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到云南插队,这期间他开始尝试写作。在小说和书信里,对当时的情景都有描绘:皎洁的月光下,少年用自来水笔,在镜子上写诗,写完涂去,然后再写,直到手指全都染蓝,他大哭一场。1这里面有着动人的情致和深长的象征意味。1971年王小波因病从云南回京,旋至母亲家乡山东牟平插队。王小波真正开始小说创作,据其兄王小平回忆,即始于从山东回京之后。2自此至其1997年逝世,二十余年间,他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共一百三十多万字。

王小波的小说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七十年代早期,到1980年二十八岁在大学期间发表《地久天长》,不到十年时间,可视为其小说创作的习作期;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小波创作《唐人故事》,在题材、手法等很多方面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和追求个人风格,这一阶段可视为其小说创作的探索期;九十年代完成的《时代三部曲》,无疑标志王小波进入了他小说创作的鼎盛期;他留下的《黑铁时代》未竟稿中,可以看到他试图突破旧著的努力,对自己进一步挑战,《时代三部曲》之后至辞世前的创作可视为其小说创作的突破期,不过终因猝然辞世,而没有突破生命的大限。创作分期当然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实则作为鼎盛时期作品的《时代三部曲》,其中《黄金时代》的最初创作时间就与《唐人故事》的写作时间可能有所重合。正是经过《唐人故事》的创作和《黄金时代》的反复写作,王小波的小说渐渐成熟起来。不同时期的作品联系密切,梳理其间的发展脉络,对深入理解王小波的作品及其思想都极有启发意义。这里先来分析王小波习作期的小说作品。

继续阅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