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亲身体验的细微观察,对中国政治的微妙和官场的博弈,也都摸索出一些规则,能够分析出某些来龙去脉,特别是中国和欧洲及美国的外交关系,是她很关注的议题。图/作者提供

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门的节目《外国人在中国》,似乎颇受欢迎。大家都好奇,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每当一位黑皮肤或白皮肤的洋人说他们如何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何喜欢中国不同口味的南北佳餚,以及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媳妇或女婿,在这个国度里闹的一些笑话,观众都乐得喜笑颜开。何曾几时以前被中共官方一律视为“文化间谍”的西方人,一下子又变成了社会宠儿呢?其实也并不是所有西方人都受到欢迎。

如果一位异国人士,精通汉语,又没有学会中国人那一套逢迎伪善的处世哲学,只是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那么他或她在中国社会还是如逆水行舟,经常要触礁的。阻碍倒不一定来自周边的同事邻居,而是来自为社会定调、主导大众品味、控制他们知情权的“上层建筑”。有些西方记者或专家被当“瘟神”一般被驱逐出境,有些则被挡在国门之外,不受欢迎。原因无他,都是中国人的“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作祟,深怕洋人看穿自家丑陋的一面。西方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一个人能独立思考,对一切事物和现象务必求真求实。说出不中听的真话,并不表示傲慢或没有感情。

滴滴·克尔斯滕-塔特勒(Didi Kirsten Tatlow),是一名出色的女记者,她还有个漂亮的中文名字:狄雨菲。自2010年至2017年,滴滴是“国际先驱论坛报”(现为全球版《纽约时报》)驻中国记者。

滴滴出生在香港,父母是欧洲人,在香港长大,19岁后回到欧洲,也曾在北京学习普通话一年。滴滴的名字本身是多元化的结晶:她的名字也叫迪尔德丽,克尔斯滕来自她的半德国半瑞典的母亲,塔特勒是她爱尔兰父亲的英文名字。滴滴的母语是英语和德语,普通话很流畅。她在北京生活了十四年,孩子也都送入中国的学校,她不愿意当一个享有特殊待遇的“外国人”。

她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亲身体验的细微观察,对中国政治的微妙和官场的博弈,即便是局外人,时间久了,也都摸索出一些规则,能够分析出某些来龙去脉,特别是中国和欧洲及美国的外交关系,是她很关注的议题。她为美联社、德国的世界报和华南早报和纽约时报等担任记者工作,在各大洲之间飞行报道。滴滴发表的文章,观点鲜明、分析到位,比如:《中国进入欧洲的心脏——德国必须结束中国干涉其辛苦挣来的民主》,《中国为新的领导人做准备——女性却仍然被拒之门外》等。滴滴对中国人很有感情,对于中国的政治及社会的怪现状是持批评态度的。她有一个个长期关注的课题——中国的妇女地位,她多年来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也做过许多田野调查和访谈,打算出一本这方面的书。

与滴滴聊天,也是一种享受,她轻松幽默地讲述着这些年她在中国的生活百态,描述着高楼耸立下的耳闻与目睹,感慨与迷惑,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那片土地,带着两个孩子和她的爱尔兰夫婿返回欧洲。

滴滴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外国记者的生活和呼吸》,我们的报道直接选用了她自己文章的题目,听完滴滴的娓娓道来,似乎是她很早就为自己做了恰如其分的准备……

民报2019-02-18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