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中华见闻记之一

尊敬的陈森先生:

您好!首先向您致以真诚的歉意,这么晚才回复你的公开信,实在是对您真挚交流的一种怠慢。

自从七月中旬到八月十四日,我一直在奔波之中。大体的历程是:先自南京到故乡泗阳(南京正北200公里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农业县),做了几天的社会调查,由于疾病中途停止,返回南京;接着陪同重庆的民运斗士许万平前往蚌埠拜访了张林和王庭金两位不屈不挠的民运斗士,次日又一起到合肥拜访了原为中共检察官、现为民运斗士的沈良庆;回到南京的时候,天气炎热的可怕,这种可怕是经常享受空调的人难以体验到的;小作休整后,去了上海,拜访了忠厚仁义的民运斗士戴学武,以及特立独行的民运斗士李国涛,复又国涛引路,一起奔赴上海的东南郊南汇区的祝桥镇的一个村子,拜访举世闻名的原为中共检察官、现为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家顾则徐;而后去了杭州,拜访了几位优秀的民运斗士,然后去了宁波,和在那里宣教的穆斯林朋友,聚会讨论如何通过扩大宗教的影响而转变目前中国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堕落沉沦的人心,就是在这个地方和时候,我偶然在网上看到您的公开信;返回南京的途中,到上海拜访了著名的自由律师郭国汀;回到南京次日,再回故乡,企图对一些农村问题小作深入了解,一夜之后,回到南京,又被南京市公安局里的国安部门,传讯了九个小时,回到住所,简单处理了杂务之后,就于八月十日到了杭州;八月十四日,我到了云南省首府昆明,而后的月余时间里,漫游云南,学习《古兰经》,了解穆斯林社区的生活,同时也由于条件的限制,一直无法回复您,直到今天,才得以有机会实现我回复您的愿望。

您的赞誉对我们是个鼓舞您的公开信谈到了2002年四月底,我被广东警方驱赶出境时,对警察的友善态度和宽容心态。我觉得这是我们追求自由民主的人群应该具有的礼仪和心态。仇恨是人性的某种自然的倾向,但是是一种可以节制或消减的倾向。仇恨本来不但有害于人际的幸福和安宁,也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它是一种个人的和群体的双重的损失;而提倡仇恨则是一种危害人类的罪恶了,马列主义为什么有害于人类,其基本的层面是提倡人类相互仇恨,而这样的理念正是我们宗教信徒所反对的抵制的。再说我们不能将警察和制度,完全混为一谈。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警察不过是执行者,很多人是为了自己活命或者家人活命而端着专制制度的饭碗。他们多数是人是善良的,少数人即使是由于愚昧无知而无礼粗暴,也是值得同情的。那些漫骂我们,或者殴打虐待被监禁者的警察,如果是因为愚昧而暴虐,那么仍然是值得谅解的;如果是警方有意识地使用红脸和白脸搭台唱戏,那是整个制度的卑污了。

宽容和理解是自由民主的精神之一

马列主义教导人们相互仇恨、相互残害,但是各大宗教教导人们相互爱护、相互宽容。

可以说耶稣学说的全部核心,就是提倡人类之爱。

著名的“登山训众”中说道:“我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人祷告。”

耶稣遭到死刑的迫害,临死之前,也没有忘记爱,他在十字架上做了祷告,祈求上帝宽恕他的敌人,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使徒时代,他的信徒念念不忘耶稣的教诲,经常宣扬博爱。《罗马书》中有这样的字句——“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诅咒。”“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哥多林前书》中有这样的字句—“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基督教提倡的博爱,今天,无论东方西方,在信徒的群体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尤其是欧美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实践博爱的自由民主制度,当博爱提高到制度层面上时,人们便广泛地享受自尊、富足、安康、和平。

伊斯兰的本义是和平、谦恭、顺服,而自由平等民主博爱宽容,也是伊斯兰教的教义精髓。埃及伟大的学者艾哈迈德。爱敏在他的名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中这样说道—“伊斯兰原是‘和平’之意,同‘战争’、‘仇恨’是相对的。”可见宽容也是伊斯兰的精髓之一了。

仅就宽容这点,《古兰经》中说道:“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在我看来,自由民主之道,就是主道的主要的根基性的内容,因此我们以各种方式,抵制专制和腐败,抵制警察对我们的侵权。但是我们对待警察,就不能过分。不能过分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给予宽容。宽容可以促成和解,最起码能够将我们的爱心保持在人际交往之中,而爱心,正是自由民主制度的其始性的基点,没有爱心的普遍的流行于人际,即便是自由民主制度一时建立了,也必然如同大厦建立在沙堆之上。

敬请你随时给予指教

尊敬的陈先生,我一直处在狭小的生活空间,所见所闻,非常有限。但是我无法忘记我们先民的教诲。《书经》上有句话我尤其经常温习,这便是“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以我的见识的限制,以及先贤的教诲,我需要您的以及您周围的朋友们的继续指教。

杨天水于昆明
2004年九月中旬

经常遭到封锁的我的两个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杨天水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