写道:

“政府提出成立一个讨论政改的’多方平台’,让学生和年轻人一起商讨政制发展。这一安排显然是对学联诉求的一种积极回应,既表明政府希望以对话代替对抗,而且也为违法的占领行动撤离铺设退路。政府已尽最大可能对学联作出了合法、合情、合理的回应,亦强调沟通大门仍开。希望学联能感受到政府的诚意和善意,以市民福祉为依归,以香港的大局着想,不要再节外生枝,而应积极回应政府的建议,与政府共同努力,早日结束’占中’导致的混乱,让香港重回正轨。”

《大公报》则以“学联要务实对话、脱离占中”为题,刊发社评,认为占中是一场以激烈街头抗争为手段、变相“港独”为目的的“政治占领”:

“但是,市民的良好愿望、政府释出的善意,是否能得到正面回报,还须视乎’学联’的取向。……事实是,戴耀廷一伙和幕后”金主“黎智英,他们用了回归以来最大的力气策划这场’占中’,目的根本就不在普选、更无关什么提名,他们要的就是一场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街头骚乱,冲击警方、冲击法治、瘫痪交通、瘫痪全港,最终迫使梁振英下台,从而令到中央在港有法不彰、有令难行,今后港人爱选谁当特首就选谁,爱修改基本法就修改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更是提也不用再提。十七年前英国人在谈判桌上拿不到的东西,一个没有外国殖民管治但完全亲西方、抗中国的香港,将会在旺角、金钟街头的激烈冲突和叫嚣声中实现。……作为大学生、作为今日中国香港特区青年,你们是否有必要把自己的前途、家人的期望、港人的福祉都牺牲不顾而去为这些抗中乱港政治势力效劳?是祸是福、何去何从,今日的对话桌是一个机会。”

香港《苹果日报》的社论则以“污蔑的效果是不断促使香港人觉醒”为题,反驳了《大公报》的观点:

“中共对香港占领运动的另一污蔑,是指’占中真正目的是推动港独’,而证据是学联在政总外的主台打出了’命运自主’口号。……如果说’自决’与’独立’有关联,还说得过去,因为许多地区的自决极可能是为了谋求独立,尽管自决权在两个人权公约中都列为第一条,谋求独立决不是罪。但把’自主’扯上’独立’则实在是过度演绎。……民主其实就是自主,从来没有’他主’的民主。也许在中共治下,人民的确没有命运自主,也许把命运自主扯到政治上的独立,正正说明中共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香港人做奴隶。这一过度演绎更使我们知道,这场雨伞革命对我们来说,是如何重要了。因为没有这样的抗争,我们就从此没有命运自主,而最终会堕落成为奴隶。”

《明报》指出,三个占领区的示威者都对首轮对话作出了负面评价。

《明报》社评以“立场南辕北辙、对话各自表述”为题,指出首次对话之后,示威者反应都较为负面,因此占领运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该报写道:

“立场虽然南辕北辙,但双方表现都理性平和、就事论事,……总的而言,双方都有理有节、作到相互尊重、包容聆听,合演了一场高水平、高素质的政治讨论,双方的表现都值得肯定。政改对话透过电视直播,学联与政府同样面对全港市民,在众目睽睽之下,对话代表只能坚持原则立场,较难有回旋空间。因此,政改对话若要寻求妥协、达成化解僵局的共识,这种公开对话方式较难收效,若真有诚意解决问题,闭门商讨才较有可能达至成果。政务司长林郑月娥提出探讨设立的多方平台,若能及早设立运作,增加民间与政府沟通商讨渠道,以其他方式商讨,或许可以补充大锣大鼓对话之弊。”

▲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22日发表BBC 中文网记者白墨报道:香港:对习近平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

香港特区政府与“占中”学生终于举行了对话。对话结果,用香港《明报》的社论标题概括颇为到位:“立场南辕北辙,对话各自表述”。

下一步如何?北京官媒继续声色俱厉。《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警告:“至于极少数视社会主义中国为死敌的人,这个国家自会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香港亲北京的《大公报》用辞委婉,意思异曲同工,社论引述“香港各界人士”呼吁学生“见好就收”。

“见好就收”

问题是,什么算是“好”,如何“收”?

