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矫正一个观念,那就是:中共“十八大”之后,曾经一度在媒体上有了一个新名词,叫做“李克强经济学”,其内涵就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很快就破灭了,因为后来我们看到的是,中共传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管政治,国务院总理管经济的“双驾马车”的领导模式已经被习近平打破了,现在的经济决策固然由李克强出面执行和解释,但是背后的决策者是习近平。所以,没有什么“李克强经济学”了,只有“习近平经济学”。而现在,习近平经济学的效果,用网络上乡民的语言来说,显然是GG了。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拉动。基建带动土地开发的热潮,再加上地方政府在税制改革后的财政飈渴,同时开始推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迅速成为与基建和出口并重的主要经济推手。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固然成绩亮眼,但是后患无穷。中长期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下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在这方面,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温家宝主政国务院时期,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进行的“四万亿”财政扩张计划。尽管这一措施使中国经济增长在2009年底复苏,但也引发了新问题,包括债务过多,房地产市场过剩,地方政府金融风险加剧。

习近平上台之后,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说法,主要内容就是要摆脱过去的一味拉抬GDP,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而让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稳定在7%左右的低速,而著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作用的加强。这,就是习近平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也是与过去的以财政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做出的鲜明区隔。嘴上说得固然好听,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新常态有做到了吗?

根据中国官方媒体报导,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跌34个月,成为中国经济通缩的最大潜在风险,这其实是老问题了,更多的还是因为自身的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所致。日本的经济从过去失去的30年一直到现在,基本上一直就是与通货紧缩作斗争。从中国过去对抗通缩的经验来看,基本上都是通过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走出通缩泥潭。那么,习近平有什么新的办法吗?没有!从现在来看,首先,基建投资仍旧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最大推手。中国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人民币的七大类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的投资额超过7万亿元。其次,就是从去年11月开始,人民银行连续三次降息和二次调降银行存准率,以刺激投资的增长。而第三,也就是最新的做法,就是人为地推高股市,几乎可以说是故意地制造股市泡沫。习近平经济政策的三支箭,统统是财政刺激为导向。可见,习近平经济学完全是穿新鞋走老路。

从“李克强经济学”到“习近平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从结构性改革退回到以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增长的旧路上去,这其实就是「深化改革」的停顿。这样发展下去,旧有矛盾非但不能解决,而且还会继续积累下去。如果这样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够挽救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也就罢了。但是温家宝的四万亿没有能够解决问题,习近平的七万亿就能解决吗?当然不可能。汇丰银行最近公布了中国今年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由5月的49.2升至49.6,仍低于代表景气荣枯分界线的50,这已经是连续四个月该数值陷入萎缩,显示前一阶段的中国政府的货币释放,成效非常有限。而股市大涨,对消费支撑力道很小,据估算,股市指数增长10%,仅仅能使得消费增加0.2%,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总体来看,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势不可挡。

显然,习近平的经济政策GG了。

来源:台湾苹果日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