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书话 评论 陈墨:我的“潜在写作”观——读陈思和《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11 月 13, 2016 editor 陈思和,当代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以研究中国现…
陈墨:我的“潜在写作”观——读陈思和《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陈思和,当代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以研究中国现…
贝岭:赤裸公民艾未未
艺术家艾未未留着大胡子,如今已是个280磅重的庞然大物,他虎…
朱瑞:这一切无法解释——我的散文集《撩开神秘的面纱》后记
从西藏回到哈尔滨,又闻到了早已习惯的气味:那些数不尽的书籍散…
钱锁桥:难民的“自由城”——林语堂的《逃向自由城》及其香港因缘
现代中国的“殖民城市”上海和香港在不同时期都扮演了主流文化的…
野火:浅析杨炼诗中的“色”与“美”
在2010年10月东京的国际笔会年会上,我是第二次见到杨炼。…
陈奎德:推倒柏林墙
人们纪念柏林墙被推倒。柏林墙存在了28年,由前苏联独裁者赫鲁…
昝爱宗:勾勒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全貌——读傅国涌新书《笔底波澜》
多年研究百年言论史的傅国涌继两年前的《追寻失去的传统》之后,…
文强:悲剧是美丽的必然对称——读汪建辉的《语言是历史的必然对称》
一 六四前的那个星期一下午是老汪的“法定”休息日;我正在单位…
杨小滨:当代汉语文学:全球文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回应
如果说阿多诺的箴言“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就是粗野的了”概括了…
楚一杵:选择两次坐牢的杨天水
得知杨天水被镇江市法院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处十二年有期徒…
茉莉:映照乡村文革的一面魔镜——读老村的《骚土》
举起一面平常的镜子映照世界,那不是有才华的作家所为,因为文学…
古冈:溃败的作家与日常性依赖——以沈从文1949年后的写作为例
1949年后为什么大陆作家,在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写作,我是指,…
丁东:何家栋的遗愿和我的遭遇
10月17日早上5点半,我还在睡梦之中,有人按响了我家的门铃…
专访:牛津学者出书称中国“完美独裁”
林祖伟 BBC中文网记者 2016年11月3日 英国牛津学者…
贺卫方:钱锺书的政治观
在我的博唠阁里,已经多次谈过钱锺书先生了。最近写在香港访书经…
蒋培坤、丁子霖:读“讨谢”檄文有感——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之十一
谢韬 近日,从互联网上读到一批“讨谢”檄文,有北京的,有上海…
傅国涌:安息吧,林牧先生
在熟悉的朋友中,大家都称林牧先生为“林老”。1995年5月,…
刘漫流:一九五零年代的炼狱
1949年红朝“开国大典”之后,躬逢其盛的胡风,满怀对新朝的…
肖雪慧:他留下了一个思想宝库——纪念何家栋先生
听到何家栋先生病逝的消息,我感到突然,前不久还在网上见到他的…
刘荻:不能改变的也就不能保守——评迈克•雷斯尼克的《基里尼亚加》
2016-11-01 迈克·雷斯尼克的《基里尼亚加》。(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