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1日
上个世纪初,针对新思潮带给中国的冲击,鲁迅曾经借挪威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为反抗家庭束缚而出走的情节,提出一个着名的议题:娜拉出走之后呢?这个议题的深刻在于,激情和理想基础上的社会运动搅动了历史风潮,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社会运动之后。如果一场社会运动找不到延续自己的方式,就会如同鲁迅对于娜拉的前途所做出的预测一样,或者堕落,或者回归.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很多。那么,太阳花学运呢?
太阳花开固然灿烂,但是,花开之后,要如何延续?激情的运动结束了,这些问题需要拿出来一再讨论。也许,这样的讨论本身,就是运动的某种形式的延续.抗议与革命,基本上是一个“破”的过程,而社会同样需要的,是“立”的部分;固然,不破不立,但是破了之后,应当就是立了。而在我看来,真正的立,更应当从文化的层面进行。
借鑑中国近代史的历程也许可以带给我们一点启发.在中国近代史上,谈到学生运动,大概有人会上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但是我们应当知道,真正改变中国的,酝酿了“五四”学运并在学运后继续发挥影响的,其实是新文化运动。当时的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在“五四”前后,把民主和科学的理念通过文学,思想,科学等等活动,传播到社会中,这些俱有启蒙性质的工作,更加深刻地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只有“五四”而没有新文化运动,学生当时的爱国激情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台湾今天遇到的问题,表面上是世代正义,全球化,社会公平,两岸关系等等,但是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更深层的,我认为是文化问题.这次台湾学运,在种种围绕具体的经贸政策的讨论背后,反映出的,是价值观的不同,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借学运的风潮继续深入讨论:当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选择什么?当人的尊严与物质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如何确保尊严?当七成民意反对服贸协定,而民意代表中的大多数却投下赞成票的时候,民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我理解这一次站出来的很多人,尤其是拒绝中国因素的人,是要强烈表达一个信号:我们不要跟你们一样。但是,当我们拒绝跟别人一样的时候,我们自己,到底应当是什么样的呢?
自我认同的基础,台湾主体性的建立,民主的进一步深化,这些都是太阳花学运之后需要去推动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背后,都有一个价值确立的问题.我们知道,价值观的选择和建设,不仅需要政治运动的推动与催生,也需要在社会中进行更深的耕耘和挖掘,需要面向更广大的人群进行启蒙和讨论,一句话,需要文化层面的展开.
回到“太阳花开之后呢”这个命题,我的建议是:台湾,需要一个以重建价值为基础的新文化运动,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文章来源:苹果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