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云图》有大野心,能否带来大震撼,却因人而异。它疾驶于6个时空,如过山车,在人类文明这一大谜团中急骤翻转。6个故事,就像苍天中飘荡的6朵浮云,色泽、形状、意味完全不同,但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当你仰视这雄浑磅礴的云图,不同的人,感受可能迥异。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内心。你有细腻丰富的心灵,云图呈现的世界也会变得浩瀚瑰丽、奥妙无穷;那些迟钝麻木的人,或许只能看到一些抗争情节或意识形态的标签。

这大概是导演对《云图》的梦想,像云一般散漫、无形而相互渗透的结构,却具有无限的指向和开放性,让不同的人依据自己的生存体验,完成自己的叙事与理解。你脆弱,它给你勇气;你狭隘,它给你宽容;你绝望,它给你爱和信念;你被奴役,它给你自由意志……但是,这些都不是导演的目的,他们仅仅痴迷于这个消解了中心意义的影像结构,让演员、影像、话语、故事,在其中自由地嬉戏。《云图》要的不是意义的准确在场,而是难以限定、又无处不在的意义弥漫。它向所有的方向敞开,却无始无终、无目无的。正因为是一部没有中心的电影,观众可以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

导演似乎想用影像展示解构主义的美学。种族歧视、同性恋、艺术思辨、出版怪圈、衰老恐惧、核污染、克隆人、末世幻想,影片的这些叙事要素,都曾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符号。但这些符号的出现,并非为了迎接某种意义的降临。导演甚至不愿用这些符号,来确定一个隐含的意义。在解构者看来,一旦意义明确了,这些人物、影像、故事就会像一条条破裤衩,被观众迅速抛弃。导演期望《云图》自身结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多重意义在其中并存,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义。所以,它不重视普通电影的起承转合、融会贯通、一气呵成,它要的就是汪洋恣意、峰回路转与嘎然而止。

对这种开放性结构,德里达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就像捆扎成一束的鲜花,虽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但不同的花枝和花朵代表的信息,却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与此同时,每一枝花又与其它的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错的结构。因此,没有人能完全控制这样的符号游戏,确定的意义被层层延异,向四面八方指涉开去,像种子一样到处播撒。《云图》也播出了很多这样的种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命名,但如果一起交流,又会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感受差异。

整部影片,确如气象万千的云图,没有任何中心,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要的不是新奇的故事,不是自我完足的结构,它的目的就是散漫成一个充满迷宫与暗道的解构世界。在《云图》中,演员与演员、故事与故事、细节与细节之间,彼此混杂,并互为参照。14个演员,演了65个角色,不同的人物总是闪烁着相似的面孔;6个时空中的故事,虽不新奇,但被航海日记、爱情书信、交响乐、小说、电影、科幻视频这些文本,串连起来,与慧星胎记、宝石钮扣等信息碎片一起,隐秘地交织成一块色彩斑斓的云图。影片中出现的这些面孔和文本,都与前人的面孔、文本、代码互为文本,又是对世界新的阐释。但是,这些文明遗迹的传承,并没让人类逃脱末世的大劫难。最终在外太空,地球成了一颗遥远的蓝星星,主人公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导演虽然在拍摄与剪辑电影,但他放弃了对确立中心意义的话语权,因此他没有弥合裂痕、屏弃异议、统一口径。在影像、叙事、与演员之外,善与恶、爱与恨、弱肉与强食、文明与危机、自由与奴役、死亡与重生、真理与谬误的对峙,都变得不再重要。人与人的生命,或许在不同的时空会发生蝴蝶效应,冥冥中也可能有轮回与宿命,但人类和文明的重生,终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正因为没有所谓的终极意义,反而使这部拥有6个故事的《云图》趋向无限,使之成为一部可以全景敞视的“超电影”。如同人们对微博等超文本的阅读一样,它要的不是单一的观赏,而是观众的参与。《云图》与传统电影比起来,最大区别在于不只“可视”,而且可以进行批判性的“可导”。你可以通过解读,重新在内心演绎这部电影,不用揣测影片的中心意义,就能对其进行大胆的主观体验与理解,你甚至可把自己想象为一个虚构的角色参与其中,像宋代陆九渊所说,从“我注六经”变为“六经注我”。导演对《云图》最大的梦想,并不是要说出什么真理,而是让这部电影本身成为真理,成为人类命运的巨大隐喻。

微博普及的年代,人们对这种去中心、碎片化的自由叙事伦理,并不陌生。我们在微博中,常根据信息碎片,拼合成对某件事的认知和理解。但突然在影院看到这种电影,很多人并没有心理准备。比起《少年派》那种叙事单一、中心明确的影片,《云图》显然很难老少皆宜。因为《云图》是让悲剧起舞,是来到人类的尽头,是反思宗教的虚无,是追问文明的终极。于是,它必然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克隆人星美的传奇。一个女性黄种克隆人,受尽奴役,被国家机器处死,却成了人类末世的神和上帝。她的语录,成为后人类的新《圣经》,人们向星美祷告,求得庇护。或许在沃卓斯基姐弟的眼中,宗教教义和意识形态一样,都是让人对自我的放弃。个体生命也如同电影,一旦有了确定的主题和目标,反而失去了它的魅力。所以在《云图》中,信仰也成了一个血腥的玩笑。这在有信仰的国度,显然是无法容忍的,这大概是美国《时代》周刊将之评为最差电影的主因。

汤姆·提克威痴迷的是电影结构,沃卓斯基姐弟追求的,或许是迫近终极问题的晕眩与战栗。只有死亡是最大的未知,真相似乎都隐藏在它那一边。人们在蒙昧中生生死死,却期望死亡真的能成为一扇门,如片中台词:当一扇门关闭时,另一扇门会打开。但是,它真的会打开吗?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