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团去俄罗斯旅游,你会从节目单上看到,参观教堂(看洋庙)占旅游项目的比例很大。实际上,这些洋庙,中国人是很难看懂的,即使导游侃侃而谈,游客最多也就听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俄罗斯东正教1000年,很多基本问题尚在争论之中,信仰也在现实与理想间徘徊,很多人在信与不信之间徜徉,甚至连神父也有焦虑,愿主怜悯!

那些年的冬天,我常常在大雪骤停的午后,坐着小火车来到阳光灿烂的谢尔盖耶夫-巴萨德小镇,来到俄罗斯东正教中心——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来到坐落其中的莫斯科神学院和我的神父朋友们畅谈神学问题。

米列吉神父告诉我,1988年俄罗斯教会庆祝罗斯千年受洗纪念,教会公布了一组数字:全苏联共建成21座修道院,6893座教堂,2所神学院和3所神学学校。20年过去,2008年,俄罗斯的修道院已经有478座,教堂29263座,主日学校(教堂开办的对少年儿童做神学教育的临时场所)11051所,神职人员30670人,神学院5座,东正教大学3座,神学研究所2所,神学学校38所神学专科学校39所。

米列吉神父说,在莫斯科以及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时期,平均每天建3座教堂,速度之快堪称全世界建教堂之首。今天,俄罗斯一亿多人口,70%的人称自己是东正教教徒。教会期望民众籍对上帝之爱,协助引领社会走向和谐、康宁和幸福。

然而,20年过去了,俄罗斯的信仰复兴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到底如何呢?答案是,处于转型的俄罗斯,社会和民生不容乐观,很多社会问题,甚至道德问题凸显,更有恶化的趋势。例如。人口锐减,家庭解体,父母遗弃孩子,非婚生儿童数量增加,青少年自杀率增高,女性堕胎增多和分娩死亡率居高,吸毒比例扩大(消费世界毒品的21%),酗酒人数持续攀升,吸烟低龄化,艾滋病泛滥成灾等等。苏联解体之后,自杀成为俄罗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比例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共和国。

我客居莫斯科很久,横跨苏联和俄罗斯联邦两个朝代。上述问题感同身受,深知它们尖利地啮噬着俄罗斯社会,让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的人更无安全感。在俄罗斯,你可深刻而强烈地感到社会良心的普遍缺失和道德的急速滑坡。俄罗斯号称拥有超过人口70%的东正教信徒,而且比例还在增长。但是,为啥信众愈多社会愈堕落?为什么宗教越普及,谎言和欺骗愈加横行霸道呢?

目前,俄罗斯社会人们彼此难以相信,虽然生活到处充满机遇,可机遇的背后却经常隐藏欺骗;人们不愿意真诚互助,却处心积虑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背叛。再看教会,信徒们一面在教堂祈祷,一方面去医院堕胎;一面在教堂结婚,一面去法院离婚;一面在教堂忏悔,一面去妓院嫖娼;他们生活在分裂的精神世界里,一面信誓旦旦地崇拜上帝,一面我行我素地坚持无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米列吉神父说,俄罗斯全国似乎在做道德破坏大实验:人们披着道德外衣,行那些苟且之事。这既是危险实验也是亡国游戏。假如俄罗斯正教会被认为是当代世界东正教中心的话,它即不应忘记前车之鉴:公元一世纪犹大的国跨了,此后,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垮了,再后来,东正教最后的堡垒、气势如虹的拜占庭帝国也在5个多世纪之前轰然崩溃。

话说回来,披着道德外衣行苟且之事的,并非俄罗斯一国“独家专利”。这种道德败落和精神沦丧还在很多民族中盛行。世上很多人自以为是良善之徒,自以为面对人生和社会问心无愧,不管人生多么起伏跌宕,社会多么险恶多变,我等只要秉承良心而生活就行。我们不是老说:做人办事得凭良心吗?这似乎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信条。可什么是良心?它的具体内容何在,它又从何来?这个问题,千人千面,莫衷一是,没有答案。既然如此,良心怎么能靠得住呢?既然良心靠不住,我们又怎么能避免“披道德外衣行苟且之事”?

良心懵懵懂懂之时,恰是心灵之水枯竭断流之际。一个国家的道德状态呈现亚健康,说明所谓社会“良心”陷于崩溃。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尽早放弃所谓的“良心”而求教于《福音书》。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找回真正的良心,而不致滑入大兴苟且之事的边缘,最终导致罗马和拜占庭式的崩溃。圣经有言道:“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入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7,21)

我想,中国的信仰复兴犹如春天一般,迟早会到来。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我们却不能学俄罗斯过早地沉浸在“信仰复兴”的狂喜中,因为复兴信仰的过程,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全社会每个人自觉的灵魂再塑过程。不认识到这一点,任何所谓精神文明建设都将流于虚假和伪善,自然而然地沦为“运动”和“仪式”,培养出一批伪君子和假信徒。

最后,我们在信仰复兴和精神文明重建过程中,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窃以为,能做到不麻木不仁就已经很好。这是我从佛山车碾女童案得来的启发——拾荒阿婆陈贤妹应该不是一个信徒,但她的行为却包含了一个真理:民族的信仰复兴和个人的精神世界改变,在坚定而隐秘地进行着,犹如春雨滋润万物。不要埋怨我们社会的善者太少,只要我们都不麻木不仁,莫让《圣经》中可怖的寓言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教训。

2012-01-26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