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圈 2019-04-03

在美国(也包括在加拿大等),印度裔相比华裔,无论是在实业界、科技界、经济界、大学还是政府等等,都全方位超越华裔,这是不争的事实,相关报道很多。为此,我想我和很多人都会有共同的问题:

印度裔为什么在北美比我们混得好?我们海外华人有句口头禅:祖国强大华人才能更好,这是事实吗?如果是这样,那大家都公认中国比印度发展得好,为何华人却远远落后于印度人呢?

在我去印度游学前,碰巧看到一篇文章,是硅谷知名华裔创业家王维嘉先生所写的。他去年12月份去印度游历2周,感悟良多,在他的长文中他专门探讨了“老印在美国为什么比老中混得好?”。我相信他也一直在寻求这个答案。

当我看完王先生的文章,我知道他的答案正是我所探究的,我相信他的判断。所以,后来的游学之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去验证他的观点,其后从我这里也完全得到证实和认同。下面引用两段他在文章中的看法:

“这次印度之旅,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印度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和美国太相似了。这套体系是一整套精细的自下而上的利益分配的博弈体系,其中的规则和玩法没有多年的浸淫很难掌握。而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一切听皇上的,老百姓对于利益分配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

久而久之大家对公共事务很淡漠,甚至就没有“公共事务”这个概念,所谓“自扫门前雪”、“一盘散沙”的根源正是在此。难怪印度人抱团,自下而上的博弈就是要靠抱团呵。所以印度人到了美国就和在自己国家一样,像谷歌CEO劈柴去国会作证一点不怵呵。”

“这套法律和政治体系从1952年到现在一直在运行,可以想象来美国的印度移民从小就耳濡目染,浸淫其中,所以到了美国简直轻车熟路,又是讲英语,和在母国没什么区别。而中国人对这一切都很生疏,许多人甚至呆了很多年都搞不清楚这个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当然印度人要混的好了。”

王先生的观点,或者说我们最终找到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印度的制度环境和西方基本一样,而中国则根本不同;由此导致了印度裔和华裔(无论是新移民还是其后几代),在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迥异不同,也导致了华裔整体上全面落后于印度裔。

王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具体例证,像民众对选举的积极参与,像大家对公共事务的关心,等等,我们这次游学中都有同样的观察和感受。比如我们在尼赫鲁大学和几位女博士生交流时,她们都坦诚表达过,她们毕业后第一想去政府工作,其次就是去NGO组织,她们希望能积极参与政府或公共事务,改变印度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在印度旅行,刚开始或表面上,会感到印度与中国或亚洲文化很相像,所以我们都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切感,但随着深入了解和体验,就会感到印度在很多方面更接近西方社会,包括从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规矩礼仪,甚至是饮食习惯等等;与中国则是渐行渐远,“形似而神不似”,这个“神”更多体现在制度层面,而制度的影响太重要太深远了。

【在尼赫鲁大学,我们和在校的几位博士生座谈交流。】

我们游学行程中,还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分享,其中来自多伦多的一对朋友,就专题谈到了“华裔与印度裔在北美发展的问题”。他们旅居多伦多多年,在大公司工作过,后来自己创业,不但事业有成,还把三个孩子都培养得非常好,也算是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对这个话题,他们主要分享了两点看法:

其一,中国大陆的崛起,对华人在北美的发展是弊多利少。换句话说,这是海外华人的负资产,因为这直接带来华人群体的躁动不安和采取各种方式回国效力,因此带来很多问题并影响华人群体在海外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案例很多,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

其二,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华裔与印裔的个性差别较大。华裔偏保守内敛,喜欢单打独斗;而印裔更为开放,擅长抱团作战,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大陆文化与北美差别很大,想真正了解和适应北美的文化和规则,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而印度社会文化与北美的差异较小,印度人去北美发展并不感到陌生,甚至更有竞争力。

上面中的第二个看法,本质上还是因为中印两国社会制度的不同;第一个看法很有意思,咋听起来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来颇有道理,只不过很少有人愿意直面这个问题而已。

对于今后华裔在北美的发展,他们俩不太看好,一是企业上层很难有华人再来提携华人,二是今后华人的发展会大大受限,职场天花板将进一步拉低和加厚。

我想,他们的第一个看法也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有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说,中国强大到底对海外华人是有利还是有弊,这个也是制度决定的。如果中国是和你(或世界)相向而行(从制度上或价值上而言),那么中国强大对海外华人发展有利;否则很大可能是不利的,一旦出现国家间大的冲突则华人就成了牺牲品。这种风险很大,也是华裔长远发展的最大瓶颈。

社会制度的不同,对华裔和印度裔的发展有根本上和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不是去印度游学考察过,如果不是在北美工作生活过,也很难有如此深切的认识。这种影响原以为离开祖籍国,就会慢慢淡化;原以为在下一代或下下一代身上,就会明显转好;现在发现,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难以清除的,尤其是在中国变得日趋强大的今天。

比如,很多人在总结华裔和印度裔差异时,会指出华裔不关心公共事务、不愿意参政议政,这种现象的确普遍存在,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根源还出在制度上的不同。

参政议政(也包括其它方面的创新突破)最需要的是critical thinking,或者说批评精神、批评意识和批评能力,特别是对政府的批评。这方面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最为缺乏,并非是因为中国人天生就不好批评(其实正相反,中国人的挑剔能力随处可见),而是因为某些恐惧,这种恐惧与生俱来,如鬼附身。

如果无法消除这种对“批评”的忌惮和恐惧,华裔群体无法真正站立起来,无法真正融入主流,也无法赶上和超越印度裔。印度裔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对美国、对加拿大、对印度,都可以无所顾忌、理直气壮地批评,在批评中不断完善和进步。

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对海外华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还需要继续观察和思考。同样,印度也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否海外印度人也会躁动不安和纷纷回国呢?应该说,这种情况也会存在,但对印裔群体的影响不同于华裔的情况,这除了各自出国和移民的背景不同之外,还是因为制度上的差异。

因为社会制度的相似性,印度人出的来,也回的去(包括下一代),这种来来往往对两方面都是双赢和互补;但华裔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出来难,回去更难,这种进进出出对自身和群体也更多是困扰和损耗。

【在班加罗尔,与一位企业家交流,他是从美国回流印度的。】

这次去印度游学,很高兴找到了华裔和印度裔有落差的根本原因,但同时对华裔群体的未来,又多了几分失望和忧虑,因为这种制度上的差异性是我们个人难以解决的,甚至很长时间内还看不到解决的希望。那该怎么办?我和朋友讨论时,这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过正常了。参政议政、为民发声,固然重要,但首先还是要像本地人、印度裔等移民那样,按照本地的方式去生活,融入进来才能被认同,扎下根来才能有发展。

第二,在居住国和祖籍国之间必须选好自己的位置。两头通吃看起来很美,过去似乎也行得通,但这个不可持续,弄不好就是两头不讨好,也很容易让下一代迷失方向,成为“夹生饭”,他们今后的发展更是大问题。

第三,华人自身必须抱团取暖,并和其它族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今后华人在北美在海外的发展,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对此要有各种准备。现在应该想的不是超越印度裔或其它族裔,而是多学习多合作,不断做出新贡献,努力塑造新形象!

期待有一天华裔和印度裔不再有原生态的根本不同,期待有一天能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