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雁塔 2018-05-09

《风木集》先慈诗选(二)

【前言】

我母亲去年远行后,我们收集了一些资料想写纪念文章,但一时难就。母亲节将至,金雁便想先把一些诗作在公号上刊出以表怀念,我也赞成。惟第一部分刊出后看网友的回应,我觉得有些背景要交代一下:

先慈并非系出豪门,家里只是宁波江东城郊一中等农户。但五口通商后,甬上风气渐开,外公外婆都读过旧诗书也上过新学堂。小脚的外婆育有六女而无子,在这个“旧式家庭”中似也无甚压力。早时外公在汉口亲戚开的公司做高管,家道尚饶。但大萧条后公司倒闭,外公铩羽归乡,实际处于失业状态,家境日蹙。作为长女的母亲小学未竟就失学在家,一边做些女工帮外婆补贴家用,一边自学,并教几个妹妹读书。后来被宁波中学校长发现,破格免费录取入宁中。

宁中为浙东名校,对她影响甚大。不幸的是随后抗战爆发,初时沪杭虽陷,中日两军犹隔钱塘江对峙。继之宁波也在太平洋战争前失守。而此前日机轰炸、海岸被封锁,甬城已无法办学。宁中在城陷前就已内迁,开始了六年多的流离之路。上一部分的诗就在这一时期写成。

母亲就这样在烽火流徙中从宁中毕业,并向大后方寻找继续求学和谋生之路。她先来到江西,在战时省会泰和考入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先驱陈鹤琴先生所办的中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师范(即诗中的“文江幼师”),并随校继续西迁。至1944年她经赣、湘而入桂,并从幼师毕业。

凭陈鹤琴的介绍,她得以被当时的广西省府中山幼稚园录用。那时桂系大员的幼龄子女均入此园,教过的幼儿中就有白崇禧之子、后来成名的大作家白先勇先生(当然白不会记得她这个“幼师”)。

但是不久,桂林又在日军攻势中沦陷,在“大疏散”中官民处境“云泥之别”、桂系安排“王孙公子”抛下幼教们远走高飞,我母亲他们在火车站的难民潮中滞留三天才爬上最后一列货车车顶离开,期间目睹了难民拥挤踩踏死伤之惨,看到了列车离站时已经燃起的桂林“焦土战”火光。这一切她留下恶劣印象,加上这些年所见国民政府种种“腐败无能”,成为她进入大学后参加左翼学运的主要心路。

也就是在宁中毕业时,母亲经历了失败的人生初恋。

当时是初中生的母亲与高中同学黄某某在学生会工作中产生感情,1941年他们同时初、高中毕业,与其他几位同学来到江西。在这里她考上幼师,而黄某某考上了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国民党的“中央党校”,后来台湾政治大学的前身),上一部分中的“送友人西行”就是写给黄的。

黄到重庆后他们还有过一段时间鱼雁传书。但是据说黄不同意她读幼师,认为幼教无前途,要求她退学来重庆依附于已在“党校”中找到仕途的他,结果被自尊心很强的母亲拒绝,两人最终分手。

我现在猜想,初恋男友进入“党校”后的变化可能也是她对国民党反感的原因之一。黄某某后来成为国民党的外交官,卸任台湾职务后仍然作为联合国官员在纽约工作、退休,前不久我还在网上看到他以期颐高龄作为著名校友访问宁波中学的新闻和照片。

流亡时期的母亲就这样形成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但另一方面,因为在战乱中离家十余年,除短暂任职幼教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她在宁波中学、江西幼师和后来的国立桂林师院都是公费就读、公费在校生活的。她报考幼师和师院也都是因为那时高等中等的师范教育都是公费,还有生活津贴,适合她这种身无分文也毫无“关系”的游子就读。

在兵荒马乱、国步维艰的当时,一个出身贫寒的流亡学生能够不废学业,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不能不承认当时社会有这种条件。到了80多岁后她听说贫困农村和农民工孩子还有上不了学的,就很不理解。在那个战乱时代和那么腐败的政府下,她也没有失学呀!

桂林沦陷期间,我母亲随部分省府机关和难民流亡“九万大山”中的罗城县(现在的仫佬族自治县),她在这里见到城陷时自杀殉国的国军师长阚维雍中将的家属流离失所,政府安置无方,为之愤愤不平,对国民党更加不满。

前些年,友人送我阚将军长子阚培桐所编的抗战歌曲大全煌煌八大巨册(因其中多有国军歌曲,虽然中共抗战歌曲也极尽搜罗,仍未获准出版,只是珍贵的自印本),并得知阚家后来在大陆的经历,我真是感慨系之。本想告诉培桐先生我母亲诗里还提到他们家的事,可是培桐先生已经作古,我缘悭一面。现在母亲也远行了,我录下这些诗篇,为怀念母亲,也为怀念历代的国殇吧!

过湘江(1944年)

人语惊乡梦,湘江夜半过;
凭舷回首望,皓月照清波。

至桂林(1944年)

秀山明水聚精英,正是战时文化城;
艺苑书林荟萃处,记清此路桂西名。

游兴安秦堤(1944年)

千树桃花映水红,依稀犹有江南风;
秦堤漫步苏堤忆,遥念苏堤战火中。

桂林疏散(1944年)

城外清嶂列剑铓,城中歌舞兴犹狂;
红球升没秀峰顶,道是虚惊又一场。
一声疏散满城惊,万户千家仓惶行;
人海人山车难动,炎风吹处尽怨声。
蓦地晴空过铁乌,人人仰望只长吁;
豪门不入凡民列,已是从容飞陪都。
幼儿教师位虽轻,王孙公子作门生;
疏散令下云泥别,天上人间分路行。
方幸有缘至此城,谁知浩劫猝然临;
攀登车顶回头望,火光隐隐瘆人心。

避乱罗城山区(1944年)

负笈离乡道路遐,漫天烽火走天涯;
稽山云树知何处,桂岭溪峒且作家;
箧有残书存素志,春回幽壑葆芳华;
干戈隔绝思亲梦,万里锦书愿难达。

在罗城街圩见阚维雍将军家人摆摊卖物(1945年)

阚将军奉命守桂林,城陷时自杀

劲旅纷纷调动忙,危城谁与共存亡;
将军忠烈泣神鬼,遗属流离更可伤。

在罗城龙岸报考师院(1945年)

隔山战讯费思量,山岙竟然设试场;
考罢出场怅望处,家园学府俱渺茫。

得胜利消息(1945年)

菩萨蛮

层峦丛树青幽郁,硝烟弹雨思恍惚;
烽火连八年,家书久渺然。
隔山传佳讯,道是战氛净,
乍听喜还悲,知它是耶非?

如梦令

讯到万人欢踊,声憾千林震动;
回首望家乡,山远水遥云涌;
如梦,如梦,大喜还复大恸。

回桂林(1945年)

流离岁月去匆匆,劫后名城入眼蒙;
漓水波沉秋风里,星岩路断荒烟中;
珠玑积累今何在,文采精华一炬空;
桂西路上行人语,道是敌骑效祖龙。

返桂进师院后寄妹(1945年)

尘生甑底何须嗟,磨而不磷是我家。
八载烽烟蔽白日,九秋霜露傲黄花;
藜菽养志春常在,书史疗贫愿未奢;
千里芝兰如一室,莫因离别怅天涯。
青绫解围折英雄,倜傥不输林下风。
旧事漫成如梦令,新词爱谱大江东。
荆途榛塞身曾历,嶂雾峦烟笔扫空;
且喜山城秋色里,秀峰依旧郁青葱。

———-

微信ID:qhjy_gzh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