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google输入“林昭”二字,点搜索,有34500多条结果。点击第一个条目“燕园长青草——永远的林照”,林昭的遗容展显出来:一曲撕心裂肺的哀婉音乐响起,遗像下有一支点燃的蜡烛,烛光伴着乐声左右摇曳不停闪动直如泪光……,心灵便一下接一下地被连续撞击着,痛。遗容右边有一行字,冷冰冰地没有声音:

姓名:彭令昭
别名:林昭
民族:汉
祭日:1968年4月29日
籍贯:苏州
国家:中国
职业:学生

林昭生平简介:

36岁的青春被定格在1968年4月29日那一刻。是黑暗吞噬了她?还是她用生命照亮了黑暗?

遗像下有她的简介:

林昭于1949年考入“苏南新专”,参加过土改,充满了革命的激情。1954年,以江苏最高分考入北大新闻系。后参与了北大《红楼》诗刊编委,充分展现了她的才华,是公认的才女。

林昭在北大期间逐渐开始反思,开始觉醒。57年被打成石派,但是拒不认罪,继续独立思考,并且批判共产风,为彭德怀鸣冤,写信建议学习南斯拉夫经验。1960年以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罪被捕:1962年保外就医,同年再次以扩充反革命罪收监,判刑20年。其父于林昭第二次被捕后一月仰药自尽。

林昭在1968年4月29日-32年前的今天,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杀。5月1日,公安人员到林昭家收取五分钱的子弹费。之后其母精神崩溃,几年后也自杀,后来她也被平反(?)了,在北大的追悼会上,有一副挽联:上联是“?”,下联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岭南诗人熊鉴给我寄来了林昭的《血诗题衣并跋》(附)诗和他为林昭写的诗,其《读林昭狱中无题九章》两首吟道:

天地飘摇日,谁将大厦支?十年人兽战,一女显英姿。
喷血驱群丑,挥毫斗万军。劫余犹剩我。刚烈不如君。

熊鉴先生在信中说诗人不应该忘记林昭,应该用诗告诉今日许许多多尚不知道林昭为何人的年轻人,提醒那些健忘的中国人。对着林昭的遗容,在哀乐中,我写了和林昭《血诗题衣》九首,为过去,也为今天。为林昭,也为我自己。也为那些仍热衷于干“脏活”的手!

和林昭《血诗题衣》九首

撕衣蘸血对昏黄,辜负雄师过大江。新教门徒忠且勇,弱肩戟指慨而糠。
瀛台只许东风赋,主席难虚北面王。一水法西斯泽远,伤天害理老沧桑。

难将皂白曲中论,不废江湖忌叩阍。绝命九章留气正,鼓唇三代到头昏。
引狐呼类胡成祖?数典忘宗汉失魂。读罢题衣心欲碎,泪流满面似倾盆。

刀光剑影问胡来,阶级分争一路哀。假想敌无今兀在,莫须罪有此长开。
断喉谁擅肮脏手,愚众难清里外灰。天不仁兮人性灭,登坛圣女孕惊雷。

埋轮羞逐浪滔滔,愧煞描眉各握刀。六月雪容三桩愿,两杆子热一堆毛。
几番造孽犹夸俊,半世师胡不秀苗。折损海棠成报晓,残花景下引吭高。

呜咽胡笳苦逐春,梅花一树女儿身。雄才岂在文姬下,薄命堪怜魏武亲。
仁义不施夸盛世。雌黄信口误前尘。放歌四海皆尧舜,敢问穷凶是孰人?

凝眉无计避刀寒,大好头颅任鬼弹。次第胡云重复蔽,不须放屁欲追难。
提篮异禀才犹在,主席群雄志未闲。枪响轰然归海默,自由女神卧荒滩。

一腔鼎沸是书生,岂畏秦王又阅兵。守我不从龙座驭,戳它大赞漆灯明。
摇旗任举皮毛重,带血羞教历史轻。先醒先亡民族恨,中华圣女怨凝成。

书生岂避是孤军,羞把单于奉作曛。劫数未穷犹黩武,尸余向暮又箝文。
合流红黑能兼道,一统江湖可易君?冲破牢笼枪下死,放飞思想敢凌云。

无限江山无限愁,秋风秋雨恨悠悠。暴秦有账终须讨,正道何辞奉此头。
小子自宫坛上幸,女儿取义死中求。蓦然回首云间望,绰约天人笑末流。

1、《血诗题衣并跋》:见林昭在狱中给人民日报的二十万字长信。被有同情心的狱卒保存下来,原件在美国其妹彭令范处。另见《明报月刊》2004年第七期特辑《红朝斗士林昭》。

2、撕衣蘸血:在监狱里林昭用发夹破自己的手指,用血写了很多文章与诗歌。林昭在一信中写说:“信是以自己的鲜血所写,因为当时我被非法地剥夺了纸笔……”(《林昭书信》)。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她说:“没有经验的不会知道,写血书尽管看着流血不多,却非常损耗神思!……这些日子来血书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我简直成天都以我的血发言!可是他们也只习以为常,见惯不惊!这些毫无人性,毫无心肝的极权主义贼子!”。在给母亲的一另一封家书中写道:“我决定更加有条不紊地来写这些血书、抗议书信,以便将来在我的个人文集《自由书》中专成一辑,我已经给他们起了一个总名《致母亲》。”林昭原判有期徒刑二十年,因她不服,坚决不认罪,而被改判为死刑。她的母亲探监时含着眼泪央求道:“你不能这样,这样会带累我们全家”,林昭望着她敬爱的母亲想了想答复道:“那我只好对不起您们了”。1968年4月29日林昭血书“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当天被秘密枪杀。5月1日,狱方来到林昭母亲家索取五分钱子弹费,林母当场昏厥。稍后老人受不住打击而精神失常,后因医院拒绝医治而死。

3、提篮桥:上海提篮桥监狱。

4、孤军:林昭在《被捕七周年口号》一诗中写道:“孤军作战,碧血日鲜”。

(原载《雁塔诗词》16辑2005年6月)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