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我们被互联网、手机和各种讯息绑架了。

中国的知识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不是很多,我不知道西方人的研究多不多。我们的网络生活包括互联网阅读,肯定要比传统的阅读要更精彩、更有意义,也更全面一点。当然我们还是离不开传统的、纸质的阅读,而现在网络阅读的巨大创造力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但我相信它的创造力迟早有一天会让我们惊艳。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网络作家,撇开质量,借助于网络,他们的规模是惊人的。从创造性上讲可能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互联网阅读,可能写不出这么多书来。比如在过去的话,可能三五年才能出一本有质量的书;如果以我们现在对互联网的理解看,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半年、一年内出版一部有质量的著作。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乐观,也是非常期待的。更多的年轻人要善用、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

互联网给写作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和写作的条件,让他们和过去相比得到更多的便利。比如说我有次到东北的一个图书馆进行交流,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馆藏的图书已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给研究者和写作者提供了方便。只要输入一个关键词,所有馆藏书里的条目都能呈现,这是一个很大的便利。我当年编写《非常道》的时候没有这个便利,那时候只能用传统的方法,比如说抄卡片,抄了几千张卡片才有这本书。现在应该是很容易了,除非是特别生僻的书。比如说你要查一个民国的人物,他的很多生平事迹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只要你善于寻找。

互联网在技术上提供了更多便利。当然它在思想上对作者的要求也更高了,否则的话你跟读者的沟通就会非常尴尬,因为读者了解的材料和你一样多。我有时候觉得这也是对知识分子的挑战。我很难想象以后我们生活在穿戴式的网络和嵌入式的网络中会怎么样?假如一个嵌入式的工具放到我们的手臂里面,或者放到我们的耳朵里面,比如说我们聊着聊着,眼前的网络上就出现我们需要的信息。

所以我觉得作家和学者更应该去实践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作生存和写作原则的,比如说万物相互链接,我们不应该用某种传统的标准去看待,我们必须去实现某种有效的链接,这当然不是生拉硬扯地把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就像我看网上把有位学者将王阳明和马云放在一起研究的文章拿出来讽刺,那样的链接就有点过分了。

余世存工作室 2017-02-1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