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部《行者思之》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香港推出,首度公开了当年“六四事件”前后的一些真相。作者是京城大律师张思之。
张思之自称,王军涛案是他第一个政治案件(林彪、江青“两案”不能作数)。┅┅说到王军涛案,张思之说,有位学运领袖的证词很不光彩。他查阅卷宗,特别留意几个主要的学运领袖给控方提供了什麽东西。没料到,其中有份供词一副奴颜,说法骇人听闻∶“我在天安门广场的一切行为,我在指挥部的一切作为,都受王军涛指挥”,“王军涛是我的教唆犯”。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思之对此人很不谅解,甚至后来有人请张思之为他辩护,张思之毫不犹豫找藉口回绝了。他认为,坐了共产党的牢,顶不住,交代问题,他不但理解,而且会谅解,要允许人性有弱点。关键是不能拉扯别人垫背,更不允许害人,那是背叛,更何况你这是“恶毒攻击”,自命领袖,统领“学界”,怎麽还受人“教唆”?什麽叫教唆犯?官方都给他加不上这 个罪名嘛。张思之说,“现在不必点出那位领袖大名,他年轻,还要做事,该给他留点余地。至于是否自省,那是他的事”。
张思之说,一对比就见高低。有份审讯笔录,王军涛对公安讲∶“有关别人的问题,你们已经问了我几十次了。我明确告诉你们,今天谈这个问题,这是最后一次,今后不再谈了。我可以说的是∶凡是涉及别人的问题,统统以对方讲的为准,我承担责任,不必再问我。”张思之说,谁曾见到过这样的证词?掷地有声,光明磊落! 人格上的差别多麽大。
张思之答应为王军涛辩护之前,并不认识王军涛。张思之知道一九八零年北京大学生竞选风潮,但并不知道王军涛是竞选活跃分子。后来才得知王军涛在学术界、知识界的份量和影响,他大惊而自叹孤陋寡闻。透过会见接触,张思之加深认识王军涛,从而形成重要观点∶王军涛之所以上天安门广场,是执行中共中央统战部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说服学生退场,为欢迎戈尔巴乔夫访华准备条件,结果没能完成,当了阎明复他们的替罪羊。帮助党组织执行任务,反而成了罪人,这是黑白颠倒。
至于王军涛的政治立场,张思之的总体印象是∶一个“保皇党”。陈子明也一样,骨子里都是保皇党。张思之说,总也想不明白,一个以“革命”为旗帜的政权,对一个保皇党人,竟视为反革命而判刑,不荒唐麽?
张思之认为,将王军涛归为保皇党,第一,他的基本观点是维护这个政权的,要加强当政者的行政权威,这都见诸他的论文。张思之在辩词里说,“王(军涛)拥邓(小平)十年一贯”,他认可。包遵信的《五.一七宣言》,王军涛拒绝签名,就是因为里面有反邓小平的文字。第二,在那个历史阶段,他们的主要活动是搞社会 调查,结合实际,从理论上说明应当改革以及怎麽改革,出发点也是为了维护与改良现政权。他们选了两个点,一是经济发达的特区,蛇口;一是落后地区,延安。蛇口调查已结束,调查报告完全肯定了蛇口模式。延安调查也已完成,回到北京正在商讨调查报告,提供当政参考。为此他们决心不介入学生运动,不去天安门广 场。他们当时就有个预测,只要一介入,肯定被打成“黑手”。这个判断还真有先见之明。因此,他们就一心一意地天天开会搞总结,想抓紧完成调查报告,没介入那场学生运动。
张思之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五月十五日访华,要在广场搞欢迎仪式。可是学生并无“撤”意。统战部开会研究,谁也没办法。当时的青年社会学家,现为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说,王军涛在学生中有威信,现在只有请他出山。部长阎明复立马说,你快去请。于是,郑也夫奉命找到王军涛说,中苏两党言和,事关整个世界格 局,是大事,你不能坐视,以大局为重吧。王军涛答应了,这才去了天安门。
王军涛立场是维护国家
张思之说,他哪里有打倒这个政权、分裂国家的意思,相反,是维护的立场。再从王军涛一系列言行来看,不论是参加一九八零年北京大学生竞选,还是后来的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他的观点只是有些超前,绝没有越出中共允许的范围。一审已经判他十三年了,他还拿出发表在《国情研究》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中国当前需要 行政权威》,让我作为证据提交二审法庭。这更是“保皇”的铁证。所以我说,整个审判自始至终都非常荒谬∶恨铁不成钢也是罪,也有罪。
王军涛案,两项罪名,五条“罪状”。开庭那天,公诉方指控的所谓“颠覆”罪行有四条,所谓“反革命宣传煽动”罪一条。张思之说∶“庭审调查自始至终没敢让证人出庭。陈子明、周舵、刘刚等人的证词,以及我们提交的几份书面证言,都对王军涛有利,足以否定指控,也不予质证,乾脆否决了。”他的辩词长达七千字,基 本观点可用一句话归总∶“起诉书意在指控王军涛是‘四月北京动乱’的策划者和‘黑手’,然而都没有举出令人信服的可靠的证据。”
你辩你的我判我的
张思之在书中说∶“事后总结这份辩词的特点,我觉得主要在于∶通篇对案中事实做了条分蓟R,逐条彻底地驳倒了所有指控。然而你辩你的我判我的,这种状况已成通例。辩论终结,王军涛的最后陈述终了,审判长宣布休庭评议。六十五分钟后宣读判决。那麽冗长的判词,一小时之内何能做出?连‘走过场’都不能及格。我们 提出那麽多证据,竟然统统不予理会,我们讲了那麽多可信的理由,居然没有一个字反映在判决里,日后写中国审判史是应当对你们这种做法留下一笔的。”二审判决书下来,毫无悬念∶维持原判。
《行者思之》一书由张思之口述、孙国栋整理。孙国栋认为,“六四”后,张思之为鲍彤、魏京生、王军涛等政治犯辩护,屡败屡战,更奠定了中国第一大律师的地位。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史,他不懈抗争正是一代法律人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写照。
原载《亚洲周刊》201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