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倾向》前传

《倾向》诗刊酝酿于1987年,创刊于1988年(为区别称引方便,我称《倾向》诗刊为“老《倾向》”,称《倾向》文学人文杂志为“《倾向》”,虽然它们本质上是两个刊物,但在精神立场与价值尺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延续性)。老《倾向》是反思的产物,反思的对象是“对诗歌来说纷乱、喧嚣、鱼目混珠的1986年”[1]。这一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由《深圳青年报》与安徽《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此次大展共展出了六十四个“诗歌流派”、一百多位诗人的宣言及作品。这里既有身手了得的诗歌好汉,也有为数不少的临时抱韵脚之辈,异彩纷呈,穷魔乱舞。那是报纸对诗歌绝无仅有的慷慨,也是诗歌对报纸歪打正着的促销:大展时值报刊征订期内,受此影响《深圳青年报》的订数飚升至十五万份,订户遍布全国各地。十年之后,组织者徐敬亚这样形容当年的大展:“一个因暗中起伏而显得无比巨大的身影,在全裸中反而露出了一排排清晰的瘦骨。”又过了十年,徐敬亚说:“那不过是提前二十年做了一次’诗歌网页‘”。实际上,大展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将中国诗人一网打尽。仅老《倾向》的作者中,缺席的就有海子、骆一禾、邹静之、黄灿然等;西川以“西川体”的名义参加,萧开愚的派别叫“無派”,这未尝不是对当时五花八门的诗歌流派的调侃(这两位诗人在参展宣言中均强调诗歌的节制与个人性,而这也是新老《倾向》的文学风格之一)。因此用不着等到尘埃落定的多年以后,老《倾向》同人就已经认识到,1986年多数诗歌团体的表演,不过是以“宣言的荒唐、理论的讹误和作品的赝伪来哗众取宠”[2]。

基于此,西川、陈东东、贝岭、老木等诗人决定创办一份“明确其倾向”的刊物。这一“倾向”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在由陈东东执笔的发刊词《〈倾向〉的倾向》中被归纳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和一种创作原则”,即理想主义信念、知识分子精神,以及节制的原则。创办者认为,老《倾向》“不是呈示和包容性的诗刊”,而是要“指点方向和引导诗人”,“提供秩序和尺度”[3]。

继续阅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