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丹增德勒仁波切口述的整理

丹增德勒,康地南部的一个仁波切,或者说,阿安扎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一个活佛。也是一个特殊人物,据说在县、州、省一直到中央都挂了号。

他有三个名字,俗名阿安扎西,前世之名阿登彭措,在宗教上的受戒法名丹增德勒。雅江和理塘一带的康地百姓习惯用亲切的口气称呼他大喇嘛。

他属相为虎,1950年出生在理塘牧场上一个贫穷的牧人家中。三岁时父亲去世,而后母亲离家,他由外婆抚养。1956年他在理塘寺(也即长青春科尔寺,康南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出家为僧,但不久就因所谓的叛乱以及随后的民主改革,三年后被遣送回家,与外婆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1961至1963年,中国内地的所谓三年灾害也严重影响到康区,据他回忆,在他的家乡就饿死了一半的人。

1979年他逃往印度,据说是在达赖喇嘛派遣的第一批五人参观团经过康区时,因向参观团倾诉真相,喊冤告屈,恐遭当局迫害连夜出逃。他在位于达兰萨拉的哲蚌寺贡麻(音)扎仓学习七年,非常刻苦,成绩优异,被达赖喇嘛认定为理塘与雅江一带的一座名叫康拉能扎(音)寺的仁波切。这是一座在历史上颇有声誉的帐篷寺院。

1987年他回到理塘,曾经在理塘寺驻留一段时间,因理塘寺供奉为达赖喇嘛要求放弃的护法多吉修丹,丹增德勒仁波切与不愿摒弃该护法的寺院主要活佛产生矛盾,更因他在印度求学的背景尤其为寺院中被政府招安的活佛所惧怕,终遭排斥。于是丹增德勒仁波切四处游方化缘,于1988年开始在过去帐篷寺院的所在地——塔子坝修庙建寺,曾三上北京,经十世班禅大师的同意,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用了三年的时间,建起了第一座寺院,全名为“康拉能扎特青襄秋丘林贡巴”(音),又称为崇新寺,一度拥有出家僧人六百多名。随后十年里,他陆续在雅江县几个乡里修建寺院七座,其中包括一座尼姑寺。并且还修建有佛殿、闭关房、转经堂多座。

这是一位真正在广大民间弘扬佛法并实践佛法的仁波切,因而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信仰,与创办色达五明佛学院的堪布晋美彭措并称为“康北的晋美彭措,康南的阿安扎西”。同时,他坚持藏民族的利益,经常直言不讳地向当局表达他的意见,也因此激怒政府,遭到有关部门愈来愈严厉的限制,甘孜州宗教局专门于1997年下发了《关于对阿安扎西违反政策法规规定的处理决定》的22号文件。其态度表明,因为他是达赖喇嘛认定的活佛,政府不会予以承认;因为他是从印度回来的活佛,政府从来对他只有怀疑和监控。

1997年和2000年,丹增德勒仁波切两度被审查,因而避难在外,康南上万农牧民向政府联名按手印上书,并选派代表去州、省乃至中央,恳求政府宽以待人。在群众的强烈呼吁下,政府也两度保证不对丹增德勒仁波切予以处理,当他重返寺院时,数万百姓夹道迎接,哭声震天,叩拜如山倒。

鉴于当地孩童求学有难的状况,自1994年起,丹增德勒仁波切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一所学校,在他的辛苦努力下,终于得到政府的暂时默许,于1998年5月建成格西沟和平小学。这所小学座落于雅江县郊雅砻江畔,占地约为一千多平方米,所接纳的学生不但有父母或单亲亡故的孤儿,也有残疾儿童和家庭极其贫苦的儿童,均来自理塘、雅江、康定的农牧区,还有从泸定送来的汉族孤儿。至1999年为止,共有学生128人,分为四个班。教职人员6人,其中教授汉语的有2人,教授藏语的有2人,教授数学的有1人,教授音乐和体育的有1人。这四位老师都是从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当中聘请的。所授课本均为国家统一编发的小学教材。另外还有管理伙食等后勤人员6人。这所学校的所有经费都由丹增德勒仁波切一人提供,平均每个月投入人民币13000元,用于教职员工的工资以及学生包括衣食在内的所有开支。2000年,学校被强令解散之前已有学生300多名,并收留有孤寡老人和残障者。

