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之江新语》这本书,快速翻了一遍,第一个感觉是:习总原来才是政府官员玩博客与微博的“始作俑者”。这本收集了他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最长的也没有超过1000字,最短的只有短短两百多字,最接近当今的网络博客和微博体。

《之江新语》不同于领袖的“语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短论”大多数都具有评论的元素:立论、论述加上引用和结论。同老杨头动不动就几千字的博文相比,堪称“短小精悍”。同领导人动不动就长篇大论的讲话相比,显然更具有可读性。

细读此书,不难发现习近平是读过不少书的。海外对华分析人士一直对中共领导人是否读书,是否有时间读书,以及读什么书抱极大的兴趣。这可以理解。据西方政治学者研究,领导人小时候读过什么书,以及现在是否继续读书、读什么书等等都是构成他们知识结构、影响他们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后,领导人走向前台,引起海外人士关注,但领导人的神秘性却依然未除。从习近平自己的讲话,以及接触过他的人描述,他年轻时就比较喜欢读书,可一些外国观察者还是半信半疑,有人认为,他的执政很可能会受到他这代人“少读书”的制约。细读这本书,可以看出,习近平是读过不少书的。

《之江新书》里文章虽短,却不乏引用,引用的内容大体分两部分,一类就是比较通俗的民间说法和名人名句。例如《搞试点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就是引用了胡适等多位名人重复的句子。另一部分是书本里典故与故事,尤其是中国古书。有些引用我还需要查一下才知道是出自哪里。除非他手头有一本“名句汇总”之类的,否则,没有读过这些书,很难在如此频密的写作中引用如此多的句子(例如我的文章中几乎从来不引用原句,原因就是我写作几乎都是在路上,根本记不起那些想引用的句子原文)。

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一文中,习总引用王国维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给我特别亲切与熟悉的感觉。因为当年我开始读博士时,我的博导冯崇义也用这三句话要求我,记得他当时说话的口气都和习总这篇短文相似。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再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想一想,现在还有多少干部和学者会习总和我老师那样要求地去学习呢?

从行文来看,习总这些“豆腐块”文章都是他自己亲自写的。作为省委书记,正规报告按惯例可通过秘书起草,但那样的报告很难反映领导人的个人风格。可《之江新语》无论从文风与说话风格,几乎都有浓厚的习总特色,这些特色同他现在的一些脱稿与即兴发言还基本一致。

从这本书中看出“一致”的当然不只是文风,还有执政理念、个人风格与性格特点。《之江新语》里最多和最大篇幅的文章有两类,一类就是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群众路线与党员的个人修养的,一类是对弱势群体尤其是“三农”的关注。

例如,2005年一月份,习总连续几天分别以《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等较大篇幅的文章论述“三农”问题,真可谓《重中之重是“三农”》(2006年)。这些论述“三农”问题的文章风格失去了其他短文中的“洒脱”与“娓娓道来”,可见说起“三农”问题,习总的心情也不是太轻松。至于对党的建设,就不用举例了,习总执政后基本上在延着他那时的思路一步一步推进,例如学习焦裕禄,例如打击贪污腐败、搞好廉政建设等。

当然,这位省委书记也有“不务正业”的时候,而这恰恰是我比较欣赏的,例如我发现他写过一篇我每年都想写一次的文章:《路就在脚下》,写啥呢?原来是写给高考落榜的孩子与家长的,他这样开始:“又到了高考录取揭榜的时候。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用绝望。路就在脚下……”看到这里,我得声明:我给落榜孩子写文章前并部没有看到习总这篇老文,我就算“剽窃”,也不好意思“剽窃”他的吧?

省委书记算是比较大也比较忙的官了,写这种文章肯定有点“不务正业”。但这个“不务正业”得好。殊不知,中国的应试考试每年都会让落榜或者根本没有参加考试资格的孩子黯然伤神,每年都会出现相当数量为此自杀和自残的孩子(大多没有公布),当我写过安慰这些孩子,并指出路不止一条的文章后,收到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感谢信。那时我就想,我人微言轻,发表的平台又小,我们的官大人们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做点事呢?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本书中看到“路就在脚下”时,我感到相当开心的原因。习总在文章中说,他注意到高考让一些孩子有压力,学校尤其是家长又对孩子施压,为此,他呼吁“千方百计把孩子从分数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接地气”的省委书记,希望现在执政了的习总,能够继续关注教育,最终改革极端的应试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

说到“接地气”,我突然觉得这三个字是最能形容这本书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说这是一本“微博”、“博客”合集的原因。这本书里很多小文章能激起我这位写作者的共鸣,例如《成才必须先学做人》以及《做人与做官》。在中国,会做官、能发财的人多了去,但会做人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权贵,一抓一个准。

写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文如其人”和“人如其文”,从习总执政后的表现看,他应该能够做到“人如其文”。果如此,则是“三农”之福、学子之福,以及长期受官僚作风与贪污腐败之苦的民众之福!

习总当年写这些“豆腐块”微博与博客,是否可以复制呢?由于中国的体制比较特殊,领导人不需要常常面对媒体和公众作出演讲与解释,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声渠道,领导人想什么,大众也就只能靠猜了。当然政府各种文件与公众场合发言可以反映一些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与思想状态,可那毕竟是“官样文章”,有些甚至“口是心非”。记得以前腾讯微博上我互动过的有一位浙江组织部部长蔡奇,他就做得不错,我的很多网友都支持他,后来不知道调倒哪里去了。

官方常常说要抢占舆论阵地,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象当年的习近平一样用接地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一针见血”与“娓娓道来”兼而有之,而不是简单粗暴,用打压其他人的声音,删除他人博客和“微博”的方式来实现字面意义上的“抢占”。对于这些官僚,我倒真愿意免费送他们一本习近平的《之江新语》。

老杨头2014年9月2日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