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共产主义的定义或追求,看作是一种平均主义和对平均主义体制的追求,而不另外加上泛化的道德意识提高等等,则共产主义“美好”是“美好”,却一定是乌托邦。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所以,进入共产主义的条件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但社会产品能够“极大丰富”吗?

经济发展有两种表现。一是新产品、新服务的出现,并由此带来新产业。二是生产扩张,包括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发展农业生产,以解决人的食物需求,就是一种生产扩张;而手机、计算机的发明,则是新产品、新产业的出现。新产业一旦出现,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也会进入生产扩张。从稍长的历史跨度看,新产品新服务的创新和生产扩张交织于社会之中,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从理论上说,任一单项生产,通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扩张过程,都可达到这一产品的“极大丰富”。比如食物生产。食物是人生存必须品,现在世界还有一些人挨饿,说明世界还要扩大食物生产。从世界范围来说,食物还没有极大丰富。那么,食物这种产品能不能通过生产扩张,来达到食物的极大丰富?能。象美国这类发达国家,农产品现在可以说已经极大丰富,美国对穷人发食物券,说明其在食物这类产品上,已经实行了按需分配。美国能够做到,当然世界其它地方通过努力最终也能做到。

生产扩张是一个过程。从新产品的出现,到这种产品的极大丰富,需要较长甚至是漫长的历史时段。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所有人,相对于按需分配,这种产品处于短缺,只能随着生产发展,从少数人消费,到较多人消费,再到大部人消费。在产品未丰富到所有人能消费之前,无法实行按需分配,只能一部分人消费,另一部分人不能消费。生产目的是消费,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不能维持。所以社会一定要有较富的人和较穷的人。使新产品出现之后,而又未达到“极大丰富”之前,有人(较富的人)能消费这种产品,有人(较穷的人)不能消费。这并不关乎道德。而是一种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客观过程。

社会进步既是创新与扩张的交织,则社会在任何时段,包括我们想象的未来的共产主义时段,都会存在很多其产品没有“极大丰富”,正处于扩张期的产业。因为创新永无休止。没有创新的不断出现,社会发展也就停滞。而只要社会存在需扩张的产业,社会就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我们可以对某一“极大丰富”的产品实行按需分配,但无法对处于扩张阶段的产品实行按需分配。美国食物按需分配了,但近代出现的产品汽车能按需分配吗?即便汽车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行按需分配,进入大空旅游也不是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每一个人想去就可以去的。而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出现,使社会永远进入不了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因为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总有一部分处于扩张阶段的产品或服务,只能一部分人消费,另一部分人不能消费。

北欧的社会福利是否是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的雏形?不是。第一,它是基于人道主义。所以只能在人的必须品,如食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而不能在享受品方面实行按需分配,所以无法扩大到其它产品。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是有区别的。第二,它是国家通过强制力实施,具有强制调节社会生产结构的功能。通过国家按需分配的引导作用,使生产资源能由其它生产领域转移到必须品生产领域,达到此种产品“极大丰富”。而享受品之间的生产结构,是不宜通过强制力去调整,因为对一种享受品生产的国家强力支持,会对另一种享受品生产产生遏制,不利于新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和扩张。享受品的消费,只能通过这种产品生产自然发展,来达到极大丰富,使大多数和绝大多数人能够消费,而不宜通国家强制力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消费。第三,它确实具有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比如向富人征税用于接济穷人,但它只限于人道主义目的。如果向富人征税是为了使富人减少享受品消费,而增加穷人享受品消费,不但其合理性可能受到质疑。而且会破坏同时存在高挡享受品,中挡享受品,低挡享受品的社会生产结构,而这种结构是社会阶梯性发展,并通过这种阶梯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体现。所以北欧的福利目的只为人道主义,并不主要为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这个世界争吵不休,其实是在争谁应该做富人,来获得消费相对短缺产品和服务的权利。因为社会总有一部分产品和服务,不能所有人都去消费。我们应该让那些对社会贡献大,创造财富多的人,而不是那些通过权势暴力欺骗手段获取财富的人,来消费新出现并处于相对短缺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我们可以也应该去反抗和消灭不合理的贫富差距,使贫富差距合理化,包括财富取得的合理和贫富差距的合适,但不能也无法去消灭贫富差距。如果我们把共产主义的定义或追求,看作是一种平均主义和对平均主义体制的追求,而不另外加上泛化的道德意识提高等等,则共产主义“美好”是“美好”,却一定是乌托邦。

来源:共识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