1989年,他还在位于塔子坝的主寺附近建有一所佛学院,有30多位僧人在这里学习,其学习、衣食以及医疗费用也都由他来提供。另还有一些俗家子弟也在这里求学。

他办学校的目的正如他所说的,一是希望藏民族的后代成为有文化的一代,二是愿自己的善举为众生服务。他说:“愿所有的人,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国家,都能够得到和平与安宁,这就是我的菩提之道。”

(2002年12月 唯色写于北京)

二、甘孜州宗教局《关于对阿安扎西违反政策法规规定的处理决定》的“甘州宗发(1997)22号”文件(全文如下)

各县人民政府:

根据州委、州府7月4日,在州委常委会会议室召开的州级四大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门会议精神,现就对阿安扎西违反政策法规有关规定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阿安扎西,系理塘县高城镇人,生于1950年9月,后在理塘寺出家,1957年受沙弥戒。

1982年,阿安扎西私自出境到印度达兰萨拉,1987年7月返回理塘,是年10月,阿安扎西自称达赖认定其为原吾托扎仓格西阿登彭措的转世。1988年,阿安扎西未经批准却擅自将原吾托扎仓帐篷寺庙改建为 土木结构的固定寺庙,当时州、县统战、宗教工作部门制止未果。继后,他又大兴土木扩建崇新寺。还有1996年动工修建唐岗河“念经活动点”,此活动点已由县宗教局责令停止。

阿安扎西不仅以所谓“活佛”自居,还私自在西俄洛乡亚宗村和红龙乡马他马村各指认有1名“转世活佛”,还为村民哈甲之子——尼马,在崇新寺举行“坐床”仪式,多次插手干预它寺事务,1996年8月,阿安扎西擅自插手干预理塘县村戈乡萨迦寺搬迁事宜。

长期以来,阿安扎西以“活佛”为幌子,无视宗教政策和法规有关规定,我行我素,私自指认转世活佛,擅自干预它寺内务。为了加强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现对阿安扎西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1、 依据国办发(1991)39号文,第二条指出:“国外认定的转世灵童和活佛,不予承认。”据此精神,现决定:公开否定阿安扎西的活佛称谓,责令其不得以活佛身份活动;

2、 阿安扎西本人既不是活佛,也不属高僧,就没有认定“转世灵童”的资格,他指认的“转世灵童”既不符合现行有关政策,也不符合宗教仪轨,实属非法的,一律无效,要责令其停止指认活动;

3、 未经批准,崇新寺不得新建“康村”;

4、 今后,阿安扎西只能以一般僧人身份,在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参加雅江县崇新寺的佛事活动,未经批准不得到它寺参与教务活动;

5、 建议雅江县取消阿安扎西县政协委员的政治安排。

甘孜州宗教事务局

一九九七年七月七日

报:国务院宗教局、省宗教局、州委、州府
抄报:省委统战部
送:州政法委、州委统战部、州公安局、州国安局
发:各县人民政府、宗教局 存:办公室、业务科

三、丹增德勒仁波切有关办学的申请

申请

雅江县人民政府、县文体局:

红龙、柯拉两乡位于高寒地带,属纯牧地区,牧民居住分散,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由因历史的渊源,世世代代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解放以后,党和政府花费巨资在牧区创办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牧民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很多牧民儿童从此受到了学校教育,学到了 一定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近年来,县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加关心和重视牧区学校,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把牧区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生。广大牧民对此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但由于牧民居住原因,特别是实行包干到户以后,基本上是一条沟一户人家。加之还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家境困难,这些现实矛盾仍然造成有一部分儿童不能上学读书。要让牧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不能只靠国家来解决,应提倡社会力量办学或通过各种渠道解决这一现实矛盾,为此,我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承担一部分牧民儿童的就学问题,并保证学生的吃住和其他费用。目前我已经在两乡招收了一百多名学生办了一所扫盲学校(学校的基本情况附后),我主张办扫盲学校的目的是,想为国家减轻点负担,最终实现消除文盲、贫穷,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使牧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

虽然这所学校是白手起家,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但我有信心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一定越办越好。现请求上级批准我继续办这个扫盲学校,我一定在县委、政府和主管局的领导下,把这个学校办得让上级满意,让人民满意。

申请人:阿安扎西

一九九九年元月八日

附:扫盲学校基本情况

办校地点,格西沟,离县城只有四、五公里,气候、照明、医疗等条件较好。现有学生130名,其中男生占百分之四十四,女生占百分之五十六;家境困难学生占百分之八十,孤儿占百分之二十;十三周岁至二十周岁间的大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全校共有一年级四个平行班,教室、课椅及学生住房等均已基本配套。开始的科目有藏文、藏文数学、汉语文、藏文书法等,各班均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现有代课老师6名,其中藏文老师4人,汉文老师2人,勤杂人员6人。

经费开支情况,师生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300.00元,每月按30天计算,每月支9000.00元,6名老师人均月薪500.00元,共3000.00元,6名勤杂人员均月薪300.00元,共1800.00元,每月总计支出13800.00元(书本费例外)。

四、当地村民写给政府的一封信

助人为乐

我村位于雅江县的中上游,大家都知道,我们本达宗村在这几年突然变了,没有过去那样到食店吃饭时,不但不交钱,而且还要把别人的碗打碎,有时还要打人;有的人喝酒、抽烟,整天打打闹闹,整得大家都日子不好过;有的人爱打架等等,喇嘛来了之后,这些现象已减少了很多。这些大的改变是谁给我们的,不是那个人的威力,而是我村来了一位大好人,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活佛,他给我们,还给我们村的各位人民都带来了好处。

他从不说哪个民族的好坏,我们从没有听到过,看到过。总而言之他讲经的目的是:

1、 教育我们做好事,不要做坏事。
2、 教育我们尊老爱幼。
3、 一贯教育我们不要犯党的政策。

我们认为这种的好喇嘛很少,最终,他是一个好喇嘛,我们可以保证。请求上级有关部门给我们的好喇嘛,给一个好的结论。

此致

敬礼!

本达宗村村民:车来泽仁(6人) 呷拉汪修(5人) 志玛邓珠(4人) 百马(4人) 巴桑(5人) 巴丽(6人) 泽仁翁姆(4人) 李兰英(3人) 康妹妹(8人) 汪青(8人)

(注:在每个人的名字上按有手印)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四日

图1: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在雅江县他办的学校前。

图1: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在雅江县他办的学校前。

图2: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与他办的学校师生合影(如今学生们又在何处?)。

图2: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与他办的学校师生合影(如今学生们又在何处?)。

图3: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与他收养的残疾儿。

图3: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与他收养的残疾儿。

图4: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的学校在上课。

图5: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的学校在上课。

图6: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的学校在上课。
图4-图6:1999年,丹增德勒仁波切的学校在上课。

图7:孤儿学生在宿舍里。
图7:孤儿学生在宿舍里。

图8:丹增德勒仁波切与唯色和他收养的残疾儿合影。
图8:丹增德勒仁波切与我和他收养的残疾儿合影。

图9:丹增德勒仁波切与唯色在教室里合影。
图9:丹增德勒仁波切与我在教室里合影。
(图1-图7,唯色拍摄。)

文章来源:绛红色的地图~唯色博客 2007, May 9
原文链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