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会 2019-06-14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甚至中医都要从娃娃抓起。什么都从娃娃抓起,效果如何呢?这就不好说了……朱迪斯·哈里斯的《教养的迷思》一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从娃娃抓起”不管用。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其他儿童,而不是成人。就像监狱里的犯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其他犯人而不是监狱看守一样。因此成人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两个感想:

一、儿童是文化的创造者

儿童有一种神奇的天赋:他们能够创造语言。在一个各种外来移民混居的地方,成年人的母语各不相同,他们只能彼此讲一种非常简陋、没有语法结构的“洋泾浜”。但是他们的儿童则会把这种这种非常简陋、没有语法结构的“洋泾浜”变成有着复杂的语法结构、能够表达复杂微妙的意思的克里奥尔语。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在有些聋哑学校里,老师只教学生读唇和口语,不教他们手语,但是孩子们最后都学会了手语。儿童选择性地吸收成年人的文化,并且以此为素材来创造自己的文化。没有人知道他们会选择哪些,抛弃哪些。一种文化如果不能通过儿童群体代代相传,就不会有生命力。因此成年人“纯洁语言文字”的企图注定要失败,因为语言是由儿童来创造和发展的。其他灵长动物群体中也存在此种现象:像洗苹果一类的新技术总是由年轻地位低下的猴子最先掌握并且传播到整个群体中。

二、拉帮结派是人类的本能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年龄、社会地位、宗教背景甚至体型都相仿的男孩分成两组,他们马上就会表现出“集体精神”:以自己的群体为骄傲,仇恨另一个群体,夸大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别(这两组男孩分别给自己的群体起名为“鹰”和“响尾蛇”,“鹰”认为自己组的男孩更虔诚,总是祈祷,而“响尾蛇”组的孩子总是说脏话;“响尾蛇”则认为自己组的男孩更加坚毅勇敢,受伤从来不哭)。儿童首先会把“儿童”和“成人”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然后还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和成人的区别。拿我自己来说,我爸爸很喜欢古文,我就完全不喜欢,而是会喜欢一些他不懂的东西,比如科幻。在大人不懂的领域里面,我自己才能有话语权。儿童和青少年总是要创造与成人文化不同的亚文化。成人想要给儿童灌输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之类,很难取得成功。有些中小学老师喜欢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这种做法也会使差生更加认同“差生”这个群体,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差。老师们可能会希望全班同学都认同“某某班”这个群体,但是如果班级太大,就很容易分裂成各种小群体。成年人要想成为儿童群体的领导或榜样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这样的案例通常依赖成年人的人格魅力,可遇而不可求。

类似的拉帮结派现象随处可见。比如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西红柿炒鸡蛋放不放糖,都能在互联网上引起激烈的争论;还有各种地域黑、地图炮。这些都反映了人类的拉帮结派本能。

老鼠欢迎投喂!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