人在香港的时政评论员张炜在接受我的电话采访时说,香港学生和市民在近一个月的抗议行动中表现出的和平理性“已经让全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而且逼迫香港政府(实际上是北京政府点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把港府从完全无视他们的声音到现在表示“转达”他们的声音,张炜认为,学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应该借此机会回到校园,冷静思考下一步的行动。

但是,张炜说,这是理性的分析。从街头情绪看,运动组织者很难掌控局面,现在是考验运动组织者和香港政府双方的关键时刻。

人在巴黎关注香港局势的时政评论员张伦在接受我的电话采访时说,任何民众运动,一旦走上街头,都是对主政者和运动组织者双方的考验。而香港的“占中”运动,主政者不在港府,而在北京。

“球在北京”

张伦认为,能不能“见好就收”,关键看北京。张伦说,香港今天爆发的街头抗议,是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各种不满情绪的总爆发。要扭转香港的局势,只有北京能做到。北京要给香港人一点希望,但是,北京彻底“落闸”,不给香港一点机会。

张伦说,探讨香港局势发展,人们总是与1989年的北京民运相比较,看到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根本不同。89年北京学生走上街头,提住“要民主”“要自由”的诉求,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而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前,香港人已经享受作为一个自由公民的各种权利。现在香港人要的是保住这些既有权利,不让北京侵蚀或尽可能的少侵蚀。

张伦说,双方的认识南辕北辙,没有妥协的切入点,香港的动荡必然持续下去。

“两制”还是“一制”

张伦分析说,现在的关键是,北京对“一国两制”的游戏规则到底还想不想继续玩下去。如果北京决定,今天的香港在中国的棋盘上已无足轻重,抛弃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就这么“一制”了,那么,香港的前途就会极其暗淡和可悲,香港的衰落不可避免。

张伦说,北京使用强硬手段可以把香港的抗议压下去,但是失的是香港人的人心,台湾人的人心也会跟着失去,最终失算的是北京。

在香港的政治评论员张炜认为,虽然中国从官方到民间发出的一些声音表现出极度的民族沙文主义、中央沙文主义心态,对香港不屑一顾,但习近平还不敢抛弃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毁坏了“一国两制”,就毁了香港,习近平没有胆量承担这个历史责任。

缺乏政治智慧

张炜说,香港人的根本诉求北京是不会给的,但香港人的诉求不会因此而中止,这构成了对中央政府的严重挑战。

张炜分析说,根据习近平的表现,他没有这样的实力、政治智慧和远见对应这个挑战。

张炜认为,这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习近平仍然没有突破集权领导的思维模式。他着眼的是中国国内,他认为在香港做了妥协,就会鼓励国内的政治反对派。二是习近平顾忌党内反对派籍香港向他挑战,指责他在香港问题上软弱。

张炜分析说,习近平的则略是拖下去,希望学生更加疲惫,希望通过撕裂香港社区的态度,让“占中”不了了之,只要不流血,拖下去对习近平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张炜判断,从思维的局限性和政治智慧的缺乏,习近平都不可能在香港有大动作能打破政治僵局。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0月22日报道:麦燕庭:对话善意是有但不足以要人回家

周二(10月21日)香港当地时间晚间18点,香港政府与学联就普选政改议题举行首次对话。法广在为时两个小时的对话结束不久后,即连线香港特约记者麦燕庭分析有关实况。麦燕庭首先谈到了她的观感指出,这场对话一如外界预期在平和的气氛下展开,过程中双方也未出现拍桌子的情形,香港官员首席代表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对话结束后表示说,这场对话是有建设性的,希望以后仍继续下去。

这场形式如同辩论会的对话,一开始双方各自发言5分钟,然后交互问答,最后十分钟内港府与学联又各自再作出总结。至于对话的重点,麦燕庭指出,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结论中说了,政府释出两点善意:一是,在不认同学生所言之前报告是片面与有误导作用之下,不会交补充报告给人大常委会,但会交一个“民情报告”叙述人大宣布对香港政改决议后香港社会发生的各个情况给国务院的港澳办。另外,在这份由政府撰写的民情报告中,如果学联愿意的话,可以用附件的形式来完整地陈述学生方的意见,这样的话,学生们的意见等于可以传达给中央。

