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雁塔 2018-08-24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影音资料:西安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老年妇女对着为其让座的孕妇破口大骂,面对周围乘客规劝她,这位老人操着陕西方言大言不惭地回答:“我就是老人,你咋!”此情此景,是非对错,自不待言。

中国向来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几年,由老年人引发的社会冲突矛盾远非孤例,地铁掌掴抢座者有之,泳池便溺者有之,甚至那个为报复社会而驾车撞死女学生,刚刚被执行死刑的前退休干部马高潮,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坏人老了,老人坏了”这样武断的说法,固然偏激,不值一驳。但是,很多时候,那个在人们印象中德高望重的群体形象确如阳光下的冰川一般,渐渐崩塌。

当下中国经济、技术、社会都处于快速的发展与转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面对这飞速转变的环境。相对于年轻人学习能力更强,社会化程度更高,更容易适应这一过程;老人却更容易因为学习能力下降、观念固化,而出现“不适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

比如,过往物质匮乏、公共服务稀缺,上公交车人们基本靠“挤”,直至今天,一些老人在赶高铁、飞机的时候,也会冲到前面。很多年轻人就颇为不理解:位置难道不是提前都定好了的吗,有必要挤吗?再比如, 或许在有些大爷大妈的眼里,出去打个野味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什么, 对不起, 没听说过。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每个人都是困在自己经验中的囚徒,过往真理的奴隶。

前现代社会是以家族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年长者在崇尚宗族文化的大家庭中往往处于一言九鼎的位置,众人唯其马首是瞻——像“百善孝为先”这样的训条俯拾皆是;然而,古往今来有几条是用来“教育”老人家的?恐怕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几条。

把时间再推进到几十年前,在一个以单位社区为核心的环境中,年轻人就算对一些长辈们的做法有异议,也不会对着街坊邻居的大爷大妈直言其非。若真这么做的,恐怕不仅被视为不尊重老人,甚至会被认为是挑战组织权威。

现在,整个社会正在为这种传统中不好的那一面买单:我们不太擅于向老人提意见;相对的,他们也不乐意听。回顾人的一生,走过了围绕父母膝下的童年,被师长训诫启蒙的青少年,又在一辈子为稻粱谋之后终于过上了随心所欲的晚年生活,更听不进别人的劝导。

那么,怎么才能让那些掉队的老人们,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社会呢?其实,除了让他们衣食无忧,是不是还应该引导他们如何与陌生人共享资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纠正那些不合理的行为呢?目前,社区内为老年人开设的兴趣班特长班比比皆是,而帮助老人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转变的观念之课、法治之课、公民之课却是一片空白。

是时候补上这一课了。

有观念课,老人才可能不那么强烈地干涉年轻人到底几岁结婚、几岁生孩子;有法治课,老人才知道家门口的保健课、金融诈骗不能信;也才会知道,在公交车上大骂,是违法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久之,隐私、权利这些概念,才能深入人心。

让老人们适应这个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会伴随很多阵痛与噪音, 但这条路却一定要走下去。

因为,再如何有“尊老”的底色,再如何强调老龄化社会, 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也不该被无条件的“豁免”。

当然,这一过程,家庭中的年轻人更是责无旁贷。

当我们说,“老人和孩子一样”时,首先想到的往往多是对他们的照顾和陪伴,这话没错, 甚至可以说,从国家到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在这点上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但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不恰当的行为都应该得到批评指正。同样的,现在,我们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群体与他们的子女一样,被裹挟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他们的观念与行为,也是子女的责任。年轻人对父母,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也需要多沟通、多引导,在交流中逐渐的改变他们的固有观念非常重要。

(本文首发于《经济观察报》)

———-

微信ID:qhjy_gzh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