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山下的守望者 2020-02-07

李文亮去世的消息公布后,舆论被瞬间引爆。不仅仅国内媒体,国际知名媒体也纷纷做了报道。为什么舆论对李文亮的去世如此关注呢?答案众所周知,因为他是这场疫情的“吹哨人”。不仅如此,他还因为“吹哨”被警方约谈、训诫。

一个中文互联网世界流传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某次,美国某州发生了一件事情,于是该州的一家报纸去采访州政府,州政府说,无可奉告。于是,这家报纸的记者回去后,胡编乱造了一个新闻。报纸出版后,州政府很气愤,一直诉状告到法院,要求法院判定该报纸造谣。报馆的回应是,我卖的是报纸,不是白纸,既然你不说,那我就只好编造。法院采纳了报馆的申诉,判定州政府败诉。法院的理由是,当政府不愿意告诉人民实情的时候,人民有权力造谣。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美国,绝不会有任何一个“吹哨人”会被警方训诫——即便“吹哨人”预警的内容和实际发生的情况有出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互联网这种曾经的新生事物,在中国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当中最为普及的信息传播工具。这显然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好事,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双刃剑。信息传播的快捷,信息容量暴增,必然会使得虚假信息在其中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执法部门,专门成立了网络巡警,用于监察、阻止、打击谣言,这种做法,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为什么有待商榷?我不是信息传播学的专家,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治理互联网的经验可以发现,所谓的谣言,往往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言论禁区太多,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说,什么事情不可以说。于是,闭口不说,成为了常态。然而,你闭口不说,他闭口不说,大家都闭口不说,那么,一旦有一个人忍不住说了,就很容易成为“谣言”,为什么?因为这一个人说的话,属于单方面信息来源,没有其他人印证。这样,也就给故意捏造虚假信息的人,有了可乘之机。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基本是放开的,任由信息顺畅的流通。这样的操作结果,就使得“谣言”没有了生存空间。原因很简单,某个事情发生后,你发个谣言出来,其他了解事情真相的人看到了,就必然站出来告诉大家真实情况,而且,肯定不是只有一个人了解事情真相,其他的知情人也会大胆站出来。这种情况下,多种渠道的信息相互碰撞,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而我国的执法部门,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显然无法做到对每一条信息进行审核。顶多能做的,就是对那种已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谣言进行精准打击。但这里又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执法人员专业知识有限,他们又如何百分之百确认,某一条信息,尤其是涉及某一个专业问题的信息,是谣言呢?以李亮文“造谣”的信息为例,显然,以武汉警察的专业知识,是无法百分之百予以确定,也正因为他们的这一失误,使得武汉老百姓没有在第一时间对病毒予以警惕和防范。

所以说,我们的执法部门,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应该抱有更宽容的心态,适当放宽言论空间的面积,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大胆言说,自由言说,如果说错了,可以请专业人士予以更正,我们相信,这种管理方式,其良好效果会远远大于采取行政强制手段。

李文亮的去世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悲剧,毕竟,他年仅33岁,正是人生当中最灿烂的年龄。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也是一个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李文亮为英雄,一点都不为过,而就是这样的英雄,却未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未能得到特殊的关照,实在是很不应该。事实上,只有李文亮这样的人,得到的待遇足够高,受到的尊敬足够重,才会有更多的李文亮在社会当中涌现出来,我们的社会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

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看到一则未经证实的新闻图片,那就是哈佛医学院为李文亮降下了半旗。我想,大概这就是民心吧。

2020年2月7日于株洲家中

作者简介:刘淼,70后,长沙人,出生于邵东,后迁居至株洲,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库入选作家,曾供职于某国企,后供职于某杂志,现居家自由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沈情的背叛》《香水有毒》《盆村事件》,散文《一个人的馒头山》《消失》《斯人寂寞》等。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