第二是,港府回应了占中三子的要求,即建立一个多方的平台,以便让大家就政改交流意见。林郑月娥说政府认为这项建议很好,但是麦燕庭提醒,这个平台学生与年轻人都能参与,且谈的是2017年以后的政改方向,换句话说,这个平台将不会对2017年普选发生任何作用。

因此,学生方面觉得,政府方面提出的这些见解似乎与2017年普选没有什麽直接关系;另外,政府也一直不回应学生有关政改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提问,学生不免会怕政府在虚招一晃要求他们回家,一旦弃守就很难再有改善了。

在本次首度对话后,有没有提到下一次对话的可能性?麦燕庭回答记者说,双方其实都愿意继续对话,但目前没有具体的时间出来。学生那边并没有把门关上,也没表明说不接受政府的建议,其他占中人士在看完直播对话后有何观感及同不同意政府的建议,尚待观察。但若要求大家在对话当晚结束后就离开,麦燕庭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而主要的原因即在于:对话中政府对2017年普选并未作出有实质性的承诺。

最后当记者问她个人对本次对话的满意度时,麦燕庭表示,诚意是有的,但是没有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当下谈的都是2022的事情,如此一来,是不是要学生坐到2022那年呢?所以说,善意是有,但是不够,起码要交代2017可以怎么改善,不能光是说我们以后再谈,你们先回家,这个不可能!

▲德国之声(DW)10月22日报道:首轮对话:双方分歧依旧

首轮对话未能使港府与学联代表的立场有所接近。港府称,会向北京如实报告香港民情;学联代表明确表示,当局没有真正回应市民及学生的诉求。

(德国之声中文网)林郑月娥在会上承认,8月31日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跟某些人普选的理想有很大距离,但强调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政制须符合宪制要求。她形容今次的对话是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政府好直接、清楚地听到学生们对民主政制的意见,也期望有下一轮的会面。

然而,学联秘书长周永康在会谈后见记者时,批评了政府只尝试抛出一些方案以响应当前问题,但这些方案却显得虚无飘渺,苍白无力,不清楚实际内容或组成方法,也不知道有无实际成效,很多现存问题仍未得到解答。

大批观众到金钟及旺角占领区观看直播会议,不少人赞扬五名学联同学在席间的表现出色,不卑不亢,论点清晰有力,但对政府的响应感到失望。三十七岁的行政人员钟先生对德国之声表示,坦言为学生们高质素的表现而感到骄傲,但认为政府的响应是陈腔旧调,不断地“游花园”,并没有真正回应市民及学生的诉求。

对话后5名学联成员回到金钟后,受到在场留守的示威者拍掌欢迎,赞扬他们勇敢、出色的表现,能代表广大市民向攻府质询人大政改方案。5 名成员对政府表示失望。

对政府的响应失望

梁丽帼指政府用“挤牙膏”的方式、“用我们不明白的言语”响应,感到失望,她呼吁市民继续留守占领地。她强调,若政府对自己提出的四个方案如此有信心,应该亲身到广场向巿民解释,而不是透过法律框架玩弄港人。

钟耀华认为政府理解的民主就是“只给你两三个选择,然后就问你不是要吗?”他认为民主在于实践,而不是高官对民主的诠释。他希望把掌声给予每个香港人。

罗冠聪指基本的政治权力不可被夺,政府是以谎言、假民意响应,“最微的诉求,都被政府像皮球般踢来踢去,很多人民的声音也未能被反映,每人自己走出来就是最好的代表。”

岑敖晖直指政府带港人游了两个钟花园,整场对话,林郑司长只有一句说话令他最深刻:“不觉得831人大决定扼杀港人政治权利。”岑敖晖重申831人大决定对扼杀人民主梦,无论政府日后故弄什么玄虚,他们相信只要坚守和平精神,打不还手的非暴力原则,运动一定可以延续。

已连续在金钟雨伞广场睡了二十四天的林同学,是香港大学的比较文学系二年级学生。她说本来就对对话没抱太大期望。结果亦如所料,所以会继续留守,直至政府真正响应他们的诉求才愿离开。

“我也不知道要再留守多久,但我对政府已完全沒信心,在未爭取到我所盼望的民主前,我不甘心就这样离开。她对德国之声说,”每天早上当我在广场迎接黎明的时候,就盼望民主也快降临!“

【民主中国首发】时间:10/24/2014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