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国内外造成一定程度的轰动。人们纷纷猜测这组片子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该片定义的“大国”,是近五百年来,具有全球性触角和全球性影响,并形成全球性势力范围的国家。共列举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等九个国家。该片定义的“崛起”,指这些国家从弱小到强大、从被支配到支配、从本土性走向世界性的过程。

这种定义,试图暗喻当今中国。最近一些年,中国经济膨胀,军事实力倍增,国内有人踌躇满志,国外则有“中国崛起”或“中国威胁”的说法。该片的制作和播出,正是在这样的国内和国际气候下。这表明,中国国内或党内,有人开始探讨:中国是否崛起?中国如何崛起?

该片着重论述,国家实力提升,在变迁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说到国家实力,该片强调重商主义、军事实力、和国家威权,但就此概括九个大国的崛起,不免显得片面和牵强。因为,重商主义,只贴切适用于其中的荷兰,那个首创了股份公司、股票市场、和银行的国家。而荷兰又与军事实力无关。至于国家威权,只适合德国、俄国、和日本三国,而这三个国家,依仗国家威权,虽曾迅速崛起,却又曾迅速衰落。实不足以效。

尤其,说到国家统一,德国的教训最为突出。十九世纪末,德国宰相俾斯麦以“铁血”手段,缔造了德国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崛起为欧洲大国,然而,很快,这个统一而崛起的德国,就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全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对这一事实及其教训,该片有含蓄的认可。

该片强调重商主义、军事实力、和国家威权,目的不过是为了对应中国目前面临的境况。为中共的一系列“国策”寻找勉强的依据,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事现代化”(穷兵黩武)、和“四个坚持”(坚持一党专政)。

该片提到九个大国崛起的其他要素,则耐人寻味。比如说到英国,提到女王的宽容、议会的民主、《大宪章》的诞生、直到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的自由,这一切,都是英国成为“环球帝国”的基础。说到法国,提到法国大革命之后,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自由,平等,博爱,不仅成为法兰西文化遗产,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载入《联合国》宪章。思想文化成就,是法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渊源。

说英法两国,该片都可谓客观,依目前中国的气候看来,就是“大胆”。但说到美国,该片却吞吞吐吐,着重强调经济、科技、专利等方面的制度和成就。对促成美国强大的最关键基因——民主,则着墨甚少。大概是美国崛起的历史太近,当前中美又太敌对,话题显得格外敏感,编导不得不小心为上。

比如,片中,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x{2022}罗斯福的“四个自由”论,只提到一个:“免于匮乏的自由”。局限于民生层面。而罗斯福的完整表述是:信仰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对照当今中国,除了“免于匮乏的自由”,其他三大自由,都正在中共的封杀和“严打”之列。这是该片编导有意回避的原因。毕竟,该片播出前,必通过层层审查。在当前中国的政治条件下,该片能够播出,已经殊为不易。

人们纷纷猜测该片出台的背景。编导们强调“没有任何背景”。但谁都知道,这在现实中国,完全不可能。一些新闻已经足以提供佐证:该片出品人,直接就是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该片艺术指导、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曾在中南海对中共高层讲解世界史;中共政治局曾在集体学习中,观摩该片。

说穿了,中共高层中的主政人物,就是该片的后台。且不论他们推出该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但至少表明,在中共党内,还是有一些人,愿意睁开眼睛看世界。这一点,是《大国崛起》的玄机,也算得上是该片制作和播出的正面意义。

该片在央视经济台播出,是有心的安排,强调经济性,而淡化政治性。目的在于,让制作者显得低调,让观众变得无意。尽量减缓社会影响,从中窥测社会反映。

实际上,该片编导的场外说法,更值得参考。他们说:中国要和平崛起,首先是内部的和平。在片中,编导们力图论述“妥协”的重要。这对中共当局长期以独裁心态和对立手段,处理国内外矛盾,不无劝告的意味。

如果今日中国之崛起,必须依靠专制才能达成,这与历史上的无数次崛起并无区别,谈不上世界性;如果今日中国之崛起,必须伴随对外扩张或殖民,那么,重蹈德国、日本、和苏联的覆辙,就指日可待;如果今日中国之崛起,必须依靠武力统一,比如,针对台湾,那么,德国和苏联的结局,就是现成的教训。

今天来谈“大国崛起”,对中国而言,究竟意义何在?历史上,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大国;中国也曾无数次地崛起;但,中国几乎从未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今天来谈“大国崛起”,只有一个意义,那便是,如何赋予中国以世界性?答案昭然若揭:如果不承认人权与自由的普世价值,如果不确立民主与法治的根本制度,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上持续边缘化的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首发自由亚洲电台2006.12

作者 editor